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16

第16章 热心公益事业(2)

早在1928年,胡文虎曾任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总理,捐资数万元。对其他学校,如南洋女校、崇正学校、养正学校、静方女校、南华女校以及美以美会女校、圣约瑟实业学校等,也都或捐设备,或助经费。此外,如北马槟榔屿的钟灵中学、马六甲的培风学校以及霹雳、麻坡等地的学校,也都得到过他的捐助。

胡文虎本着“畛域不分,一视同仁”的原则,对各帮所办的华文学校,采取“凡有请求,辄不悛拒”的态度,都酌情予以赞助。胡文虎在国内先后捐助过上海大厦大学、广东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福州福建学院、厦门大学以及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汕头市立第一中学、市立女子中学、私立迥澜中学、海口琼崖中学、厦门大同中学、厦门中学、双十中学、中华中学、群惠中学等院校。在上述院校中,建有诸如“虎豹堂”、“虎豹楼”、“虎豹图书馆”、“虎豹体育馆”、“文虎科学馆”以及“虎豹亭”之类纪念性建筑物。

胡文虎对体育运动怀有浓厚兴趣,曾出任香港中华体育会名誉会长,鼓吹体育运动,不遗余力。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新加坡多次倡议组织“新加坡中华体育会”、“星州华侨体育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平时,各地体育团体和各类球队来新加坡参加比赛,他无不热情招待,提供便利。如1928年至1929年,上海暨南大学足球队和复旦大学足球队先后远征海外,他都安顿于其私人别墅下榻,并设宴招待。至于篮球赛、羽毛球公开赛,甚至武术竞赛,他多亲临观看,并赠奖杯、银盾等,以资鼓励。1935年秋,上海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胡文虎除赞助2.3万元外,还亲自率领马华选手回国参加竞赛。

除了赞助体育团体的建设和活动经费外,他也独资修建体育设施,如新加坡的虎豹游泳场(1931年开幕)、海南岛海口白沙游泳场(1936年开幕)、福州体育场(1936年竣工)等等。对于开展体育运动,胡文虎功不可没。

同海外广大华侨一样,胡文虎对家乡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建设。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出资8万元修筑闽西公路,并投资港币20万元兴办福州自来水公司。1933年蒋光鼐主闽时,致力于地方的改革与建设,组织“福建省建设委员会”,胡文虎应聘为该委员会委员,在医药卫生方面积极提供意见,并在《星州日报》发行“新福建”专刊,借以推动福建省建设计划的实施。

抗战胜利后,为了建设家乡,胡文虎于1946年秋在新加坡发起组织“福建经济建设服务有限公司”,亲自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准备经营金融、交通、工业、矿产以及茶叶、水果等土特产。

广东解放后,胡文虎曾两次以私人名义给广州市长叶剑英写信,表示愿意为广州儿童教养院捐港币13万元,修建礼堂一座;为贫困同胞捐救济米2万斤;并认购折实胜利公债2万份。

由于胡文虎慷慨捐助慈善事业,1950年,英皇特授予他圣约翰救伤队爵士勋位。香港大学也于1951年初设立“胡文虎妇产科病系奖学金”。他晚年在香港庆寿时,常常施舍食品、日用品,或赠送现金,济助穷苦老人和孤儿。

◎故事感悟

胡文虎被称为“万金油大王”,足以看出其财富深厚。但他一生都醉心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建设家乡、支援抗战,捐助的孤儿院、养老院也不计其数。他不仅是商人,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他把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了更伟大的事业。“富而有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胡文虎正是用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

◎史海撷英

胡文虎支援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出钱出力,从各方面声援祖国。胡文虎首捐2.5万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海外华侨深受鼓舞。胡文虎闻讯后,立即从银行电汇国币一万元给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前线救伤之用。2月下旬,又电汇一万元直接给十九路军的蔡廷锴,并捐赠大批“虎标良药”和其他药品。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胡文虎除捐助大批药品、物资外,又出钱组织华侨救护队,直接回国参加抢救伤兵工作。他及时将储存在香港永安堂的一批价值八千多元的纱布急运上海,支援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抗日救护队。另外,又先后捐赠救护车多辆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福建省政府。他先后义捐(包括认购“抗日救国公债”)总数超过300万元。

