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17

第17章 热心公益事业(3)

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我姓陈,你通知乘客,给每人发一条毯子,费用由我来出。”那位保管员大概没听清楚,通知变成了“乘客中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毯子”。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察看,见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仍穿单衣,躲在角落里冻得牙齿直打颤,连忙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少年说:“船上通知姓陈的才可以领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领。”这位少年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文苑拾萃

李氏基金会

李氏基金会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人慈善福利组织,由新加坡著名企业家李光前及其子李成义成立。1952年3月29日向新加坡政府注册。1960年,基金会分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个组织,独立活动。经过几十年发展,李氏基金滚存的账面资本已逾2亿叻币(新元),基金会拥有的实际固定资产则远远超过账面资本。1994年4月,主席李成义向马来西亚南方学院捐献50万元建校基金,极大地鼓舞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界人士。

鲍志道“富而有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格言

鲍志道(1743—1801年),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歙县棠樾人。11岁,因家道中落弃学去鄱阳学会计。数年后转浙江、江苏经营盐业。20岁后独资为盐运商,并以“资重引多”出任两淮总商20年。在此期间,倡议“一舟溺,众舟助”,受到商界推崇。志道虽巨富,但生活勤俭,重礼好义,为世人称道。

隶属古徽州的歙县是徽商的重要发源地,掩映于山水之间的徽派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原本是徽商经营成就的结晶。论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非得官吏上奏、朝廷批准,不得擅建。在歙县棠樾村东的大道上,却有七座明清时期的牌坊井然而立。三座为明代设立,四座为清代所建。清代牌坊之中,有一座为“乐善好施坊”,即是为大盐商鲍志道、鲍漱芳而立。

既没有资本,也没有人脉,鲍志道11岁开始只好在江西鄱阳一家小商铺当会计。他手脚勤快,悟性很高,深得店主欣赏。会计簿记直接反映着商户的经营流程和资金进出,从中自然也可领会到一些为商之道。

经过几年的磨砺,对于经商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1763年,志道来到东南都会扬州,协助一位姓吴的盐商经营盐业。因为他诚实守信,又善于管理,几年间即大富。从不名一文的穷少年到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志道实现了无数徽州人向往的经商致富之梦。

在担任总商后,鲍志道一方面积极沟通官商,协助整顿盐政;另一方面则承揽公私琐役,力图有所兴革。对于朝廷及地方的事务,他也是尽心尽力。凡转饷、捐赈、兴工等事,无不率领众商,大力捐输。

《鲍氏诵先录》中评论说,志道“勇于任事,不避小嫌”。其宗谱《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中说:“在其间二十年,遇事划然,见可不可,自当事以若四方经由一口与之,讫其殁,无毁恶者。”虽然多有赞誉,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志道在当时的盐务体制下,的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获得了一般商人难以企及的社会地位。

盐商是扬州城内最为富裕的群体,其生活也最为奢侈。盐商们所赚得的巨额利润,在应付官府捐赠之后,并无其他的投资路径。于是,盐商们转而将大笔金钱用于回故乡盖筑亭院,或者拿来组养戏班,或者来收藏金石字画。但鲍志道却与他们不同。

鲍志道在扬州城大名鼎鼎,说到财富更是无人能及。但他在生活方面,却与一般盐商迥然有别。《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志道虽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淫巧之客,不留于宅”。意思是说,虽是巨富之家,但是家里并没有雇请多少仆人,家中杂务,多由妻子儿女自己打理。家里既不养门客,也不养戏班,俭朴门风,独树一帜。

不仅如此,鲍志道的妻子汪氏也是一生节俭,但她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专门在老家的祠堂宣忠堂后建了八间房屋,以为堆贮农具之用,方便族人耕作。后来又念及同宗女眷的生活艰难,特意捐资购田一百亩,取名“节俭户”,专门用来接济族中家境不好的妇女。

鲍志道在社会公益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就方志及宗谱中的记载来看,自在扬州经商大富之后,志道在兴学、救济、河工等方面就毫不吝啬,难得的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他集合众商,创立扬州十二门义学,惠及当地。他襄助扬州的恤嫠会、兴化的育婴堂,以救济社会。歙县有两座著名的书院,一为城内的紫阳书院,一为城外的山间学院,长年失修。乾隆五十五年时,志道率先捐资,倡导同乡士绅合作重修。

歙县有一条河名曰北河,环绕县城西流到北面入江,久未疏通,因而淤塞。在遭遇大雨时,往往造成洪灾。1798年,志道独力捐资筑堤改变水向,使河水冲刷淤积的泥沙,使河道得到恢复。他还出资请工人修通棠樾至古虹桥、郑村、沙溪等处的山道,通计50余里。在交通极其不便的山区,这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生活。

