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敏:机敏善识
20080400000006

第6章 机敏判断巧制胜(4)

◎文苑拾萃

“王戎死孝”典故

王戎死孝出自于《世说新语》。死孝,指过分悲哀,几近于死的孝行。

一次,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钱六姐巧断母子案

◎智而好谋者必成。——《太平御览》

钱梅窗(生卒年不详),明代湖北咸宁人。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窗,因她排行第六,大家都叫她钱六姐。

有一天,一个知县坐着官轿路过某村,被人挡住了去路。知县撩起轿帘,见是一个老妇人拉着一个年轻人跪在面前,知道是有冤情,于是忙下轿询问起原由来。老妇人凄苦地说:“他是我的亲生儿子。他爹爹死得早,是我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可是这几年他被人带坏了,整天赌博,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弄得家徒四壁的。这还不算,他竟然偷盗起我的陪嫁,最后,我的嫁妆也被他偷光了。现在,他又不肯抚养我,这可叫我怎么活呀!”

知县一听大怒道:“真是个逆子,我定要治他个不孝之罪!”说罢,立即判他儿子每月供养母亲3斗米,20年就是72石,要他一次性交清。那个年轻人连连向知县磕头求饶道:“大人,小人实在拿不出这么多米呀!”“既然拿不出,那也好,那就让我把你这个不孝子送进监狱好了!”在人群中的钱六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既恨这个后生不行正道,又担心他吃了官司。如果后生真被判了刑,那老母亲又有谁来赡养呢?

钱六姐突然灵机一动,有了办法。她缓缓地走到知县面前求情道:“我说知县大人,这72石米对于这个后生来说也实在太多了,能不能少一些啊?”“你是何人?与这无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替这个不孝之子说情?”知县怒气冲冲地责问道。“民女不足大人挂齿,我是钱六姐。”她在威风凛凛的知县面前毫无胆怯之意,不卑不亢地说。

知县早就听说钱六姐是个才女,就故意难为她说:“如果你是我的话,你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这好办。”钱六姐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只见她转过身向老妇人问道:“老妈妈,你儿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有多重呀?”“六斤四两。”老妇人怔怔地望着这位灵秀漂亮的姑娘,一时摸不清她的用意。钱六姐不慌不忙地吟道:“儿子本是娘身肉,十月怀胎娘生育。如今儿子不养母,割他六斤四两肉。”知县听了点头称好,吩咐衙役赶快备刀,割他六斤四两肉赔娘,以治他不孝之罪。

快刀磨好之后,衙役立即如饿虎扑食般把那后生拿下,三下五除二就剥下了衣服,正要动刀割肉。那不孝子吓得连连磕头:“老爷,我这身上的肉,割哪块疼哪块,万万割不得呀!”可是知县令已发出,哪肯轻易收回?那后生眼见这割肉之苦无法避免了,只得向老母磕头呼喊:“母亲救救孩儿!母亲救救孩儿!”老妇人见儿子已经回心转意,处罚太重,做母亲的也心疼,就向知县求情道:“既然我儿答应养我,老妇也就不告他了。”

知县见老妇人撤了诉,老妇人的儿子也表示悔改,便不再较真,摆摆手让母子俩离开。那后生急忙扶起母亲就走,刚走几步,忽然想到免除这巨额大米和割肉之苦的恩人,急忙回头去找钱六姐,可是,钱六姐早已不知去向。

◎故事感悟

中国历代有名气的人物多半都是智勇双全,有智无勇不行,有勇无智更难取胜。钱六姐以其聪慧的才智调解了这场纠纷。她凭借自己的机智,看穿了为人母的用心,进而使得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史海撷英

湖北省咸宁市沿革

咸宁市(地级市)行政建置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市域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吴黄武二年(223)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964)置通山县。北宋开宝八年(975)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通城县。元时,市域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时,属武昌府。民国时期,先属江汉道,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孝感专区。1965年8月成立咸宁专区,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通城、崇阳、阳新、鄂城、武昌九县。1970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县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立咸宁市(县级市)。1986年6月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县级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1997年阳新县划属黄石市。

◎文苑拾萃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中国古代类书。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辑,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八年(983)。初名《太平总类》,太宗按日阅览,改题此名。全书1000卷,分55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类,以引证广博见称。据书前“图书纲目”所载,引用图书1690种,连同杂书、诗、赋、铭、箴等,引书实用2579种(据近人马念祖考订,见《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已失传,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此书以《四部丛刊三编》的影印本为最好,1960年中华书局据此本重新印行。

