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12

第12章 战事背后的支持者(1)

“红顶商人”胡雪岩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年),安徽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白银以上。

胡雪岩是清代著名的大商人。他出身贫困,后经商致富,并与洋务派官僚左宗棠相交,得以为官。由于屡建功勋,被皇帝赏给二品顶戴,穿黄马褂。但他并未放弃经商,始终保持亦官亦商的身份,人称“红顶商人”。

胡雪岩作风慷慨大方,多次用巨资襄助义举。全国各地一有水旱灾害,他就要捐资救济,如直隶、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大灾,他曾捐输大量棉衣、大米、银两、制钱,合计银20万两左右。他还主办钱江义渡局,为此捐钱10万两,为杭州人往返钱塘江创造了方便条件。他的这些善举,颇为时人称道。

洋务运动期间,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泾河。在左宗棠率军对抗沙俄侵略的战争中,胡雪岩积极参与后勤支援,对战争胜利也作出过重大贡献。

左宗棠在新疆面对的阿古柏等敌手有英俄的支持,用的是来自英俄的武器。左军如没有洋枪洋炮,实在无法与之抗衡,所以左宗棠急切盼望胡雪岩为他多采购新式西洋武器。胡雪岩对此事全力去办,不但广为采购,而且注意挑选最精良的武器,及时运送到前线。左宗棠对胡雪岩经办武器之事评价很高,说他为速定新疆立了一大功。

除了军火外,筹饷是左宗棠西征最伤脑筋的事。当时朝廷无钱,决定由东南各省协济左军军饷,称作“协饷”,但东南各省大都赖着不给或少给。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只得借助于胡雪岩,让他去借洋款。胡雪岩是一手经理左宗棠全军饷银筹措运解事项的人,他先是催领东南各省协饷,催不到只好去借洋债凑上。洋债未到手时也向华商借贷,总之务使军饷接济得上,让左宗棠可以专心西征。对胡雪岩的帮助,左宗棠十分感激,称赞他“功绩与前教将领无殊”,与自己“万里同心”。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胡雪岩还协助他办了一些洋务,以开发大西北。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要在兰州创办甘肃织呢总局,他让胡雪岩去访求织呢机器,经胡在上海与德商泰来洋行接洽,订购了全套小型的毛织机器数十台。胡还雇了德国技师去安装机器和传授技术。因机器笨重,一路上开山辟路,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才运到兰州,第二年在兰州正式开工生产。从此,在中国内陆腹地诞生了第一家新式工厂。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又让胡雪岩买一套开河机器,开凿泾河,以解决西北干旱问题。胡从德国人手里买了一套机器,并雇请了几位德国技师前去操纵机器,开凿出一条长100千米的正渠。在西北高原用机器开凿河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胡雪岩尽心竭力辅佐左宗棠,立下了汗马功劳。左宗棠自然会多予酬劳,除了在购武器、买机器、借洋款中少不了他的好处外,在官衔上也尽力为他争取。使他的官衔越升越高,直至被朝廷授予二品顶戴,故众人称他为“红顶商人”。最后左宗棠还为他向朝廷请赏黄马褂。穿黄马褂是清朝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荣耀,没有特殊功绩的人,皇帝是不会赏穿的。胡雪岩既戴上了红顶子,又穿上了黄马褂,可谓荣华富贵集于一身,在清朝时期没有哪个商人享有过他这样的殊荣。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绝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故事感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胡雪岩的商训。胡雪岩虽贵为红顶商人却极有商德,这一点通过他支持左宗棠抗击沙俄可以看出。他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优先保障前线需要。在清末那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民富才能国强,国强反过来又能保障民富,胡雪岩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作为一代富商,胡雪岩的思想和所作所为至今还在警醒和启发着世人。

◎史海撷英

“戒欺”

胡雪岩在杭州办了一个药店叫胡庆余堂,胡庆余堂里面的招牌、匾额很多,大都是朝外挂的,唯独有块横匾却是朝里挂着的,一般人难以发现。那就是面向耕心草堂悬挂的“戒欺”横匾。“戒欺”两个大字是胡雪岩亲自所写,“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这是创始人胡雪岩对胡庆余堂经营者的谆谆告诫,是胡庆余堂制药的铁定规则,也是胡庆余堂称雄制药界的原因所在。

◎文苑拾萃

红顶商人

清朝同治年间,具有官员身份的杭州商人胡雪岩,因办理太平天国战乱后的杭州善后工作,并多次帮助左宗棠采购军火有功,官阶升迁至从二品的布政使。由于布政使的朝冠上饰有镂空珊瑚,俗称“红顶子”,同时在有清一朝,商人而戴红顶子的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胡雪岩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

后来,“红顶商人”被用来指称在官场和商场两面得意者。

银行巨子张嘉璈

◎为救国运动奋斗不息。——邹韬奋

张嘉璈(1889—1979年),字公权,江苏宝山人。他出生在上海宝山县的一个大家庭。祖父是晚清时代的县官,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家里拥有很多地产和文物收藏。张嘉璈在10岁以前读私塾,以后就进江南制造局的广方言馆学外语。他中过秀才,也读过北京高等工业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这为他进入金融界打下了基础。

张嘉璈出生于一个医生兼商人之家,年轻时赴日留学,回国后进入金融界。他曾长期负责中国银行的工作,建树颇多,对中国近代银行制度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银行巨子。

1913年4月,张嘉璈作为浙江代表出席了北京政治会议,并经梁启超推荐任参议院秘书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强制参议院选举、解散国会等丑行,愤然离职,并决心放弃政治活动,转而致力于财政金融事业。此时进步党人汤觉顿任中国银行总裁,他对留日攻读金融学的张嘉璈早有延揽之意,加之梁启超大力推荐,他便任命张嘉璈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从此,张嘉璈步入金融界,成为职业银行家。

