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俭:俭以成德
20080600000007

第7章 厉行节俭(1)

墨子提倡节俭的思想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侈。——陆游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在战国时代,奴隶主、王公贵族们死后,都要劳动人民为他们营建坟墓。棺材外面用很大的木椁,还捆三层牛皮。死人穿着非常讲究的衣服。一起埋葬的有玉器、丝织品、饮食用具等数不清的珍贵的东西,地下要修建巨大的墓穴来埋葬这些东西。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墨子反对奴隶主、王公贵族的奢侈浪费的寄生生活,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他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御寒,夏天防暑热和雨水;制造车船是为了便利交通。”因此,他坚决反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任何浪费。关于埋葬死人,他说:“一个人死了,有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就可以了;只要有几件衣服,不让死人赤身裸体就够了;至于坟墓,只要能掩埋住棺材,止住尸体的臭味就行了。何必挖得很深,埋得像小山那么高呢?”

为了提倡节俭,墨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身上穿的是粗布短衣,脚上穿的是麻鞋木屐。墨子一生不但节俭,而且勤劳,亲手制造对人民生活和生产有用的东西。墨子自己就是一位精通机械制造的人,特别擅长制造防御战争中使用的器械。

◎故事感悟

墨子所提倡的节俭思想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的主流,对建构现代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俭思想相承接,反对浪费,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

◎史海撷英

墨家学派的始创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他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文苑拾萃

墨子怒责耕柱子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反问道:“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你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杨王孙的“裸葬”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子《治家格言》

杨王孙(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汉中城固县人,久居长安。家累千金,却竭力提倡简葬。死后裸葬于终南山,为我国古代提倡简葬的著名人物。

汉朝的时候,凡死人都讲究厚葬,王公将相的坟墓里金银财宝一个赛一个多,就是普通人家也尽其所能地往坟墓放不少东西。一时之间,整个社会厚葬成风。

当时,在汉中有一个很富有的大户人家,叫杨王孙,他是远近闻名的学者。杨王孙对这种误世害民的厚葬之风很痛恨,下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矫正时弊。

于是,他在得了重病以后就给他的儿子留下遗嘱:待他死去,儿子要将他“裸葬”,既不着华贵的衣饰入棺,也不得陪葬金银财宝。

儿子听了父亲的嘱托,很是为难。照办吧,感情上过不去,又不合时尚;不照办吧,父命又怎好违背?前思后虑之际,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的密友祁侯,请祁侯和他一块儿来说服父亲。

这天,他们来到杨王孙的病床前,探望病情后便说起遗嘱的事。杨王孙听了他们的劝说,挣扎着病体,重新申述了自己关于“裸葬”的主张。他说:“搞厚葬,完完全全是把好东西糟蹋在地下,纯粹是浪费。还有的是今天刚入土,明天被盗走,这与暴尸荒野有什么区别?搞厚葬的人是想把钱财带进地下,以便继续享用。但是,人只要入土,尸骸腐烂,哪里还真有什么阴曹地府呢?所以厚葬只能是‘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一件大蠢事!”他再一次告诫儿子:“对这种世俗的做法,‘吾不为也’!”

儿子被父亲的想法说服了。后来,儿子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将父亲“裸葬”了。这在当时曾引起轰动,给“厚葬”的时弊以很大的矫正。

◎故事感悟

人死了,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化为尘土,变成青烟。无论给他多少钱财,也不会继续享用了,那又何必糟蹋活人应当享用的东西呢?

提倡“裸葬”,也就是反对奢侈浪费。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进行长时期艰苦奋斗。所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时处处不能丢。

◎史海撷英

西汉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十三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西汉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诸侯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

◎文苑拾萃

西汉都城

中国西汉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三千米处。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修筑城墙。武帝时建桂宫、北宫、明光宫,并于城西外侧建建章宫,于城西南扩充秦以来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广建离宫别馆。西汉二百多年间,它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陶侃拾荒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公元265年,司马炎强迫魏帝退位,建立西晋王朝,自称皇帝,是为晋武帝。他认定国家已统一,从此贪图享乐,朝政日趋腐败,整个国家处于一片奢靡的风气中。当时有个官僚叫石崇,家族世代为官,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仅家中奴仆就有八百多人,具体财产更无人说得清楚,比皇亲国戚们都富有几百倍。据说他家连厕所都布置得十分豪华,不仅有华丽的床,还有丝绸的被褥,并有婢女捧香侍候。石崇还曾与文明皇后的弟弟斗富,铺设了十里的彩缎,用香料和泥抹墙。

但此时却有一人例外,他就是陶侃。陶侃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养活一家人,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次,来了客人,家里没有一文钱,母亲只好剪去自己的长发卖了,换来酒菜招待客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自然懂得生活的艰辛和物品的来之不易,哪有不珍惜的道理?

