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19

第19章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1)

郑镜鸿三代“中国情”

◎拳拳爱国心,深深中华情。——格言

郑镜鸿(1914—2004年),广东省潮安县人。1927年南渡马来西亚投靠亲戚谋生。靠“刻苦、勤俭、忍耐、勇敢、守信用”11字经营要诀白手起家,在日本创办“星东商会株式会社”,享誉“皮革大王”美称。由于对马来西亚柔佛州公益事业的贡献,被封为高级拿督及丹斯里勋衔。对祖国和家乡先后捐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

郑镜鸿出生于桑埔山脚下一个村落。郑家开过当铺做过运销,红火一时。可惜传到郑镜鸿的祖父时家业败尽,到郑镜鸿父亲这一代的时候,生活已经非常拮据。

郑镜鸿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11岁时就辍学了。他向妈妈要了一块钱做本钱在乡下卖糖果,赚钱帮助父母养家。之后前往南洋,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民国时期的旧中国经济一片灰暗,许多贫苦人选择了前往南洋做苦力,这是一次艰难的迁徙。13岁的郑镜鸿只身前往马来西亚,落脚点是舅父家。但舅父舅妈对他并不好,除了让他长时间帮做鱼生意的舅父干杂活外,还经常训骂他,而且每月只给四块钱工钱。

郑镜鸿只在舅父家待了两三年,随后辗转来到新加坡,经亲戚的介绍进了一家荷兰公司。荷兰公司专营皮革,生意很不错,郑镜鸿在公司领到了每月十五块钱的薪水,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由于他工作勤奋,又聪明,深得经理赏识,所以得到两次连续升薪至二十五块钱。

闯南洋谋得一份不错工作的郑镜鸿并不因此满足。在荷兰公司学了皮革的基本技术后,他对皮革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余他常常跑到有许多皮作坊的街上津津有味地看人家做皮,后来又买回一台旧针车学做。经过一番苦练,他自己终于能够做出精美的皮革制品,拿到街上很受买家欢迎。

之后,郑镜鸿开始谋划进军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多属热带地区,许多人很喜欢皮制品。新加坡当时做皮革的工厂只有两三家,生意非常红火。于是两年后,岳父拿出一千块钱帮忙,郑镜鸿创办了再升皮厂,职工十多人。

再升皮厂创办后不久即遭遇日本侵占新加坡,战争中的新加坡一片混乱荒凉。再升皮厂在战争的缝隙中苦苦周旋,一方面迫于生存为日本人加工皮革,挣点微薄的工钱;另一方面私下里搜寻市场。战争使许多商人流往国外,许多工厂被迫关闭,皮制品热销的东南亚有了很大的市场缺口。于是,再升皮厂以过人的忍耐力坚持、发展,皮工艺也在生产中逐渐长进,深受顾客欢迎。

日本在新加坡向盟军投降后,再升皮厂获得了新的生机。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再升皮厂在市场上一枝独秀,并迅速走向国外市场。20世纪50年代,郑镜鸿的日本皮工厂成立。这时候,他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拥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发达后的郑镜鸿没有轻易满足。有了资本后,他又创办了地产开发公司,经营橡胶园、矿业。至此,命运把郑镜鸿推上了生命的前台。他由此成了新加坡有影响的人物,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拿督衔。

郑镜鸿骨子里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家乡。起初舅父每月给的四块钱他除了留几角钱自己用外,其余的都如数寄回家中。他知道故乡的父母兄弟姐妹穷苦,自己只身到南洋的初衷就是要赚钱帮助家庭。办了再升皮厂有了一点儿积蓄后,他就懂得要报答一些对自己有恩的人。他初到新加坡时在一家杂货店干过活,杂货店的老板对他很好,该老板在日本侵占新加坡时破产,生活很惨。郑镜鸿知道后就找到他,不时送钱送米,老板因此泪流满面。后来该老板因病早逝,郑镜鸿又花钱为他办了后事。出身于贫苦家庭,不一般的经历使他对于人间情感有着更深刻的领悟。