◎文苑拾萃

虎豹别墅

虎豹别墅,又称万金油花园,世界上共有三栋,均在亚洲。第一座位于中国香港,第二座位于新加坡,第三座位于福建省。它们均是著名药店商人胡文虎先生出资建造,并开放给民众参观。

香港的虎豹别墅位于香港岛大坑的大坑道,邻近励德邨的住宅大厦群落,属于世界上第一座虎豹别墅。

新加坡虎豹别墅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公园式别墅,也是世界上唯一中国风格的大型游乐园地,位于新加坡风景优美的巴西班让,是新加坡著名的三大旅游胜地之一,每年都吸引上百万国内外游人来此旅游观光。

福建的虎豹别墅位于褔建省永定县之下洋镇的中川村。它是以红砖、木材及混凝土结构的方形房舍,前方两层,后方三层。周边山岭的枫树丛林,春季时漫山翠绿,秋季时层林红遍。在1991年3月11日,被褔建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橡胶大王心系教育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曾先后在南京暨南学堂、清华学堂和唐山交通大学学习,并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很多人对李光前的熟悉可能在于他的橡胶和黄梨事业,其实他还是一位热心慈善的教育家。

对于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师益友就是陈嘉庚。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十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一代人了。所以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1934年,李光前接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一职,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九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

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李光前“拿督”荣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1927年,李光前独立创办企业,开始以独立资产不断资助厦门大学。校史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庭元、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20万元。”1934年,陈嘉庚的公司收盘后,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历年经费都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就在当年,李光前和黄奕住、林文庆及群进公司共捐资10万元作为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的经费。1936年,陈嘉庚筹措16万元购买400英亩橡胶园,拟作厦大基金,李光前捐资5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又大力支持陈嘉庚扩建厦大的爱国行动。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愿意继续资助修复因战乱被炸毁的厦大校舍,同时加以扩建。他筹资六十多万元(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使用。

从1951年至1955年,兴建的新校舍和公共设施共24幢,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校舍建筑总面积的一倍。其中包括建南大会堂、生物馆(成义楼)、数学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楼”三座,男生宿舍“芙蓉楼”四座,女生宿舍“丰庭楼”三座(现已在原址新建),公用设施有图书馆(成智楼,现为人文学院使用)、厦大医院(成伟楼,现已在原址新建门诊大楼),另建了膳厅、浴室、厕所等。还建了面积近2万平方米、看台总长近万米、可容纳2万观众观看比赛的“上弦”体育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系列海水游泳池。

1952年,李光前决定并实行提取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作为公益事业专用经费,设立了“李氏基金”。基金由基金委员会负责保管,所有收益,都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该基金约有2亿元(新加坡币),占其财产大半。1964年,李光前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即总股份的48%)悉数捐献给“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为南益集团最大的股东,每年所得的股息则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李光前夫妇育有六个子女。三个儿子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学成后经营企业,都卓有成就。他们继承外祖父陈嘉庚、父亲李光前爱国兴学的优良传统,对捐资兴学都不遗余力,继续支持厦门大学的办学。1967年李光前逝世后,三兄弟主持新加坡李氏基金会,依然遵照基金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包括资助厦大。

凡是到过厦门大学的人,无不在厦大标志性建筑群——建南楼群前流连忘返。这组建筑同样凝聚了李氏家族两代人的心血。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同仁得知建南楼群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约1600万元人民币,对这五幢大楼及楼群前的石板路予以全面翻修,使建南楼群焕然一新。李氏基金会又捐资527万元人民币在原址新建校医院门诊大楼,新建海滨新教学区广场,还资助厦大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李氏基金会又向厦大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厦大医学院与护理学院的建设。1994年到2005年这十余年间,李氏基金会向厦大的捐赠总计达到近7700万元人民币。

◎故事感悟

李光前心系教育的情怀让人感动,热心公益的事迹让人佩服。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富而不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李光前正是用行动践行这一信念。他不只是现代商人的典范,更是平凡人的楷模。

◎史海撷英

李光前年少有骨气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后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