志道还出资建起鲍氏世孝祠,增置族田。族田所产收益一方面用于维护祠堂开支,开展宗族活动;另一方面则是用于救济族中贫困家庭,开设族中义学等事务。在清代,国家并没有设立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主要通过宗族和其他民间组织来进行。族中官绅及富商的捐资是宗族救济资金的主要来源。

同时在志道的影响下,儿子鲍漱芳也热衷公益事业。在幼年时,漱芳就协助父亲进行盐务管理及慈善活动,得到很好的锻炼。在1801年志道逝世后,漱芳继承了父亲的总商职位。由于在盐政及捐输方面成绩突出,朝廷优叙封加盐运使职衔。

在社会救济方面,漱芳也不输其父。1805年,淮黄大水,漱芳倡议设厂赈济,并捐麦四万石赈济灾民。又捐银六万两疏通芒稻河,解决了扬州的水患问题。又捐银五千两疏通沙河闸及其他河道,使扬州之盐运水道因之通畅,也成为徽商的杰出代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而今,扬州的繁华之梦早已消逝,但在故里的黑瓦白墙、青山绿水之间,在父子同铭的慈善牌坊上,鲍家的财富故事仍在人间流传。

◎故事感悟

徽商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非勤俭不能治生、贾而好儒、以义制利……鲍志道沿袭了徽商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并将自己身上这种品质传递到儿子身上。父子一起热心公益,造福乡里,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传为美谈。

◎史海撷英

鲍志道小故事

一位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名经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劳、精于核算。学过会计的鲍志道抓住机会,前去应聘。然而,这位大盐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试题。第一天,面试之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位应聘者一碗馄饨,说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各位回去准备第二天考试。谁知,第二天盐商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又各有几只?应聘者被这样离奇的试题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已。然而鲍志道凭他十年从商的经验,昨日就预料了那碗馄饨的不寻常,所以他对那碗馄饨作了细细的观察。此时应付这几道题自然是得心应手。结果不必说,他被聘用了。

◎文苑拾萃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四座清坊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四座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坊额都不加纹饰,唯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应庚“义行”乡里

◎把金钱、财富当做“一种行善的工具”而去追求,是人生中一种美好、高尚的思想境界。——格言

汪应庚(1680—?),字上章,号云谷。工诗及书法,潜口人,后寓扬州。雍正年间,他成为扬州雄资百万之盐商。

汪应庚,清朝大盐商。继承祖业后勤勉治事,家财更饶。

作为豪商巨富,汪应庚不光以家财显赫而煊赫一时,同时更因“义行”众多闻名扬州及乡里。清人阮元在《淮海英灵集》中说他“富而好礼,笃于宗亲”,并且列举了他的一系列义举善事。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他“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如“放赈施药、修文庙、资助贫生、赞襄婴育、激扬节烈、建造桥船、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不图回报,真心实意,长期做好事,做善事,持之以恒,项目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两淮地区,地势低洼,昔日防洪设施简陋,灾害频仍。雍正年间,海啸成灾,灾民亟待赈济,汪应庚设粥厂于淮南,救济灾民,历时三个月之久。乾隆年间,扬州发生旱灾、水灾,扬州盐商出资赈灾,汪应庚一人独捐十几万两白银,设八个粥厂,赈济灾民历四个月之久。汪应庚拿出十几万两白银救助灾民,被他救助过的灾民数量达960万人。汪应庚慷慨解囊的美名传到朝廷,乾隆尊呼他是“大勋卿”,赐他光禄寺少卿的荣誉称号。

除了救助灾民,汪应庚还热心于教育事业。

乾隆三年(1738年)他出巨资重修年久破败的江都、甘泉学宫,又出资两千余两白银为学宫购置祭祀乐器,还另外出资购置1500亩沃田捐作学田,以年租充作学宫岁修开支和生员乡试的路资。此举被称之为“汪项”,传为美谈。

此外,汪应庚对于扬州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少帮助,捐出五万多两银子来修州学。另外,他买了一千多亩土地,作为教育基金,府学经费不够的时候拿来调剂。

汪应庚还多次捐赠棉衣给育婴堂,同时他还出钱帮助提高育婴堂员工的薪水。汪应庚还在当地大明寺的东面,扬州蜀冈之上种植了大量松树,名为“万松岭”,他也被人们称为“万松居士”。据嘉庆《扬州府志》记载,汪应庚去世的时候,无数扬州居民为他送葬,哭声震天,扬州人还在平山堂为他塑像,和欧阳修一样,年年拜祭。

蜀冈之巅的法净寺系千年古刹,宋代名贤欧阳修在此觞咏,闻名遐迩。法净寺起初规模不大,雍正年间,汪应庚出资建前殿、后楼、山门、廊庑,还聘请书法名家蒋衡写了“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刻石嵌于山门外的壁上,保留至今。乾隆元年,汪应庚又出资重建真赏楼、晴空阁,增置洛春堂,并在寺西建造西园芳圃,深得乾隆的嘉许。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