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敏:机敏善识
20080400000011

第11章 “旁敲侧击”收获大(4)

郑板桥猜姓名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谋有奇诡,而不徇私情。——张昭远

郑板桥(1693—1765),又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是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有一次,郑板桥外出访友,经过一条小河时,正要过桥,冷不防从对面蹿出一条汉子,嬉皮笑脸地张开双臂,拦住了去路。

郑板桥一惊,细瞧此人油头滑脑,衣衫不整,乃属无赖之辈,顿生厌恶之心,便厉声喝道:“我们素昧平生,为何挡了去路?”

无赖嘻嘻一笑,油腔滑调地答道:“听说足下是位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大画师,今日无意之中在这里巧遇,实乃三生有幸。幸会,幸会!”

郑板桥不耐烦地回应道:“我有要事在身,请足下让路!”

“让路?”这无赖汉子又是嘻嘻一笑,“听说你擅长书画,今天若是能把我的姓氏‘画’出来,我便跪着送你过桥!”

自古只有猜姓氏的,哪有画姓氏的?郑板桥急于赶路,也不愿与这无赖论理,便急中生智,随手在空中画了个圆圈儿,冷笑道:“这就是你的姓氏。”

无赖误会了,以为郑板桥说他姓“圆”,便讥笑道:“先生画错了,我是姓赵!”

郑板桥正色道:“一点儿也没错,我这一圈儿是表示赵匡胤一统天下!”

无赖一惊,急忙又改口道:“不对,我记错了,我应当姓钱!”

郑板桥不假思索,又脱口对答:“铜钱不是圆的吗?”

无赖又是一惊,急忙改口:“我说错了,我应当是孙姓!”

郑板桥接上话茬儿:“孙膑‘围魏救赵’,不就是孙姓吗?”

无赖沉不住气了,干脆一竿子耍到底了:“还是不对,我属李姓!”

郑板桥朗朗对答:“李子不就是圆滚滚、滑溜溜的吗?”

无赖稍一停顿,又继续纠缠下去:“说实话,我是姓周的!”

郑板桥随口回答:“一周不就是一圈儿吗?孺子不可教也!”

无赖羞得满脸通红,最后只得道出了自己的真姓:“老子坐不改姓,乃是响当当的口天吴也!”

郑板桥哈哈大笑了:“真是个蠢货,我这一圈儿不就是代表一个零,而零就是无啊,无的谐音不就是口天吴吗?”

无赖张口结舌,呆呆地瞧了郑板桥半天,只得侧转身子,让出路来,让郑板桥过桥。

岂料,当郑板桥刚刚走过桥去,无赖像又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猛地大喝一声:“郑先生,就算你画出了我的姓,还能猜出我的名吗?”

“小事一桩!”郑板桥立在对面桥头,指着无赖,一字一顿地回应道,“你的名字就叫做无(吴)——赖!”

“你……”无赖气得双眼发直,欲骂无词。

郑板桥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了。

◎故事感悟

在极短时间内,由一件事情联系到多件事情,假如没有一点机敏的才智怕是下不来台,而郑板桥却将这些毫不相干的事情有机地牵连到一起,其聪慧机智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也为人们作出了典范。

◎史海撷英

郑板桥嫁女儿

郑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郑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郑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文苑拾萃

桃叶渡

(清)郑板桥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乾隆巧用暗示化恩怨

◎远离罪恶是美德之初,摆脱愚蠢是智慧之初。——名言

刘统勋(1698—1773),号延清,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刘墉之父。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刘统勋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一天,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和珅和三朝元老刘统勋陪同下,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

乾隆素闻和珅和刘统勋不合,便有心调和二人。

三人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突然随口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统勋当然不会放弃在皇上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抢着回答:“君王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

和珅一向以奉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有人抢在他的前面,大为恼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

河与流明指热河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首为上、西首为下来贬低刘统勋。

刘统勋岂能不知,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

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要求和珅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一首诗。刘统勋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他边走边想,最后开口朗诵:“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鷄)。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出刘统勋在讽刺自己是鸡,也毫不示弱,便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和珅是在告诫刘统勋最好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乾隆皇帝也是一代才子,岂能不懂他二人的弦外之音,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二位爱卿听真,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珅与刘统勋二人听罢,心中大为感动,当即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故事感悟

乾隆借景抒情,巧妙地以诗表达了对和珅和刘统勋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这就是机智与暗示合二为一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不失时机地巧妙暗示,让对方明白你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便可于无声无息之中达到目的。而这一切则将乾隆皇帝聪慧的一面凸显无疑,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史海撷英

编 修

一种官名。宋代凡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用于记录一个朝代中各种规程制度及其变化的书)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明、清属翰林院,职位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慎行、吴锡麒、蒋士铨、翁方纲等,皆曾授编修之任。明、清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文苑拾萃

题桐城张相国赐园泛舟图

(清)刘统勋

龙眠山对赐金园,管领烟霞荷厚恩。

今日重开休沐地,白沙翠竹宛江村。

碧流如带隔红尘,画舫兰桡荡绿蘋。

未便一竿江海去,波分太液足垂纶。

凤雏绕膝彩衣斑,问字传经得暂间。

谷口锦茵花冉冉,林间歌管鸟关关。

石坚水净同标格,丽景秾华信化工。

自喜平泉随草树,年来长是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