离开故乡潮州时,乡亲们生活上的困难在郑镜鸿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美丽的潮汕平原,土地多么肥沃,这里的人们又是多么聪明,潮州人常常被外边人雅称为“东方的犹太人”。这里的传说教会了自己多少立身处世的道理,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曾经多么贫穷。当海外游子们开始返回故乡做实事时,郑镜鸿也开始踏上回乡的道路。

回到家乡后,郑镜鸿看到家乡的泥土公路崎岖不平,交通十分不便。于是,由他斥资的郑镜鸿路动工兴建,总投资共650万元。建成那天,家乡人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金石沙溪两镇长期以来交通落后、偏处潮汕平原一隅的局面改变了。美丽的桑埔山长期以来如同厮守深闺的历史也将改写。

前陇湖美乡的子民们不会忘记,郑镜鸿第一次回到村里热泪盈眶的情景。村舍依稀,村道弯弯,村里的同龄人很多已经去世,健在的也已白发苍苍。当得知村里的老年人生活还不是很好,许多老年人的天伦两字大打折扣,他当即捐款12万元做村里的老人金。此后九年都连续捐款,总金额达92万元。村里老人过年第一次从老人组领到压岁钱的时候,不禁会亲切念起一个名字——郑镜鸿。

潮州华侨中学原为华侨捐款所办,教学质量在潮州城区享有较高声誉。由于建造年代早,许多建筑都显得陈旧了。郑镜鸿得知后,捐资250万元建造了该校的综合楼等,改善了该校的办学条件。潮州中心医院是潮州医疗的权威结构,技术力量在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由于资金问题,该院没有能力购买某些先进的医疗设备。郑镜鸿从国外花了50万美金购买CT机赠给了潮州中心医院,一流的设备使该院的医疗水平又跃上了一个台阶。潮州电视台创办之初,资金缺乏,郑镜鸿又花15万元买了辆采访车送给潮州电视台。同样,潮安电视台在创办之初,也得到了他价值15万元的援助。

家乡沙溪、金石两镇的政府办公楼和学校、镇道、供水、医院等公益事业多得到了郑镜鸿的捐赠。点点滴滴,无不凝聚了郑镜鸿血浓于水的情感。他在家乡只念了三年书,给予家乡的却是一连串的数字。据统计,他无偿投资捐助家乡公益事业达50宗以上,总金额达2500万元。

郑镜鸿常常教导子女,家乡经济尚处起步阶段,为家乡做实事单靠捐款无异于杯水车薪。只有兴办实业,用所赚的钱造福家乡,既可解决家乡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又可以让资本再生,水流涓涓,流之不息。

郑镜鸿膝下四男五女,儿子郑添谅自幼跟随在父亲左右,很早就跟父亲学做生意,耳濡目染父亲的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知恩感恩的品格,最得父亲的欢心。郑添谅的儿子郑惠铨是郑镜洪先生的长孙,曾经跟随祖父、父亲多次回故乡潮州,对美丽的潮汕平原有极好印象,很想能够回到家乡做一番事情。

郑镜鸿临终前,紧握住在床边守候的添谅的手说:“东山湖还没有建成,你要回潮州去,办好度假村。记住,需要的设备尽可能要买国产的,在家乡办实业凡事就要多为国家想一点。”其实在生意场上郑添谅早就是父亲的好参谋,他也像父亲一样十分看好这个发展项目。但度假村不是小项目,投资动辄就要几千万,甚至更多,短期内得到高回报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吃不了兜着走,一般生意人不敢轻举妄动。他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但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在脑里回响,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圆好父亲未竟的梦想。于是,郑添谅先生带着儿子郑惠铨远飞潮州,东山湖度假村正式挂牌成立,破土动工。

