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敏:机敏善识
20080400000007

第7章 机敏判断巧制胜(5)

于仲文巧断耕牛

◎机智是随着智慧而来的。——佚名

于仲文(545—613),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鲜卑人。他出身公卿之家,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隋书·于仲文列传》),其父于寔见后,惊异地说:“此儿必兴吾宗矣。”长大后,于仲文“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北周时为安固太守,善决狱,蜀中号为“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后来,于仲文多次随军征战,累勋授仪同三司。周宣帝时,为东郡(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城)太守。

于仲文自幼聪明好学,而且善于动脑筋,巧于思辨,常帮助村里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人们都很信任他。今天,他就是被请来帮助州官断一件两家争牛公案的。

原来,村里姓任和姓杜的两家都跑丢了一头耕牛,而且颜色和大小都一样,找了很久也没有消息,两家人特别着急。

有一天,忽然有人在山上发现了无主的牛,任、杜两家听了,高兴极了,都跑去认领。

到那儿一看,只有一头牛,两家人都争着说是自己丢的,都想牵回自己的家中。结果两家人拉来扯去,在山上争吵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

“走,我们到官府去,请州官裁定。”混乱中不知谁喊了一句。

“对,去州府,看看牛到底是谁家的。”有人随声附和。

两家人拉拉扯扯,来到了州府,击鼓鸣冤。州官升堂,面对威严肃穆的公堂,他们都有些发怵。可利益当前,谁也顾不得太多,争相喊着做原告,说对方抢自己的牛。

州官一见,乌七八糟,一拍惊堂木:“都给我闭嘴,一个一个说!”

两家人先后说明了经过及自己所丢牛的特征,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州官听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忙叫差人把牛牵来。

牛牵来了,州官一看愣住了:这头牛跟两家人说的一模一样。

望着牛,再看看仍在争吵的两家人,州官一筹莫展:该判给谁呢?牛到底是谁家的呢?

“听说于仲文这孩子很聪明,而且很会断事,何不把他请来试试呢?”一个差人附在州官的耳畔轻声说。

州官虽不相信于仲文断得了此案,但无奈之际,只得按差人的主意去请于仲文。

仲文来到公堂,听了案情的经过,没有说什么,考虑了一下,就让差人拿来皮鞭,照着牛的身上狠狠地抽打起来。

见牛“哞哞”直叫,任家人可心痛了,大声喊:“哎呀,快别打了,这会把牛打坏的。”

可杜家的人则若无其事地一言不发。这时,仲文已明白了大半。

“教训”完牛,仲文则不慌不忙地把拴着的牛放开,看着它走开。

这头牛走失几天了,今天看到了它的伙伴和喂养它的牛倌,高兴地向东边任家的牛群跑去,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开心地叫着,非常亲热。

州官和围观的人见此情景,一下子全明白了。个个点头微笑,深深钦佩小仲文的机智。

仲文看了看兴奋的任家人,说:“自己家的牛要小心喂养,不可让它随便走失的,以后要小心。”他又看了看懊丧的杜家人,说:“牛是不会说话,但它也是有感情的,可你对它毫无感情,任我抽打;任家则不然。而且牛认识喂养它的牛倌和平时的伙伴,自己跑进任家的牛群。以后不要贪图别人的东西了。”

杜家的人哑口无言,羞愧地走了。

◎故事感悟

机敏是在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和积累经验之后的短暂爆发。于仲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体验很深,于是得出了上述结论。这对于当今青少年仍不无启迪。

◎史海撷英

隋朝官制

史料记载,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名称)。隋朝的六部名称稍异,为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民)、都官(后改为刑)和工。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文苑拾萃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王薄

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

横侵矟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食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年羹尧妙计平叛乱

◎智士者国之器。——刘向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叛乱,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入京时,年羹尧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

清朝大将军年羹尧雄才伟略,在讨平西藏、征服青海的战斗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当时清朝文武百官中的佼佼者。

有一次,他奉命率兵出征青海。不料西宁至哈达河这条通往青海的天险之路被青海叛军占据,他们在河口布下重兵,清军无法渡河。双方相持半月之久,年羹尧天天派人四处搜寻通往西宁的其他小路。

有一天,派出的人回来说,有一条叫塌子沟的小路可以通往西宁,叛军在那里没有布防,只是沟宽数里,沟里满是淤泥,无论人马陷进去就出不来。

年羹尧见有一线希望,就亲临塌子沟观察,他亲自拿长竹竿测试,也没探出深浅。回营后,他认真地思索通过这块死亡之地的方法。两天后,年羹尧突然传令:明天早晨进兵塌子沟,每名清兵都必须准备好一大捆草和一大块木板。违者斩首。

将士们莫名其妙,但军令如山,只得照办。

次日清晨,年羹尧检查完部下的准备情况,立即率部出发,直达塌子沟。“把木板和茅草边走边抛进沟里!”年羹尧下达了命令。于是一捆捆茅草、一块块木板有条不紊地扔进了沟里,铺成一条泥上道路,部队急速地渡了过去。叛军万万想不到,年羹尧的部队能通过塌子沟。因该处并无防范,于是清兵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西宁城下,叛军还以为是神兵天降,仓皇逃窜。年羹尧一举降服了青海叛乱。

