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06

第6章 义酬知己(4)

◎故事感悟

司马迁坚定自己的信念为朋友仗义执言,痛恨那些奸佞之人,不惜触怒君主,最终遭受宫刑。这种为朋友可以承受如此大的侮辱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是令人敬佩的!

◎史海撷英

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文苑拾萃

《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徐海东两次救护郭述申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黄石公《素书·安礼》

徐海东(1900—1970),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尤其擅长游击战。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

1934年初,红二十八军新成立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苏区的兵力又加强了。由于敌人反复围剿,搞“过梳子”战术,粮食都被敌人抢走了,人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大别山区的皖西北几乎整村的人被饿死。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担任皖西北地委书记兼红二十八军副政委的郭述申又重病缠身,卧床难起。这时的党、政、军工作,全由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承担着。

当时,斗争局势险恶,红军几乎天天行军、转移,天天有战斗发生。不少人劝徐海东把郭述申留在地方上养病,以减少军队负担,徐海东坚决不同意。他说:“白色恐怖这么严重,哪里藏得了地委书记?敌人悬赏取他人头哪!”徐海东部署完党政军工作,又亲自组织医治郭述申的病患,连每天抬担架的人选都亲自过问。郭述申十分感动,几次要求把自己安置在地方。徐海东却诚恳地说:“留你在军中不是累赘,是主心骨哇!我还有事请示、汇报、商量啊!”在整个转战中,徐海东专门给郭述申配了担架队,他挑选了10名体质好的红军战士和临时请的老百姓一起,负责郭述申的医疗、保卫和其他事务。每次宿营,徐海东必去探望,还亲手给郭述申搭席棚。

之后在长征的路上,郭述申担任二二四团政治处主任,团里没有政治委员,政治工作基本由郭述申承担。发生拐河战斗的当天,敌人来势汹汹,团里战斗力较弱,仓促上阵,团长张绍东又怯战。军长吴焕生发现后,同副军长徐海东紧急调兵,采取果断措施,带部队冲上去顶住了敌人,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长征到了独树镇,军保卫局长戴季英等人找徐海东,说拐河战斗发生军心动摇、队伍溃退的事,责任全由郭述申负,公然说郭述申是“反革命”、“第五党领袖”,要杀掉郭述申。耿直忠心的徐海东一听就火了,气愤地拍着桌子说:“说郭述申同志是反革命,我们都是反革命!你们这些人,把老郭整得还不够吗?你们还想干什么?把忠臣良将都害死,不干共产主义了吗?那才叫真正的反革命哩!”

徐海东怕戴季英等一伙王明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不听他这个副军长的话,立即又去找政治委员程子华、军长吴焕生等。军领导一致同意徐海东的认识,才使团政治处主任郭述申幸免于难。

◎故事感悟

在革命战争年代,徐海东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坚持正义、不怕遭整治,为了革命事业仗义执言,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舍己为人、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精神世代传颂,万古长青!

◎史海撷英

红军长征中的第四次会师

1934年11月16日,以程子华为军团长徐海东为副军团长的红二十五军共 2980余人,奉命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了鄂豫陕皖根据地,从河南省罗山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创建豫陕鄂根据地。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师消息传到后,红二十五军决定西征北上,与红二十六军配合,争取巩固陕甘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和一、四方面军北进。7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4000人从子午镇出发,向甘肃挺进,9月9日抵永宁山。

陕甘政府和红军的代表习仲勋、刘景范等同志前往迎接。9月18日,红二十五军3400多人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组建成红十五军团,共7000余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为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的到来,扫清道路,建立了一个落脚点。

◎文苑拾萃

徐海东的故事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虽当过正规军的班长、排长,但毕竟缺乏组织大部队的经验,是靠边打边学,用鲜血交的学费。当时部队武器很差,农民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并亲自带领战士冲杀,先后9次负伤。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 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通过在大别山多年的战斗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与敌人一接火,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 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当时,因环境残酷,经常出现叛徒,一些领导人盲目地乱搞“肃反”。徐海东为人耿直,一次,在省委会上当面批评书记指挥错误,有人便想给他扣上“反革命” 帽子。他得知后,感到不如在战场上牺牲落得个光荣,正赶上一伙敌人打到了家门口,形势十分危急,于是他留下文件,光着身子,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向敌人冲锋,一举打垮了一个旅。战后,那位书记来找他,非常激动地拉住他的手称赞不已,并对大家说:“我不死,不许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并把自己珍爱的怀表送给徐海东。此后,党内再没有人怀疑徐海东对革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