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06

第6章 皓月当空 正大光明(4)

这种情形,叫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员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

隋文帝曾经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有一次,大兴(隋朝的都城,今陕西西安市)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捉到衙门里。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反他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该处死。”

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

赵绰说:“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能说跟我没关系呢?”

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

赵绰说:“我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

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

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

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又有一次,官员辛穊被人告发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又下令将辛穊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穊没有死罪,我不能接受这个命令。”

隋文帝气得浑身发抖,说:“你想救辛穊,就用你自己的命换!”说着,喝令左右侍从把赵绰拉下殿去。

赵绰面不改色,说:“陛下可以杀我,但是不该杀辛穊。”

左右侍从真的把赵绰扭下朝堂,剥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准备处斩。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派人跟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隋文帝并不真想杀赵绰,磨蹭了一阵,气也平了。他想赵绰能忠于执法,毕竟有利于他的统治,就把赵绰放了。过了一天,还派人慰问了赵绰。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

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

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杀了他赵绰不会不同意。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

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

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独孤皇后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故事感悟

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一直是以人治国的,国君明则天下太平,国君昏庸则天下大乱,国君一人可以执掌生死,凌驾于法律之上。但赵绰可谓是依法治国的典范,不管是皇帝本身还是太子王孙,只要触犯了刑法,一律与庶民同罪,这种持正不阿的魄力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史海撷英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文苑拾萃

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累转内史中士。父艰去职,哀毁骨立,世称其孝。既免丧,又为掌教中士。高祖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寻迁掌朝大夫,从行军总管是云晖击叛蛮,以功拜仪同,赐物千段。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士彦等狱,赐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马二十匹。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卿。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因赦摩诃。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其为朕特赦摩诃也。”因命左右释之。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其后进位开府,赠其父为蔡州刺史。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时年六十三。上为之流涕,中使吊祭,鸿胪监护丧事。有二子,元方、元袭。

正直忠臣褚遂良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尉缭子·兵谈第二》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得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褚遂良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褚遂良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一位良史。古代所谓良史就是刚直不阿的史官,如董狐、司马迁都是良史。他们秉笔直书,不怕杀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褚遂良入朝担任谏议大夫,又负责记起居注。起居注是帝王的言行录,每天必记,事事不漏,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史官据以编修国史。

有一天,唐太宗问褚遂良道:“你近来负责起居注,起居注里都记些什么啊?”褚遂良回答说:“起居注是记载帝王言行、兼记朝政大事的日记体史册名称,为历代编修实录及正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周代就设有左史、右史,为天子记录言行。起居注的正式名称始于汉代。”

唐太宗听了,点了点头,问道:“起居注里记录的皇帝言行能让皇帝本人看吗?我很想看一看这种起居注的内容,希望能回顾过去的行为得失,警诫自己,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褚遂良一脸难色,略带歉意地说:“起居注既是用来记载皇帝的言行的,那就无论好的坏的都要记载下来。起居注的设立,客观上是能起到不让皇帝去做非法之事的作用,但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察看史官记录的事。”

唐太宗一心想做个好皇帝,因此最担心自己的不良行为被记载下来,于是又问道:“我如果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做官就要忠于职守,我的职责就是把陛下的言行都记下来,好的坏的都不能漏掉。”这话说得太刚直了,唐太宗有点接受不了,黄门侍郎刘洎正好在旁边,忙上前说:“皇上有了过失,就好像日食、月食,天下的人都会看到的,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下来的。”唐太宗一听把他比做日月,心中怒火顿消,没有再说什么。

◎故事感悟

褚遂良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臣,也是一位信守古代良史原则的史官。他没有迎合唐太宗,即使冒犯龙颜也在所不惜。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唐太宗临死时,才把辅佐儿子的重任交给了他和另一位大臣长孙无忌。

◎史海撷英

黄门侍郎褚遂良

贞观十二年(638),李世民视同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使李世民感到特别伤心。太宗曾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适时地将褚遂良推荐给了李世民,太宗即刻命他为“侍书”。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争着献上领赏。如何鉴别真伪?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是最为熟悉的,他可以丝毫不爽地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褚遂良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欢心与信任,于是便将他提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同时,褚遂良也确实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李世民想亲自去征讨辽东,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李世民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对的。

贞观十八年(644),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与朝政。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正在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的得力助手马周死了,褚遂良才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的阴历九月,他被提升为中书令,接替了马周的位置,成为继魏征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文苑拾萃

我国古代书法艺术

从汉代到唐代的600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法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618年,强大的唐王朝建立。随着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瞻前顾后,那么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只有唐代,才在书法中表现出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美。每当我们面对唐人书法作品时,不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唐代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千古名相魏征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全唐诗外编》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能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这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