东湖度假村总投资从刚开始时的1000万、3000万到实际总投入1.2亿港元,工程在严格核算中稳步建设。2005年8月,东山湖度假村建成。

◎故事感悟

郑镜鸿踏实肯干、勤劳诚实。他成才的经历值得我们学习,他感恩家乡、造福乡里的行为更值得我们敬佩。

◎史海撷英

郑镜鸿“要在日本站稳脚跟”

1958年10月,郑镜鸿带着资本、技术、一批原材料及几名管理人员来到日本,他开设的皮革厂“星东商会株式会社”正式投入生产。

技术问题是一方面的难题,但更加困难的还是日本同行的刁难和排挤。甚至出现了日本同行取了货又退回来,利用合同不完善之处,在材料、制造、质量、设备等所有环节上找麻烦,不履行合同或小题大做,总之极力想将郑镜鸿挤垮、逼走。

郑镜鸿面对日本同行的激烈竞争,以信为本,以守为攻,取信于消费者。同时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争取主顾,稳扎稳打,在险恶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郑镜鸿在等待时机,他要成为竞争的佼佼者。机会终于来了。一年,日本国内皮革非常短缺,而惯于等上门的日本同行一时找不到货源,皮革制品产量锐减,市价迅速暴涨。郑镜鸿抓住这个时机重拳出击。他对东南亚一带的皮革原料市场了如指掌,便悄悄地跑到皮革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所罗门群岛去,通过那里有多年交情的老货主们,廉价大量收购皮革原料,投放市场。这样,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赚了大钱。而这时的日本同行们都长期找不到原料,措手不及,无从招架,眼睁睁地看着郑镜鸿独占市场、财源滚滚,经营实力大大增强,一跃而成为日本皮革产量最高的巨头。

1967年,郑镜鸿将“星东商会株式会社”交给儿子郑添谅经营,自己带着长女和女婿回新加坡,开始向马来西亚寻求发展。

◎文苑拾萃

东山湖温泉度假村

东山湖温泉度假村位于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中心交界处东山湖旅游风景区内。这里依山就势,观仁者之山,傍智者之水,得天独厚,拥有罕见的保健型温矿泉资源,成为潮汕海内外名流独爱的温泉。

东山湖温泉属天然温矿泉,泉口水温达到100℃—102℃,其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氟、硅、锶、锂、锌等,无色透明、属高品质碱性微咸温泉水,具有极高医疗价值,全国罕见。对神经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有效,可活络筋骨、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美容美体。

林绍良难忘故土

◎我们只想念自己时,世界遂狭小了。——何其芳

林绍良(1917— ),福建省福清县人。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印尼首富,美国《投资家》杂志将其列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在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一年一度的全球超级富豪排行榜中,总有数十位海外华人的名字,华人经商致富的名声已远远超过犹太人。而其中为首的当属印尼华人林绍良。他是当今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享有“世界第六巨富”的美称。雄踞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

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有祖传的水田30亩,一头水牛和一些农具。父亲为人朴实敦厚,林绍良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继承了家风,性情温和,聪慧机智。

7岁那年,林绍良便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他学业进步很快,深得老师的赞赏。他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幼学琼林》、《左传》等书,对书中的忠烈侠士极为崇拜,同时也使他具备了儒家道德观念。

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由林绍良出任“老板”。小小年纪的他,勤勉肯干,店内外都由他独自一人料理,生意做得很不错。不到半年,小店就赚了不少钱,显示出他在经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和才华。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北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一时间,兵荒马乱,百业凋敝。

这时,日本人抓壮丁抓得很厉害。林绍良眼看难逃此关,毅然辞别父母,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财金。

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这块土地。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这一招还真灵,销售额成倍地增长。叔父高兴地给他加了薪,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寻求更好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垄市去贩卖。这个生意很小,赢利不多,但却培养了他的胆识,让他接触了很多人,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打响了。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就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

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在异国他乡唯一依靠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路——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