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19

第19章 是非分明 正直不阿(8)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持节不变的洪皓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

南宋朝廷中除了文天祥,还有一位被誉为与汉朝苏武不相上下的坚守气节的大丈夫,那就是洪皓。

洪皓自小便有气节和志向。他的一生真可以用一段话来总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他曾出使金国,结果在那被流放于冷山15年,受尽艰辛,但其始终持节不变,而且为官无私爱民,受人景仰。

洪皓政和五年进士及第,宣和年间,被任为秀州司录。当地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洪皓向太守请求让自己担起拯救灾荒的任务,打开粮仓减价卖给灾民,百姓受益甚多。

此时,正逢从浙东运往都城的米纲从城下经过,洪皓请求太守留下粮食救济百姓,太守知道私截皇粮是杀头之罪,认为万万不可为。洪皓大义凛然地说:“我愿以自己一人的性命来换10万人的性命。”百姓都被他深深感动,称呼他为“洪佛子”。

后来秀州军队叛乱,肆意抢掠,无一人幸免,但路过洪皓家门口却不敢冒犯,说道:“这是洪佛子的家。”

高宗建炎三年,洪皓被派出使金国。金大将完颜宗翰强迫其任南宋叛臣刘豫的伪官,洪皓严词拒绝,宁死不屈。完颜宗翰大怒,想要杀他,旁边的金国官员赞叹洪皓是真正的忠臣,跪下为他求情,洪皓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到冷山一带(今吉林农安北面)。冷山非常寒冷,四月草生,八月就开始下雪。住在山洞里,有时两年都得不到食物,盛夏时仍穿着厚厚的粗布衣服。遭遇大雪时,柴火烧完,只能用马粪燃火煨面来吃。在此期间,金人不死心,经常来劝降,洪皓始终不为所动。后来金主听说他的声名,想任他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受。

洪皓在金国很长时间处境恶劣危险,但他坚守气节,连金人都非常敬佩。他所写的诗文,金人都争着传诵刻版印刷。

虽然身处危困之地,但洪皓仍竭尽全力帮助大宋朝廷探听消息,以及救济帮助流落至此的宋室贵族子弟。

绍兴十二年(1142),金与宋议和,金主因生子而大赦天下,洪皓得以南归。从洪皓出使到回国,在金国流放了15年之久。一起去的13人中,只有洪皓、张邵、朱弁得以活着回来。而以忠义闻名天下的,只有洪皓一人。

在内殿见到皇帝后,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请求返回家乡奉养母亲。皇帝说:“您忠贯日月,志不忘君,即使苏武也比不过你,怎可舍我而去呢!”

洪皓回国后,金的使者来了,一定会询问洪皓现在做什么官,住在哪里。

洪皓后来在论事中对秦桧说:不可苟安钱塘。结果被秦桧所嫉恨,屡次以谗言陷害,致使其多次被贬,在外流离辗转任职十多年,最后在南雄州病逝,终年68岁。

他死后第二天,秦桧也死了,但是历史给予洪皓和秦桧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洪皓因为持节不变而彪炳青史,万世流芳;秦桧最终跪在岳飞坐像前数百年之久。

皇帝听说洪皓去世,很是叹惜,赠其敷文阁直学士,赠官四级,谥号“忠宣”。

◎故事感悟

洪皓不畏权势,直言敢谏,刚强不屈,充分体现出了一代直臣应有的正直本色。由于洪皓持节不变,因此历史给予他以很高的评价。

◎史海撷英

诗人洪皓

洪皓知识渊博,“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又曾同张邵、朱弁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弈”,“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留金期间,他通过言传身教,将汉文化向北传播。著名的故事如“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六十六引《金虏节要》)。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和其他接触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相劳苦”。在涿州,过鞑靼帐,“其酋闻洪尚书名,争邀入庐,出妻女胡舞,举浑脱酒以劝”(《容斋五笔》卷三)。

◎文苑拾萃

点绛唇(咏梅)

洪 皓

不假施朱,鹤翎初试轻红亚。为栽堂下。更咏樵人画。

绿叶青枝,辨认诗亏价。休催也。忍寒郊野。留待东坡马。

方苞折王相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方苞(1668—1749),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汉族,安徽桐城人,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因著《南山集》获罪被斩,方苞受牵连被逮捕下刑部狱。因名学者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出狱。康熙皇帝知道方苞极有才学,仍招他入置南书房,不久提升为武英殿总裁。乾隆皇帝时,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后来又遭到弹劾,被罢了官,但仍被乾隆留在三礼馆编审书籍,直至75岁时自请免职回籍为止。

方苞禀性刚毅、憨直,遇到什么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曾经与履恭王一起共事,每次履恭王做错了事,他总要争个不休。一次履恭王被惹恼了,忍不住恶语相加,骂他道:“秃老头子,你怎么敢这样做?”