还有一次,年羹尧出征西藏,走到一个叫落笼宗的地方,因地势奇险,大队人马只好在一个叫三巴桥的地方停了下来。

当天半夜的时候,正在灯下研究下一步行军计划的年羹尧,忽然听到一股强劲的风从西南刮来,转眼间又远去了。他感到很奇怪,仔细听了一会儿,再没声音,仔细想了想,似有所悟,忙派人去请总兵黄喜林。

“你带飞骑300人,速去西南的密林中认真搜查,里面定有贼兵埋伏,一定要全部捉回,不可误事。”黄总兵来到后,年羹尧下达了命令。

黄喜林对这项任务很不理解,心想三更半夜的,带兵搜捕,在这陌生之地,怎么知道有敌兵埋伏呢?但服从命令是军士的职责,他只好带兵前去。

黄喜林率部来到西南,果然见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漆黑的夜幕下,显得异常神秘莫测。他心想:这确实是埋伏军队的好地方,将军所料不错。于是,他悄声传下号令:“全面搜查。”

士兵们四面出击,经过搜查,真的有数百名敌兵藏在林中,企图在夜深人静时,偷袭清军大营,阻止清军前进。

经过一番激战,黄喜林率部全歼了敌兵。

“刚才那阵风,从西南而来,只一会儿就消失了,我知道那不是风,而是鸟群飞翔时搏击翅膀的声音。夜里鸟群都回到林中休息,不再外出,只有受到惊吓时,才会深夜远飞。离这儿不远的西南方有一片密林,我来到就听说了,里面一定有很多鸟投宿。刚才飞过的鸟一定是从那里起飞的,我料定是敌人潜伏在里边惊飞的,所以才派你们去搜查的。”在歼灭敌军后,年羹尧向归来的将士们详细解释说。听着入情入理的分析,众将士更加佩服年羹尧的超群智慧。

◎故事感悟

机智准确的判断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有过人之处的人,必有其细腻的一面。年羹尧就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分析,敏锐地作出正确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机敏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百断百胜。

◎史海撷英

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制度起于清雍正年间,火耗归公后实行。史书记载,当时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首先是考虑到了各官地位的高低以及任所的事务繁简。此外,也还考虑到了其他的因素:一是照顾到了官员以往收受陋规的情况,二是照顾到了官员在养廉银外是否还有其他经费来源,三是照顾到了官员所在地区的富庶或贫瘠。但是,由于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尚属创行阶段,各地官员的养廉银额不但差别很大,且多有变更,随后亦多有调整。其他如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以至府州县官员的养廉银亦参差不齐、多有变化。乾隆十二年(1747),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整,养廉银制度成为定制。

◎文苑拾萃

寒夜有怀

(清)雍正帝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

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

兀坐谁教梦更添,起步修廊风动帘。

可怜两地隔吴越,此情惟付天边月。

黄兴机智免灾祸

◎机敏,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谚语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黄兴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黄兴的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刊行。

革命家黄兴,一生为了革命辛苦奔波,历经无数次风险,但每次在危难之中都能化险为夷,虎口脱险。这其中,当然有革命群众的舍生相救,但更多的是黄兴凭借自己的智慧,得以安然脱险。

一次,黄兴回到湖南长沙发动群众起义。不料,就在起义前夕,消息泄露,湖南巡抚率兵镇压。由于黄兴是首要分子,巡抚下令,全城戒严,务必将其捉拿,胆敢藏匿者与黄兴同罪。

一场全城大搜捕的行动开始了,黄兴无处藏身,形势万分危急。猛然,黄兴看见一间出租花轿仪仗的商店,他灵机一动,知道自己这次又可平安脱险了。

他直接来到这家商店,指名要见店主,小二不敢怠慢,连忙引见。一见面,黄兴直接表明身份,说明来意,请店主帮自己一把。黄兴原本想说出自己是革命者,应该会得到群众的热心帮助。

哪知,这位店主生就胆小怕事。一听说是黄兴,吓得不住哆嗦,不仅拒绝了黄兴,还一个劲地催促他赶快离开,以免惹火上身。

黄兴一看不行,便换了一种严厉的口气,大喝一声:“今天巡抚下令全城戒严抓捕我,抓不到我,他们不会罢休,你可知隐匿者与我同罪。现在我就待在这儿不走了,等他们找到我,我就说你是同党。”

掌柜一听,吓得要给黄兴下跪,不住求饶。

黄兴接着说:“为今之计只有一个。你用花轿抬着我,配上仪仗和鼓手,送我出城。只要出了城,我立刻就走,你也就不用担心了。而且,我加倍付工钱。”

店主一听,也只好这么做了,乖乖照办。就这样,黄兴又一次化险为夷。

◎故事感悟

很多人都有欺软怕硬的心态,对待这些人就要软硬兼施。一味地退让无异于纵人欺侮,而一味地针锋相对又会招致对立,最佳策略便是以硬对硬,先压制住对方,然后再软语慰人,予人面子。黄兴正是机智地对店老板软硬兼施,以硬制硬,然后再以软抚慰,最终达到了目的保护了自己。

◎史海撷英

广州新军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该起义是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三(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在广州依靠新军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它证明清朝统治的工具新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确可转化为革命的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文苑拾萃

回湘感怀

黄 兴

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