在北京,张嘉璈目睹不兑现的纸币“京钞”不断增发与流通,以及中国银行为政府解决财政危机而一再垫款的情景,深感中国银行将面临严重危机,于是向梁启超提出了三项整理办法,作为复兴中国银行的基本条件。三项办法主要是:修改《中国银行则例》,使总裁、副总裁不随政局变化而更迭;限制银行对政府的垫款;整理京钞。得到梁启超同意后,张嘉璈即与后任总裁壬克敏商定具体整理措施,予以施行。

中国银行在张嘉璈的悉心主持下,经过10年整顿,信誉日渐提高,业务发展很快。到1926年,全行存款达3.28亿元,发行钞票1.37亿元,分别占全国25家主要华商银行存款总额和发行总额的35.1%和60%,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大银行。

对于铁路建设,张嘉璈一直颇为热心,早年在清政府邮传部供职时就已显露过这方面的兴趣,负责中国银行时又大力投资兴建铁路,兴趣不减当年。他出任铁道部长后,决意振兴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立即作出了三年内修筑3700英里新路的计划。1936年,铁道部发行2700万元公债,用以修筑浙赣路南昌至萍乡段,与萍乡株洲段相衔接。一个月后,铁道部又发行1.2亿元新铁路公债,修筑由株洲到贵阳的湘黔路。

除了向国内发行筑路公债外,张嘉璈也尽力引进外资,曾与中法工商银行签订成渝铁路借款,与中英银行公司签订沪杭甬铁路借款。还和德国有关方面谈判,要求供应修建浙赣、湘黔两路的设备。当他得悉英国有大量投资的意向时,马上拟定出1937—1941年五年筑路5000英里的计划。到抗战爆发时为止,他先后主持借外债(材料借款除外)约3000万英镑,并促使中国银行界协助销售铁路建设公债7450万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嘉璈首先领导铁道部修筑了湘桂路衡阳至桂林段,共完成200多英里,对抗战运输起了一定作用。1938年初,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张嘉璈出任交通部长。他打算修筑西北铁路经新疆抵达苏联,以便于大后方从苏联取得特资援助,但因财力物力不足和苏方不予支援,未能实现。修建滇缅铁路的计划也半途而废。在他任职期间,最出色的成就是在激烈战争环境中建成了湘黔铁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224千米铁路一年内即告完成,在当时发挥了交通动脉的作用。

1943年1月,张嘉璈以健康不佳为由辞去交通部长一职,不久又被国民政府派往美国考察经济建设。他在美国出版了《中国铁路发展史》一书,回顾了中国铁路和铁路财政的历史,瞻望战后发展铁路事业的前景,意在以此引起国外财政金融界的注意。1944年10月,他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会后与中国银行家陈光甫、李馥荪等同美国资本家进行了关于战后合办企业的商谈,筹建了中国投资公司,出任董事。中国投资公司从事发行公司证券,吸引外资流入中国,代美商办理在华放款等业务。

◎故事感悟

张嘉璈出资筑路多条,支援抗战事业,运送抗战物资,为抗日救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代富商,更是战争背后的“支援团”。

◎史海撷英

一生“河边走”,君子“不湿鞋”

张嘉璈一生从事银行和实业,到头来是两袖清风。他1949年到国外生活后,曾托朋友把他存在上海的藏书全部卖掉,把钱汇给他。在美国教书时,因学校离住所太远,于是想在学校附近买房子。但手头拮据,就商于同在美国的贝祖贻。贝知张从不向朋友开口借钱,乃为之奔走凑了一个“会”,由陈光甫、李铭、贝凇荪、项康元、吴昆生等人,每人拿出1000美元,共计11000美元交给张嘉璈。

在他离开大陆之前,还发生过一个笑话。在国民党的一次立法会上,有人提出,为解决政府财政困难,要向宋子文、孔祥熙、张嘉璈征借10亿美金。其实,孔、宋富有,人人皆知,而张嘉璈在中行离职时,得到退职金16万元,当时他已负债6万元。张嘉璈得讯后,立即致函当时的行政院长何应钦:“请派人彻查我之财产,如私产超过中国银行退职金数目以外,甘愿贡献国家。”

◎文苑拾萃

有为家族

张嘉璈兄妹十二人(八男四女),个个自知发奋,居然有一半成了上海滩乃至现代中国的知名人士。大哥张嘉保,是上海棉花油厂的老板;二哥张嘉森,也曾留学日本,是国家社会党的创办人,曾任民主社会党中央主席,是民国时期颇为活跃的政治家;九弟张禹九,是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诗人,还是著名的新月书店的老板,在海派文坛上挺有名气;八弟张嘉铸,是开发黄豆多种用途的先锋,任中国蔬菜公司的老板;二妹张嘉玢,即张幼仪,是中国第一家女子银行——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还是南京路上著名的云裳服装店的老板,但她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她还是徐志摩的第一位妻子,以贤惠和忠厚闻名;小妹妹张嘉蕊是服装设计师,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本人则在中国现代金融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所以上海金融圈的老人们只要提起张嘉璈,就会扯出一连串张家人的名字来。

“民国教父”宋耀如

◎不奋发,则心日颓废。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格言

宋耀如(1863—1918年),海南文昌人。原名韩教准,字耀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辈中一位杰出的先锋战士。他为了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惜倾尽家产,而且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他鲜明的个性熏陶和培养了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以“宋氏姐弟”闻名于世的宋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家族。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并不姓宋,而是姓韩,“宋”姓始于宋氏六姐弟的父亲宋耀如。宋耀如大名韩教准,成为舅舅的嗣子后改姓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