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12

第12章 是非分明 正直不阿(1)

屈原自沉汨罗江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吴兢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说名正则,字灵均。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国国君的后裔,曾辅佐楚怀王,为三闾大夫。

屈原是楚国贵族,担任了左徒一职。他博学多才,懂得很多知识,又善于和人交流,在朝内能参与国事,在朝外又能和各国搞好关系,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是同事,很妒忌他的才华。楚怀王让屈原起草新法令,屈原打好了草稿,还没有最后定稿。上官大夫想把稿子据为己有,但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对楚怀王说:“是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但大家都不知道。每次颁布新法令,屈原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说没有他就不行。”楚怀王很生气,从此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被楚怀王的糊涂和奸臣们的狡诈气坏了,他非常伤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屈原被罢黜后不久,秦国想讨伐齐国,但齐国和楚国又是姻亲,秦王就让张仪出使楚国,想拆散两国的关系。张仪对楚怀王说:“秦国很讨厌齐国,楚国如果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献上600里土地。”楚怀王一时贪心,就答应了,派人和齐国绝了交,并让人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见目的已经达到,就对使者说:“我和楚王说的是6里地,不是600里啊。”楚国使者大怒而归,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生气了,发兵攻打秦国。可是又不是秦国的对手,不光死伤8万人,连汉中也被秦国抢走了。楚怀王还不服气,征发全国士兵再次对秦国发动进攻,在蓝田展开大战。魏国听说后就派兵攻打楚国,想占点便宜,楚国军队只好回国两线作战。而齐国正在生楚国的气,根本不肯发兵援救,楚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

第二年,秦国愿意把强占来的土地归还一部分给楚国,楚怀王说:“我不想要土地,只要能得到张仪就行了。”张仪对秦王说:“张仪一个人就能代替汉中全部土地,这是好事,我要去楚国。”不久他就来到了楚国,事先他送给奸臣靳尚很多礼物,并威逼利诱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让他们为自己求情。楚怀王受了他们蒙蔽,就把张仪放走了。这个时候屈原正在齐国出使,回来后问楚王为何不杀张仪,楚怀王才后悔了,不过张仪早就逃走了。

不久秦王请楚怀王去秦国聚会,楚怀王打算去,屈原劝谏道:“秦国是虎狼之国,从来不讲信义,所以请不要去。”公子子兰却说:“不要拒绝秦国的好意。”楚怀王就去了。结果被秦国扣留了下来,最后死在秦国。太子即位,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公子子兰让楚怀王去秦国,导致他死在外面。

屈原对国家的衰败感到万分痛心,即使被流放,他的心也始终停留在楚国身上。他是多么希望国王能够醒悟过来,带领楚国人民奋发图强,洗雪国耻啊!他写了很多爱国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情,但终究得不到统治者的肯定,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他觉得,历代君王不管是否贤明,都希望能够得到忠诚而能干的大臣的辅佐。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分清楚谁忠谁不忠,楚怀王就是不知道如何分辨,所以被郑袖等人欺骗,最后竟然客死异乡。当君王的如果不能明辨是非的话,灾祸可就大了。

公子子兰听到这种言论后大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坏话,最后把他流放了。

屈原已经对这个国家完全失望了,他到了汨罗江边,披着头发边走边吟诗,抒发心里的郁闷和悲愤。一个渔夫看见他这样,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到这里来了?”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混浊了,而我还是清澈的,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保持清醒,所以我就被流放到这里了。”渔夫说:“所谓圣人,就是能够不拘泥于事物而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的人。既然全世界都污浊了,那为什么不能随着它变化呢?大家都喝醉了,为何不跟着他们一起喝酒吃肉呢?为什么非要坚守自己的操守搞到最后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了头的人在戴帽子的时候一定会先把上面的灰尘弄干净,而刚洗了澡的人在穿衣服的时候也会把衣服抖几下,谁又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接触那些脏东西呢?我宁可投身到这滔滔江水中葬身鱼腹,也不愿意让我的高洁品行受世俗的玷污。”

不久楚国被秦所灭,屈原写了一篇《怀沙》,然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身亡。

◎故事感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以及他圣洁的品行,纯真的情操,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习他不畏奸佞,刚直不阿的品行,做一个有理想有骨气的人。

◎史海撷英

端午节的由来

汨罗江两岸的百姓知道了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赶来,划着小船搭救屈原,可是,只见奔流不息的江水,不见屈原的踪影。人们非常难过,把竹筒里的米倒在江中,祭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小船,把包好的粽子撒在江中,纪念屈原,这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或端阳节。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如今人们还深深地怀念着他,这是因为:一方面屈原把辞赋文学灿烂地发展起来,使后人从中得到深深的教益,另一方面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那天才的创造力,高尚的政治理想,圣洁的品行,纯真的情操,使后人从中看到做人的楷模。人们多么希望世上能多一些像屈原这样热爱祖国和人民,不畏奸佞、刚直不阿的人啊!

