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情:夫妻情笃
20080300000013

第13章 革命情侣的坚贞爱情(3)

起义军民经过十个多小时的战斗,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二十余门,各种枪一千余支。11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积极参加起义。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

◎文苑拾萃

《国际歌》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传唱范围最广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语)的歌词是在1871年由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所作,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被翻译成世界的许多种语言文字,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歌曲。正如列宁所说:人们凭借这首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战友与同志。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语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大将军不忘结发之妻

◎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何其芳

许光达(1908—1969年),原名许德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

大将军许光达,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百战沙场驱虎豹”的英雄,具有“粉身碎骨若等闲”的风度。然而,他也和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纯真的爱情,有着苦涩的离别和幸福的欢聚……

许光达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后来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由于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受到该校教师邹希鲁的赏识。后来,邹先生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邹靖华介绍给许光达,许光达的父亲极为满意。就这样,在旧社会,两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家居然成了亲家。

许光达去长沙师范就读时间,与进步师生接触,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学生运动,1925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踏上了为中国人民谋解放的道路。

在许光达南征北战的时候,邹靖华因家境困难,九岁辍学到花棚子去学绣花,用自己的双手来接济家庭的生活。1928年9月,许光达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故乡。许光达抵家后,双方家长考虑到两人年纪已经不小,又是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致主张为他们完婚。于是,就在10月3日这一天为他们办了喜事。一对年轻人从此结成生活的伴侣。

正当他们新婚之时,有叛徒在武汉供出了许光达的身份和去向,大军阀何键立即签署加急密电拍往长沙,要求“速缉拿归案”。这一消息被在保安团做勤杂工的远房亲戚听到了,他连夜给许光达家里送了信。燕尔新婚刚刚十日,许光达就要被迫离别心爱的妻子。夜阑人静之时,许光达告诉妻子,自己是共产党员,问她怕不怕?邹靖华理解自己的丈夫,告诉他:自己也参加过农民协会的活动,懂得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原来1927年农会兴盛时,邹靖华是个积极分子,因认得几个字,还是妇女协会中掌管大印的重要成员。马日事变后,被敌人追捕,曾在山里躲藏半年,所以懂得革命,知道共产党和自己的关系最亲。她深情地对丈夫说:“走吧,天崩地裂,我也等你回来!”

凌晨,结婚只有十天的一对年轻夫妇在浏阳河畔作别。

谁料到这对恩爱夫妻在浏阳河畔一别就是十年。在这期间,许光达辗转流离,历尽千辛。后来,作为党代表被派往湘鄂西组建红六军团,任参谋长。此后,他跟随贺龙进行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斗,屡建奇功。

在洪湖地区的两年戎马生活中,不少同志给他介绍对象,劝他另组家庭,但是忠于爱情的许光达全都婉言谢绝。他怎么能够忘却在生活线上苦苦挣扎,并始终期待着他的年轻的妻子呢?对此,红二方面军的领导,曾多次对许光达的亲属说:“许光达是个特殊的人,他大节好,小节也好!”

1932年3月底,许光达率部队参加瓦庙集战斗,不幸身负重伤,子弹打在心脏附近。经贺龙同志及湘鄂西分局批准,送往上海治疗;后经中央批准,又转赴苏联开刀取出子弹。痊愈后,留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在上海短暂停留之际,由于痛苦的折磨,许光达更加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于是便给家乡写下了一封探询性的书信……

那么,这数年间,许光达的妻子又是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中苦熬的呢?

许光达逃走后,保安团来到家中搜捕,邹靖华受到种种折磨。试想,在那日月无光的年代,一个被戴上“共匪婆”帽子的年轻女子,怎样过活呢?没人敢搭理,无依无靠,她只得外出绣花,日子过得更加艰辛。绣花养不活自己,身体也累垮了,最后是胃病大出血。就在这个时候,敌人的报纸上又刊出了“击毙”许光达的新闻。邹靖华的精神支柱摧毁了,她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正当邹靖华最苦闷的时刻,她突然接到了许光达寄来的信和一百元钱,邹靖华真是绝路逢生,喜出望外:许光达还活着!她的心头重新燃起发愤奋斗的生活热望。于是,她勤奋读书,利用一个暑期补完了三年的课程,终于考上了初级师范。

生活在莫斯科的许光达,后来又给邹靖华写过几封信。在每封信里,都把自己在莫斯科的地址用俄文写在一张小纸片上。邹靖华回信时,只要把这张小纸片贴在信封上就可寄到。只这一件小事,就可看出这对夫妻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多年不见,然而他们始终一往情深。两颗忠贞的红心是紧紧贴在一起的。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中苏边境,通讯中断了。在苏联学习期间,有的人忘记了自己的结发夫妻,重新讨了老婆;而许光达同志却严以律己,他热切地盼着与妻子欢愉会面的那一天……。

