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20

第20章 是非分明 正直不阿(9)

烧车御史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

谢振定(1753—1809),字一斋,号芗泉,湘乡人。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负经世才,尚气节,能古文辞,历官御史,罢,复起礼部员外郎。嘉庆元年(1796),怒烧和珅之车,史称“烧车御史”。有《知耻斋集》、《清史列传》传于世。

谢振定有经世之才,崇尚气节,刚正不阿。他对和珅横行不法、为害国家早就不满,立志要灭一灭和珅的威风。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小妾的弟弟乘坐和珅的一辆豪华车子在街上横冲直撞。路人见是和府的车子,敢怒而不敢言,都远远地避开了。

这时,正在巡城的御史谢振定恰遇这辆马车疾驰而来,他马上命令随行的士兵将车上的人带过来。

旁边的护卫告诉谢振定说:“这人是和珅的手下,他的姐姐是和珅的一名爱妾。这人平日横行惯了,请御史大人还是不要惹他为好。”

谢振定一听是和珅的人,顿时怒不可遏,大喝一声:“给我把这奴才抓起来!”随着谢振定一声令下,随行的士兵立刻快马追上去,将车上的人从车子里揪了下来。

那人被带到谢振定面前,出言不逊,态度极其顽劣。谢振定勃然大怒,命令士兵剥去他的衣衫,责打一顿,一边打一边说:“竟敢在京城横冲直撞,真是无法无天了。”

接着,谢振定命令士兵将那辆豪华的车子烧掉。火焰冲天而起,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无不拍手称快,都称谢振定是“烧车御史”。

谢振定对在场的人说:“这样的车子,宰相怎么可以再坐啊!”

后来,谢振定的儿子谢兴蛲考中进士,做了河南裕州知州。因政绩优异,道光皇帝接见了他。听他满口京腔,道光皇帝奇怪地问:“你是湖南人,怎么会说京腔啊?”谢兴蛲回答说:“我父亲振定公曾在京城做官,我出生在京城,因此会说京腔。”

道光皇帝一听,十分高兴,立即提拔谢兴蛲为知府。

第二天,道光皇帝对军机大臣说:“我小时候听说过‘烧车御史’,没想到昨天见到了他的儿子。”

◎故事感悟

谢振定爱憎分明,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怒烧恶奴豪车。他这种不屈服于权势的品质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又称松锦之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的一场战役,从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到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此役是明清双方的最后关键一役。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从此,明朝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

◎文苑拾萃

《黄埔条约》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域,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骄傲自大的道光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查办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主战派,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人,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1842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张悌殉国

◎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老子

张悌(236—280),字巨先,襄阳人,三国时孙吴大臣。吴景帝永安年间(258—263)为屯骑校尉,官至丞相军师。

当吴乌程侯孙皓听到晋朝安东将军王浑带领军队南下的消息时,曾派丞相张悌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字仲思)带领三万人马渡过长江去迎敌。队伍走到牛渚的时候,沈莹说:“晋朝水军训练有素,而我军新近失败,名将阵亡。过江交战未必能胜,不如坐守江南。”

张悌说:“东吴将亡,人所共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过江决一胜负。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军渡过长江。

王浑的部将张乔带领七千人马驻守杨荷。张乔看到吴军气势汹汹,已经包围他的军队,觉得硬拼必然失败,就率领部下向张悌投降。诸葛靓认为张乔是诈降,是想等待晋朝大军到来时前后夹击吴军,所以建议把降兵全部杀死。张悌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这时,晋朝的扬州刺史周浚、将军薛腾和蒋班率领大军到来。沈莹带五千精兵冲击敌阵,无法取胜。张乔利用这个机会,从背后袭击吴军,吴军大败。诸葛靓拉着张悌的手劝他逃跑,张悌不肯。诸葛靓对他说:“国家存亡自有天数,张卿既然没有回天之力,又何必一定求死呢?”

张悌流着眼泪说:“仲思,小时候,你家的诸葛丞相就赏识我。我不能辜负一代名贤的知遇之恩。我今天能以身殉国,死而无憾。”

诸葛靓再三拉他走,张悌岿然不动。诸葛靓只好流着眼泪和张悌告别。走出一百多步,他再回头看时,张悌已被晋军杀死。

◎故事感悟

古代为国捐躯者比比皆是,张悌也是其中之一。他为了报答诸葛丞相对他的知遇之恩,一心护主、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着世代人们,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夜半弄权除异己

楚王司马玮入朝后专横跋扈,动辄杀人,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非常憎恶他,便密谋夺取他的兵权,把他遣送回他的封地。司马玮的亲信、长史公孙宏和舍人歧盛得知消息后,劝说司马玮主动去接近贾皇后,让贾皇后留下他担任太子少傅。歧盛以前追随过杨骏,卫瓘讨厌他反复无常,打算逮捕他。歧盛便跑到贾皇后那里,诬陷卫瓘和司马亮预谋废除晋惠帝司马衷。贾皇后本来就怨恨卫瓘,对歧盛的话自然深信不疑,因此,便决定除掉这两个人。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六月的一天深夜,贾皇后让司马衷撰写诏书,免去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并逮捕他们。她让司马玮执行这个命令。司马玮犹豫不决,打算面见司马衷问个究竟,传达诏令的黄门说:“大王深夜面君恐怕会惊动司马亮和卫瓘,这可不是密诏的本意。”司马玮也想借这个机会泄私愤,于是就统率军队包围司马亮的府邸,并让清河王司马遐去逮捕卫瓘。