◎文苑拾萃

《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刘毅(?—285),字仲雄,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汉景阳王刘章的后裔。生逢汉末的刘毅颇具一些名士习气,有“好臧否人物”之称。“臧否人物”,一要得当,不能失之谬误,否则就会激起被臧否对象的反唇相讥;二要自身清正,深孚众望,才能服众。

魏末晋初,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士族门阀政治鼎盛时期。在贵族士大夫沉醉于平流进取、坐致王公的快意时,却有一位独具慧眼者攘袖奋击,直斥这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这十个字堪称对门阀政治的不刊之论,不仅一针见血,而且直截痛快,屡为世人引用。这位有如此慧眼的人就是晋初名士刘毅。

刘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再加之他对臧否对象的洞彻认识,所以他的品评使“王公贵人望风惮之”。

汉末名士虽然弛张趣舍,但多刻意追求声名,形成一种矜高浮诞的世风,其中多数是能言善辩却缺少笃实行动的口头派,甚至还有不少自食其言的。刘毅虽也是一个游行名士圈之人,但却名实兼备,怀抱着积极的济世之志而品评人物,他一步入社会,就显得与众不同。

当他侨居平阳郡(山西临汾西南)时,太守杜恕辟请他出任郡功曹。这个职位不仅掌一郡人事任免大权,而且参与政务。刘毅“为郡股肱,正色立朝,举纲引墨,朱紫有分,郑卫不杂”,淘汰了不合格的郡吏达百余人,三魏人对此都惊赞不已,为此还衍生了一句俚语“但闻刘功曹,不闻杜使君”呢!

魏末,刘毅被郡举为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任职期间,他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京邑肃然”。由于曹魏集团已分崩离析,王气索然,群臣多“飞鸟各投林”、“树倒猢狲散”,随波逐流,无意于黎民社稷。刘毅处此颓势,竭尽忠职,卓尔不群。他的行为虽然在当时显得有些迂腐、执拗,却是难能可贵的。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刘毅作为下级属吏竟打算弹劾他的上级河南尹,堪称勇气非凡!他的顶头上司司隶校尉不许,并说:“攫兽之尤,鼷鼠蹈其背”,以捕兽的犬与小老鼠作比喻,暗指刘毅如果弹劾河南尹,将有不测之祸患,提醒他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是难以提防的。但是刘毅却很不以为然,爽快地说:“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刘毅认为,只要在攫兽过程中,时刻提防着第三者的作祟并且有所准备,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从刘毅如此洋溢着果敢、机敏气息的回答来看,他不仅有血勇之气,更有过人的头脑。刘毅的“攫兽”情况,《晋书》语焉不详,但刘毅的弹劾终因司隶校尉从中作梗而未获准。刘毅愤然甩掉任官证件,辞职离去。刘毅迥乎寻常的建树,博得了朝中有识之士的赞扬,同郡王基在荐举刘毅到公府任官的疏表中称他是“方正亮直,介然不群,言不苟合,行不苟容”。

咸熙二年(265),司马炎逼迫魏元帝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即晋武帝。刘毅迫于政治环境,不得不与司马氏合作,出任尚书郎、驸马都尉,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但刘毅易其服而不易其道,易其朝而不易其性,一如既往,岿然屹立在险恶多谲的政治环境之中。

咸宁(275—280)年间,任司隶校尉的刘毅如鱼得水,“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南郡太守刘肇以筒中细布五十匹及其他物品贿赂侍中王戎,王戎“厚报其书”,此事被刘毅纠举弹劾,要求将王戎“槛车征付廷尉治罪,除名终身”。王戎出身于琅琊大族,原是“竹林七贤”之一,为西晋名士,投靠司马氏后官运亨通,本人又圆滑世故,“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极受晋武帝的宠信。刘毅弹劾这样一位家世背景深厚,又是位居显赫的大人物,确实胆量不小。在晋武帝的庇护下,王戎竟以“知而未纳”为由,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实际上,这只是遮人耳目的谎言,晋武帝在朝廷曾公然说:“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武帝的本意是为王戎开脱,但以“同流合污”为借口软弱无力,反而成为王戎受贿真相的不打自招。恐怕这一点是晋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吧!尽管刘毅的弹劾因晋武帝的作梗未使王戎受到惩处,尽管晋武帝多方为王戎解脱,但王戎“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从某种程度上说,刘毅的奋然弹劾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同时,刘毅的举动也震慑了洛阳权贵,使得他们不得不屏息收敛,出现“京师肃然”的清正局面。刘毅的强正也带动了全国,“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

时论对于刘毅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以至于“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后来晋武帝出来打圆场,下诏赦保傅无罪,刘毅方允许皇太子一行入朝。刘毅在任司隶校尉期间,“直法不挠,当朝之臣,多所按劾”。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无所畏惧,也正因为如此,“刘毅为司隶,声震内外,远近清肃”,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季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晋武帝为之陶醉不已。一次,在南郊祭祀礼毕,武帝想从刘毅口中掏出点贺词,就喟然慨叹地问道:“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岂料想,刘毅竟冷冰冰地答道:“可方桓、灵!”刘毅竟然将晋武帝比做败坏汉朝百年基业的桓帝、灵帝,真是大煞风景,满朝文武闻听此语,“莫不变色”。晋武帝非常尴尬,悻悻地辩解道:“吾德虽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刘毅则进一步反击道:“桓、灵卖官,钱入官府。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此言一出,举朝皆惊。晋武帝不愧为一代开国君主,虽然觉得脸上挂不住,但片刻之后,从容不迫地说:“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显示了一个老于世故的政治家的练达与权变。

在刘毅任职司隶校尉的六年中,“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但是他的冷峭孤直得罪了许多人,所以虽然声动朝野,刘毅仍未能位登三公,以70岁高龄告老还乡,但刚正之风老而弥坚。“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始”。太康六年(285),刘毅在家乡去世。听到他的死讯,晋武帝不禁抚案慨叹,“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

◎故事感悟

“帝拟桓、灵”,足见刘毅的超人胆略;“身比诸葛丰、盖宽饶”,足见刘毅无所畏惧的执法风采。刘毅以他始终如一的言行,向世人显示了“言不苟合,行不苟容”的风貌。大浪淘沙,沙去金留,历史就是这样一条公正的长河,而刘毅正是这历史长河大浪中滤去砂粒的纯净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