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05

第5章 皓月当空 正大光明(3)

《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袁宏所以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是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当年荀悦撰写《汉纪》的时候,只有《汉书》这一部已确立了权威地位的纪传体西汉史,他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就写成了卓有成就的新著作。袁宏著《后汉纪》的前后,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好多种,它们各有短长,袁宏所依据的资料要比荀悦繁富,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比荀悦更多一些。另外,在同类著作上,袁宏有不少竞争对手,他必须在水平上超过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著作站住脚。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在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只有范晔所著《后汉书》和袁宏所著编年体《后汉纪》保存下来,说明这两部书确有过人之处。

社稷之臣古弼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黄石公《素书·安礼》

古弼(生卒年不详),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赞赏古弼为人正直,赐名为“笔”,后来改为“弼”,是说他有辅弼才能。

太武帝即位后,古弼因功劳拜为立节将军,赐爵云寿侯,历任侍中、吏部尚书。

有一天,上谷人上书说:“皇帝的苑囿占地太多,百姓都没有耕地了,应该将苑囿之大半赐给贫民。”

古弼见了这篇奏章,立即入宫进呈,见太武帝和刘树正在下棋,太武帝的心思不在听政上。

古弼侍坐很久,也没有机会进呈,便发作起来。只见他站起身,当着太武帝的面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拽下床,用手揪着他的耳朵,用拳头猛击他的后背,怒斥道:“朝廷不得治理,全是你的罪过!”

太武帝脸色大变,放下棋子说:“没有听你奏事,过错在朕。刘树有什么罪,放了他吧。”

古弼放过刘树,详细陈奏。太武帝激赏古弼的忠直,全部批准了他的奏事,把苑囿占地分给了百姓。

有人认为身为臣子,古弼这样做是有罪的。太武帝说:“这有什么罪?从今以后,只要有利于社稷,只要是益国便民的事,不要有所顾忌。”

有一天,太武帝举行大规模阅兵,到河西校猎,派古弼留守京城。

太武帝下诏,将京城中肥壮的战马供给骑士,古弼却只供给驽弱的马。太武帝大怒道:“尖头奴竟敢裁减起朕的马来了。等朕回京,一定先斩这个奴才!”

古弼的脑袋有些尖,太武帝常称他为“笔头”,当时的人都叫他“笔公”。

古弼的属官害怕牵连受诛,古弼告诉他们说:“我认为让君主打猎不愉快,这罪是小的;如果不能加强防御,使敌寇入侵得逞,这罪就大了。如今北狄嚣张,南寇未灭,正窥伺边境,这是我所担忧的,所以我选择肥壮的马以备军用,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只要对国家有利,我难道害怕一死吗?这罪过由我自己承担。”

太武帝听说后,叹息道:“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宝呀!”于是赐古弼衣服一套,马两匹,鹿十头。

后来,太武帝猎于山北,获鹿数千头,下令让尚书派牛车五十辆来运鹿。使者走后,太武帝对手下说:“笔公一定不会给我,你们还不如用马驮着,更快一些。”说完,大家便启程回京。

太武帝刚走了100多里,古弼的奏章就到了,上面说:“现今秋谷开始变黄,豆麻遍野,猪鹿偷食,鸟雀侵啄,风雨伤耗,朝夕之间,收获就会相差数倍。乞请暂缓调用牛车,使百姓得以运送粮食。”

太武帝对左右说:“笔公果然如朕所料,真可谓社稷之臣呀!”

◎故事感悟

古代的臣子,对皇帝不阿谀奉迎,曲意讨好,就已难得,而像古弼这样,认理不认人,事事为国为民着想,连皇帝都敢得罪,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但是古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了,正是因为他有一颗一心为国、持正不阿的忠心。古弼这种崇高的品质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427年,拓跋焘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拓跋焘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431年灭夏,拓跋焘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战。

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150年的中原混战,同时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文苑拾萃

《木兰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

原文如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刚正不阿辛公义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忠经·报国章第十七》

辛公义(生卒年不详),陇西狄道人。公义早孤,由母亲抚养并亲授书传。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早年就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抚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他读书十分勤奋。因品学兼优,被挑选去做了太学生,当时的人都很仰慕他。

学成后,辛公义参加了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因功出任岷州刺史。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辛公义被任命为扬州道黜陟大使,巡视扬州。扬州总管豫章王杨暕害怕自己的属官有犯法的,没等辛公义入境,就预先叫人去迎接辛公义,并向他打招呼,请他多多关照。

原来,杨暕是隋炀帝次子,他自己也多行不义,为人极其荒唐,骄恣不法,见到漂亮的女子就抢,当着父亲的面竟敢和后母勾搭。

辛公义为人刚正不阿,见杨暕派人来打招呼,立即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奉皇上的命令而来,是不敢徇私情的。”

辛公义到扬州后,对犯法的官吏毫不宽容,依法定罪。为此,杨暕十分恨他。

隋炀帝即位后,杨暕的心腹扬州长史王弘到皇宫当了黄门侍郎,借机公报私仇,常在隋炀帝面前说辛公义的坏话。隋炀帝听信谗言,竟罢免了辛公义。

听说辛公义被罢官了,好些官员络绎不绝地到皇宫门外为他喊冤。几年后,隋炀帝终于醒悟,下令让辛公义官复原职。

后来,辛公义受到提升,并随隋炀帝出征,到柳城郡时不幸去世,死时62岁。从此,隋炀帝的身边只剩下一些奸臣,隋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故事感悟

一代直臣、循吏辛公义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直言敢谏,持正不阿。辛公义正直无私的为人准则应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慈母”辛公义

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行观察管辖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床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处理政务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瘟病时,病人有时达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摆放一榻,独自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用来请医为他们治病,亲自劝他们进食,使病人全部病愈。辛公义方叫他们的亲人来,并告诉他们说:“死是由天决定的,不会相互传染。过去你们抛弃他,这是死的原因。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办事睡觉,假如说能传染,我哪能够不死?病人现在又恢复健康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

那些病人家里的儿子、孙子们都十分惭愧地拜谢离开。后来有人患病,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辛公义就留在家里供养。自此,岷州人开始关爱有病的人,风俗也改变了,境内的人都称呼辛公义为“慈母”。

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案件全部判完才回去。新案子不用文字记下来,而是直接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一同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在处理政务的厅里住宿,不结案,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办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乡里的父老就会开导他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呢。”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

◎文苑拾萃

《隋书》

《隋书》共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历时35年。

唐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629),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10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关于《隋书》的作者,说法不一。《旧唐书》记载“魏征等撰”。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同撰成。还有题为长孙无忌撰述的。这是因为参加《隋书》撰述的人很多,几乎集中了当时大部分有名之士;开始以魏征为主编,后来魏征死了,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其余部分。

公私分明的赵绰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赵绰(生卒年不详),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隋书·赵绰传》只言其仁寿中卒官,时年六十三岁。仁寿为隋文帝年号,包括601年至604年四年。由此推测,赵绰当生于539年到542年之间。赵绰在隋代以执法不阿而名世。

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举制度,选用办事能干的官员,严办贪官污吏。经过他的一番整顿改革,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还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却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