七七事变后,许光达返回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延安卫戍司令员等职。这时,他与邹靖华又是多年没有联系,生死不明。许光达以他黄埔军校和苏联东方大学的学历以及当时在延安的地位和英姿,自然是年轻姑娘们瞩目的对象。有人追求他,也有不少人劝说他。但许光达却始终不为所动。他坚毅地说,不管邹靖华是死是活,我都要获得个准确音信。他这种严肃的生活态度在延安曾经传为美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这样赞叹道:“许光达是个难得的好人。”为了打听妻子的情况,许光达写了数封家书寄给家乡,却一直得不到回音。但他还是真诚地期待着,热切地盼望着。

这期间,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徐特立同志到长沙做统战工作。一天,他到老友邹希鲁家去喝茶时,见到邹靖华。后经徐老介绍,邹靖华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风尘仆仆地抵达延安。在延安大旅店(实际就是马车店),这对童年挚友,患难夫妻,经过十年的痛苦离别,终于喜庆重逢了。

他们有多少辛酸的话要倾诉,有多少恩爱的深情要表达啊!

第二天,许光达同志去凤凰山麓腾出了一间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把妻子接回自己家里。不久,邹靖华上了抗大,开始了她崭新的生活;一时间,这对恩爱夫妻高洁的爱情生活成了延安的一桩感人肺腑的佳话。

1938年10月,邹靖华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在这很有意义的日子里,又迎来了他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许光达默默地望着刚刚入党宣誓回来的妻子,说道:“几十年了,走来走去,我们硬是走到一条路上来了。”此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威严将军竟然成了一位热情澎湃的诗人,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奉献给了敬爱的妻子:

我俩的结婚整整已经有了十年,

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

不知流过了多少的伤心泪,

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故事感悟

结婚十年,在一起的日子却不足百天,但他们坚贞的爱情却依然保持着!从大将军的爱情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感情。夫妻情深,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令人感动。

◎史海撷英

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晚,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事变后,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一事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因21日的电报代表日期的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文苑拾萃

浏阳河

浏阳河又名浏渭河,原名浏水。因为县邑位于河的北面,所谓“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故称浏阳,浏水又因浏阳城而得名浏阳河。浏阳河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罗霄山脉的大围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两个源流。全长共222公里,流域面积3211平方公里,流经浏阳市、长沙县市共40个乡镇。

林觉民的《与妻书》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

林觉民(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

林觉民是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的敢死队队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故居坐落在福州市杨桥巷,也就是著名的三房七巷。林觉民的婚姻本来也是封建式的包办婚姻,他是个很有文化学识的人,妻子陈意映却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但是他们那份至深至纯的爱却令人感动。

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作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扮的,陈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才另选了别人。

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林觉民写下了《与妻书》。后来在广州起义时,林觉民受伤被俘。林被俘后,由于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林觉民死后,有一天陈意映在门口看到一个包袱,打开后,她看到丈夫的遗书也就是给她的《与妻书》。书中林觉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火热衷肠以及浓浓情爱。

文中写道他想到他们在冬日阳光下携手并肩观赏梅花;在明月青灰里窃窃私语,情意绵绵,无话不谈。由于革命的奔走,他经常要出门在外,不能在她身边照顾她,他内疚得发疯。于是,他拼命喝酒,喝醉了就哭,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她的思念。几年前逃家复归时她哭着告诉他,以后离家远行时要带上她,也好有个照顾,她是多么理解和支持他!他们爱得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他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能像他们一样享受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现在他要先她而去了,要把痛苦和悲伤留给那么柔弱的妻子,他的泪和着笔墨流个不止。活着时他经常说要死在妻子身后,要妻子先死,把生离死别的痛苦留给自己。现在他却不得不身先死了,叫他如何不悲伤。他本来不相信有鬼神,但是现在他真想有神灵保佑她平安;他本来不相信有心电感应,但是现在他真希望这话有道理,能让他的灵魂永远陪伴在她身边,让她不必为失去他,因为没有伴侣而悲哀。这是多么感天动地的情感呀!

看着丈夫的这封遗书,陈意映心都碎了。她实在不能忍受这痛苦,乞求能随丈夫而去,公婆不得不跪下求她,要她看在肚子里孩子的份上活下来。一个月后,由于悲痛欲绝,她早产了。这个早产儿就是林觉民的第二个儿子林钟新,两年后陈意映还是死于忧伤过度。

◎故事感悟

《与妻书》全文流露出丈夫对妻子的爱与不舍,但为了革命却又不得不牺牲自己,字里行间充满了英雄的豪气与柔情。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爱情,不能不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