在广州任刺史时,陶侃每天早上都会将上百块砖搬出屋外,晚上又搬进屋内,数日数月,坚持不懈。周围的人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过分富裕闲适的生活,会消磨意志,怕将来不能为国家承担重任。”

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也不姑息。有一回在路上,他看到有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子,就走过去问:“你拿它有用吗?”那人回答:“走路的时候看见了,随便摘下的。”陶侃听后大怒:“你自己不种田,却随意糟蹋别人的稻子!”于是他便将那人解往官府,予以惩罚。陶侃对那些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人十分痛恨。后来,陶侃当了八州都督,相当于一位大将军,但他常常亲临军营视察,关心士兵的生活和训练。当时军队正在造一批大船,他每天都去工地视察,看到到处都扔着木屑、竹子头,陶侃很心痛,叫人都捡起来放进仓库。他手下的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这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春天快来时,雪开始融化,道路又湿又滑,行走很不方便。陶侃让人从仓库里搬出藏着的木屑,撒在路上。将士们走在上面,又松又软又干燥。想不到木屑有如此大的用途,将士们不禁对将军的先见之明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顿生敬意。

过了不久,桓温将军率七千士兵攻打蜀地。桓温庞大的船队行驶在长江三峡的激流中,令敌人闻风丧胆。这些战船就是陶侃部队建造的。战船建造的时间很紧,陶侃只得带着士兵加班加点地干,船造了一半时,发现钉子不够用了。怎么办呢?采办肯定来不及了。陶侃就想到藏在仓库里的竹子头,他灵机一动,便立即叫人取出竹子头,削成竹钉,代替铁钉。这些竹头牢固结实,不怕水浸泡。几十条战船按时赶造出来,使得桓温将军抓住战机,顺利攻克了蜀地。

◎故事感悟

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什么希望。

◎史海撷英

陶母款待客人

陶侃的母亲湛氏,当初是嫁给陶侃的父亲陶丹做小老婆的。陶家非常贫苦。湛氏每每很勤俭地纺纱、织布,赚钱来帮助家用。她教陶侃要结交比自己好的朋友,这样才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家里虽然贫苦,可是客人来了,她也要好好款待,一点儿没有厌恶的心。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阳地方的孝廉范逵到了陶家过夜。陶侃的母亲就把自己床上新做的草荐拿出来割断了做草料,亲自去喂客人的马;又暗地里剪下了头发,拿头发去卖了钱来,充着酒菜的费用。范逵得知了这回事,就叹口气说:“若不是这个母亲,哪里生得出像陶侃这样的儿子来呢?”

◎文苑拾萃

陶侃送客百里

范逵是陶侃的一个朋友,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一些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的好名声广为人知。

萧鸾与粽子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萧鸾(452—498年),字景栖,小名玄度,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的第五任皇帝(494—498年期间在位),庙号高宗。为始安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其父早亡,鸾由叔父高帝抚养成人。公元498年萧鸾病故,葬于兴安陵。

登上帝位后,萧鸾就将前朝武帝新盖的林苑完全废去,改为良田以种谷,把田地还给百姓。他说:“夺百姓口中食、住之宅、身上衣,为自己一时享乐,这是最大的无道。”他还把原来朝廷中制造的马车、大轿、龙船上所装饰的金银,下令统统挖下来,归还国库。他自己的衣食也十分俭朴,不让太监给他做太好的膳食。逢年过节,没有他的指示,什么人也不敢随便给他加菜。他下令给管膳食的太监,每餐菜不过五,就是不能超过五样菜。

一年元宵,京都中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庆元宵节,宰猪杀鹅,喝酒宴宾,一派热烈景象。而宫墙之内,无灯无彩、无酒无席,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节日的样子。一个新来管膳食的太监,快到皇帝用膳的时候,还没有接到指令加菜。他想,百姓小民在这种节日也要治办丰盛酒席,当今皇上难道就不可稍加点菜肴吗?他便擅自做主,给齐明帝多加了三个菜,共成为八碗。当菜饭上去以后,齐明帝见给他多加了三个菜,立即叫侍官追询查问,当侍官查清之后,如实上奏明帝。明帝说:“念他是新来首犯,不予治罪,赶出宫廷,永不录用。以后再有违反,必诛无疑。”从此,谁也不敢违反明帝的规定。

一年端午节,建康城中热闹非凡,宫中还是没得到皇帝的指令,无歌舞管弦,也无豪华酒宴,完全是一派清朴节俭的平日气氛;管膳食的太监想,若给皇帝用膳像往常一样,这就少了节日的气氛;若是给皇帝多加酒菜,又怕皇帝怪罪。他左思又想,便想出来一个办法: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给皇帝做一个精致、丰富、美观的特大粽子,这样既不违反“菜不过五”的规定,又使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