司马亮的帐下督李龙,看到外面发生了变乱,请求司马亮调兵抵抗,司马亮不同意。不一会儿,外面的士兵已经爬上了墙头,情况十分危急。司马亮走到庭院中大声说:“我对朝廷没有二心,为什么包围我的私宅?请把主上的诏书拿给我看看。”外面的军队只管向里冲击,根本不理睬他的喊叫。长史刘準拉着他的衣袖说:“我看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府军有才能的人很多。我们还是尽力抵抗吧。”司马亮还是不同意。又过了一会儿,司马玮的军队冲进了府邸,抓住了司马亮和他的长子司马矩,把他们一并处死。

卫瓘的手下人也怀疑司马遐假冒皇帝诏命,请求卫瓘赶紧上书朝廷,澄清事实,并调兵进行抵抗。卫瓘没有答应。卫瓘担任司空时,帐下督荣晦犯了罪,遭到卫瓘的斥逐。这次,荣晦跟随司马遐来逮捕卫瓘,他不顾众人的劝阻,不由分说地杀死了卫瓘和卫瓘的子孙一共九人。

歧盛劝说司马玮,应当借着军队的气势除掉贾皇后,以扶正王室,安定天下。司马玮踌躇了许久,天已经大亮。太子少傅张华对贾皇后说:“司马玮已经杀了司马亮和卫瓘,今后朝廷的大权就要归属他了。现在应当惩处他专擅杀人的罪行。”

贾皇后正想除掉司马玮,所以非常赞同张华的主张。当时朝廷十分混乱,文武官员惶恐不安。张华让司马衷派人拿着绣有义兽驺虞的旗帜到司马玮的帐中去宣谕:“楚王刚才的行动是诈称主上的命令,大家不要继续受骗!”司马玮周围的人一听,都放下武器逃走了。司马玮茕茕孑立,不知所措,只好束手就擒。他被押送到廷尉那里,处以死刑。临刑时,他掏出藏在怀里的青纸诏书,流着眼泪对监刑尚书刘颂说:“我幸运地托先帝之体而出生,却没想到落得如此下场。”公孙宏和歧盛都被处死并灭族。

◎文苑拾萃

贾后之死

太子司马遹遭到陷害,引起朝廷大臣的共愤。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以前都在东宫任职,对贾皇后的行为深为不满,企图恢复司马遹的地位。由于侍中张华、裴頠明哲保身,难以共事,他们便想利用掌握兵权的赵王司马伦。他们先找到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对他说:“皇后残暴嫉妒,无故废黜太子,致使国家没有继嗣。孙公在宫中任职,大家都传言孙公参与了皇后的阴谋。现在大臣们要废黜皇后,孙公为什么不先采取行动,为自己正名呢?”孙秀马上去找司马伦。司马伦本来就是个贪鄙狂妄的人,自然愿意这么做。于是他安排通事令史张林和省事张衡等人在宫中做内应,俟机行事。

司马伦打算迅速采取行动,孙秀劝他说:“太子刚愎自用,如果让他返回东宫,他肯定不会接受约束。明公一直追随皇后,这一点路人皆知。明公即使为太子立下大功,太子也会怀疑明公是为了逃避罪责。明公就是忍气吞声地服侍他,也难免杀身之祸,不如拖延一下。皇后一定会加害太子,那时明公再出来废黜皇后,为太子报仇,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司马伦觉得他说得很对。

孙秀派人到处散布流言,说大臣们要废黜贾皇后,迎接太子回东宫。贾皇后听后非常害怕。孙秀和司马伦乘机劝她除掉司马遹,断绝大臣们的希望。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三月二十二日,贾皇后让太医令程据配制毒药,假称晋惠帝司马衷的诏令毒死司马遹。黄门孙虑拿着毒药逼司马遹服食。司马遹不肯,孙虑就用捣药的木杵把他打死。

孙秀和司马伦看到司马遹已死,便决定马上讨伐贾皇后。四月初三三更时分,司马伦假传司马衷的诏令,声称:“皇后和侍中贾谧杀死太子,特派车骑将军、赵王司马伦进宫废黜皇后。”并命令皇宫禁军全部服从司马伦的指挥。司马伦让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领100名士兵乘夜潜入宫中,把司马衷挟持到东堂,逼迫他下诏召见贾谧。贾谧来到殿前,见势不妙,仓皇逃到西钟下面,大喊:“皇后快来救我!”话音未落,脑袋已被砍掉。

贾皇后看到司马冏突然闯进内宫,吃惊地问:“你来这儿干什么?”

司马冏冷冷地说:“主上下诏让我来逮捕皇后。”

贾皇后根本不相信,她专横地说:“诏书都是从我这儿发出的,你哪里来的什么诏书?”

司马冏还未来得及答话,贾皇后已一步跳到门口,远远地向司马衷喊道:“陛下连妻子都保护不了,将来怎么保护自己?”

她又回头问司马冏:“图谋起事的是谁?”

司马冏回答说:“梁王和赵王。”

贾皇后后悔万分,她咬牙切齿地说:“系狗应该系脖子,我怎么系在尾巴上,活该有今天的下场!”

贾皇后就这样被废为平民,囚禁在建始殿。第二天,她又被押往金墉。四月初九,她在金墉被毒死。

宁死不为敌伪唱戏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阮籍《壮士何慷慨》

程砚秋(1904—1958),程砚秋原名承麟。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满族,北京人,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