王雱辨獐鹿

◎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格言

王雱(1044—1076),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学者、文学家,道学、佛学学者,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王雱著有《老子训传》、《佛书义释》、《南华真经新传》20卷、《论语解》10卷、《孟子注》14卷,注过老子的《道德经》,多已广佚。

王雱在父亲的教育下,少年时代就博览群书,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以博学多识而著称。

史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王雱才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南方来的客人送给王安石一头獐、一头鹿。獐,是一种像鹿而无角的动物,行动灵敏,能跳跃,能游泳。

獐和鹿都关在同一笼子里,放在客厅上。王雱听说后,蹦蹦跳跳地来到笼子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两只稀罕的动物。

这时,客人开玩笑地问王雱:“别人都说你人小聪明,我问你,笼中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雱过去从来没见过这两种动物,这下可把他给问住了。他实在不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可是,客人在等着他回答,父亲也在一旁含笑地望着他。

王雱想告诉客人自己不认识,可转而又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客人问住,怎么办呢?只见他转了转小眼珠子,指着笼子里的獐和鹿,巧妙地对客人说:“您瞧,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

客人见王雱边指边说,而且说的都对,以为他真知道,惊奇地称赞说:“对!你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就能分辨出獐和鹿,不简单啊!”

父亲王安石听后又好笑又叫绝,因为他知道王雱本不认识獐和鹿,却不懂装懂,回答得振振有词,可又不得不佩服他灵活应答的本领。

◎故事感悟

王雱的回答并没有错,但究其根本,他并没有具体回答问题,而是虚晃一枪,含糊其辞,竟骗过了粗心的客人。他这种不触及实质问题、敷衍搪塞的诡辩态度是不足取的。但另一方面,他巧妙地运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概念,使自己由被动局面转向主动,使自己在对某一问题能作正面回答时,巧妙地予以回避也是聪智的表现。

◎史海撷英

王安石创行《保甲法》

《保甲法》于熙宁三年颁行。《保甲法》规定,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文彦博巧计取球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格言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彦博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炤学习经术,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他童年时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聪明孩子,而且点子多、有主意,备受大人们的喜爱。

那时,小孩们都爱玩踢皮球。这种皮球同我们现在的充气皮球不一样,它外面是羊皮或牛皮做的,里面塞满羽毛,很轻便,有弹性。

有一天,文彦博和一群小伙伴在大门外一块空地上兴高采烈地踢球。忽然,一个小孩飞起一脚,将球踢出老远,一帮孩子在后面追逐着球。不料球落地后,滚到墙角一株大槐树下不见了。

球跑到哪儿去了呢?大家找来找去,在大槐树根下发现有个洞,原来球滚进洞里去了。

这是一棵百年老树,几条又大又粗的树根,弯弯曲曲地趴在地面上,树根的旁边裂开一个大洞,一直通到地下,形成一个很深的窟窿。

怎么将球取出来呢?大家都在焦急地想办法。

有个小孩趴在地上,伸出胳膊往洞里掏球,洞虽不大,可是洞很深,胳膊短,他憋得满头大汗,连球也没摸着。

有的建议说,回家去取把铁锹把洞挖开吧。可是,洞旁满是盘根错节的树根,他们怎挖得动啊!

有的说,用竹竿能把球拨出来。他们试了试,树洞弯曲不直,也没成功。

大家正在着急,忽然看见文彦博端着一个大铜盆从大门里跑了出来,他到池塘边舀了一盆水,回身跑到树下,把水灌进树窟窿里,然后又转身向池塘跑去。小伙伴们见状一下子全明白了,大家都飞快地跑回家去,有的端来盆,有的提着小水桶,都来舀水倒进树洞,不一会儿,洞里的水灌满了,皮球便从洞口浮了出来。文彦博拣起皮球,向上一抛,飞起一脚,把皮球踢到空中,小伙伴们都哈哈大笑,又争着去抢球了。

◎故事感悟

球落入洞中,文彦博没有采用同伴的想法,而是机智地运用反向思维巧取胜。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反向思维思考问题。文彦博机敏的反向思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文彦博力主裁军

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宋仁宗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

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如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如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文苑拾萃

寄友人包兼济拯

(宋)文彦博

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

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佳论有清风。

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

别后愈知昆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