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敏:机敏善识
20080400000010

第10章 “旁敲侧击”收获大(3)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待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淋漓。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纪晓岚,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故事感悟

生活中难免会有失言或出丑的时候,谁也不想说错话、办错事,但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于做错之后该如何处理,纪晓岚则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切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纪晓岚过人之处就在于善于触类旁通,机智地将有联系的两个个体有机结合起来,继而为自己的说辞“埋单”,聪明之举由此可看出。

◎史海撷英

《四库全书》的编撰

该丛书于清乾隆时(1772)编纂。后经十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文苑拾萃

纪晓岚墓

纪晓岚墓地位于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南约300米处。该墓地东、南、西南侧是茂密的枣林,北、西北侧是打谷场。数株高大的椿、榆、槐树下有一丘封土,即为纪晓岚坟茔。坟茔向口朝东,往东约3米处竖立墓碑。墓碑为纪晓岚下葬时所立原物。墓碑上刻有嘉庆皇帝御制碑文。墓碑再往东15.6米处竖一通神道碑,神道碑为纪晓岚六代孙纪钜臣于民国九年(1920)重立。目前,该墓已被列入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刘绍棠不失时机说“真实”

◎智慧是对一切事物以及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顿悟。——名言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

刘绍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有一次,作家刘绍棠在给大学生们讲文学创作时,提到创作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坚持原则。

这时,一名女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有问题要问。”

刘绍棠回答:“什么问题,请讲。”

那名女生问:“真实的是不是存在的?”

“真实的当然是存在的,这是哲学上的基本常识嘛。”

“既然是存在的,就应该是可以表现的,所以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表现,就可以写,这难道不是作家所追求的吗?”

刘绍棠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那名女生说:“我想请你走到前面来,记得带你的学生证。”

那名女生走到讲台前,将学生证递给了刘绍棠。

刘绍棠翻开学生证,指着上面的照片问女生:“你为什么不在你脸上长痘时拍个照,然后把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呢?”

那位女生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谁会在自己脸上长痘时拍照片,还把它贴在学生证上,那多难看。”

刘绍棠趁机说道:“对呀,你不会在脸上有痘时拍照,更不会把这种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不漂亮只是暂时的,它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所以你不想照相留念,更不想有这样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同样,我们社会的某些缺点是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我们的政府自然会去采取措施改正。可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政府把长痘时拍的照片贴在工作证上吗?为什么你对自己是那样公正,对政府却是这样的不公正呢?”一席话让那位女生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故事感悟

刘绍棠巧妙地通过打比喻的形式,给女生讲明道理,并趁机将话题转移到“到底文学创作该不该坚持原则”上,最终让女生心服口服。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劝说他人时,要密切注意对方表情、语气的变化,发现他有所表示时,一定要抓住时机,乘胜追击,直至将他说服。时机稍纵即逝,一旦发现便要紧抓不放,这便要求人要有机智的头脑。刘绍棠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刘绍棠年少有为

1951年,刚满15岁的刘绍棠写出了他崭露头角的小说《红花》。稿件寄到《中国青年报》后,受到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柳青的赞赏。经与陈绪宗总编商定,这篇小说被特别安排在1952年元旦刊出,还破格以整版篇幅一次刊发,并加上编者按语大力推荐。这篇小说的发表,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注意,刘绍棠由此获得团中央的着重培养。

◎文苑拾萃

《蒲柳人家》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语文课本曾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6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