方苞反唇相讥道:“王爷的话有一股马身上的汗臭味。”

履恭王大怒,进宫奏请乾隆,要处置方苞。乾隆多次劝阻,履恭王才罢休。

又有一次,方苞去相国查郎阿的府邸,查郎阿的门官仗势不去禀报,方苞怒极,举起自己的手杖叩击那个门官的脑袋,打得他头破血流。门官像疯了一样跑进府内告诉了查郎阿,查郎阿立即迎了出来。二人相见后,方苞道:“你是当今天子的左右手,应该以谦和恭敬来对待你的下属,怎么可以纵容你的仆佣忤逆天子手下的臣子?你大错了!”

说完就要告辞,查郎阿再三致歉才算完事。

此后方苞再一次来到查府,那个门官边跑边大声喊道:“那个抡拐杖的老头子又来了!”

◎故事感悟

方苞直言敢谏,不畏相国权势,怒打门官,被传为一段佳话。他这种持正不阿、不畏权势的品质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桐城派散文创始人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他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他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意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认为归有光的散文,“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又说:“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在《再与刘拙修书》中,方苞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持论严而拘,但能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的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影响颇大。

方苞自己写的散文,以所标“义法”及“清真雅正”为旨归。读经、子、史诸札记,以及《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左忠毅公逸事》、《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等,都写得简练雅洁,没有枝蔓芜杂的毛病,开创了清代古文的新面貌。但感情比较淡泊,形象性不强,气魄不够宏大。袁枚讥笑他“才力薄”,姚鼐也说他:“阅太史公书,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处、远处、疏淡处及华丽非常处。”

◎文苑拾萃

《南山集》

《南山集》,又名《戴南山集》,清戴名世(1653—1713)撰。戴名世,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表面原因就是《南山集》。后来此案牵连人数达300人之多,是清前期较大的一桩文字狱案。此后,南山集被封,直至清中叶道光以后,南山集才多留传于世。

陈小官和和珅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即事》

陈小官,冀州人,他的乡亲见他做了七品小京官,都称他为陈小官,反而不提他的本名了。

陈小官为人刚正不阿,在乾隆时期颇有名气。

陈小官的家与权臣和珅为邻。当时,和珅权势正盛,很看重陈小官的名气,总想把陈小官拉到自己的门下。

和珅掌权时,朝中大臣争着趋炎附势,以能与和珅攀谈几句为荣。而陈小官却不卑不亢,不肯奉承他,从不到和珅家去拜访。

两家相邻,时间一长,两家的仆人时常带着两家的小孩儿在一起玩,玩得很开心。

有一天,和珅家的仆人带着陈小官的儿子到和珅府上玩,和珅一见便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啊?”仆人回答说:“这是陈小官的儿子。”和珅见孩子长得可爱,便将他拉到面前,问这问那。那孩子才四五岁,但一点也不怕生,随问随答,快得像回声一样,不由得和珅心中大喜,爱得不得了。于是,便让仆人示意陈小官,如果肯让儿子做和珅的义子,陈小官立即可以做大官。陈小官家里的人一听,心都动了。但是,陈小官不为所动,编了一些客气话婉言谢绝了。

和珅仍想和陈小官拉上关系,于是时常派仆人给陈小官的儿子送些点心和玩具,想打动陈小官。

陈小官对家里的人说:“我们两家比邻而居,不可拒人于千里之外,把礼物收下吧。”他每次收下礼物后,过一两天,就给和珅家的小孩子买更多的点心和玩具,让仆人送过去。而他自己从不登和珅之门,更无片言只字相谢。

后来,和珅被抄家赐死,而陈小官因查无实据,未受到株连。人们都说陈小官刚正不阿,既保了自己,也保了一家人的性命。

陈小官对人说:“都怪我择邻不慎,同和珅做了邻居。当时,拒之则有祸,近之则同罪。数年来,我一直不得安眠,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

◎故事感悟

陈小官不趋炎附势,充分体现了一代直臣不阿权贵、崇尚操守、持正不阿的宝贵品质,这种品质也让我们后辈敬佩。

◎史海撷英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文苑拾萃

福字碑

和珅当年秘密地将康熙皇帝写给孝庄皇太后的福字碑从皇宫内偷窃出来,并安装在自己家花园内的假山洞中,并将假山修成龙形。现在依然存于该假山下的福字碑的“福”字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地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