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03

第3章 富而不骄(1)

江春“亦商亦文”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江春(1721—1789年),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安徽省古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他是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

扬州地处我国南北交通枢纽,为四方财源、货物集散地。扬州的繁荣主要是盐业的繁荣。在经营盐业的商户中,以徽州商人最多,其次是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商人。徽州盐商中有一位声名显赫、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深得乾隆赏识的大盐商——江春。

江春,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40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御”、“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戴孔雀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枝,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

江春早年读书应试,却未被录用,于是弃学经商。他广交官府王侯,熟悉盐法,精通商务运筹,练达多能。在担任“两淮盐业总商”的40年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谋略与才华,举重若轻,勤勉诚恳,有难独当,有危勇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筹划接待之事江春出力甚多,并个人捐银30万两,获得了乾隆的好感。特赐金玉器玩,为他手书“怡性堂”匾额,邀请他参加千叟会,一时颇为荣耀。

但江春同时也是一位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盐商。他对于文学艺术也有较高的鉴赏能力,他常在经商之余从事诗文创作活动。著有《随月读书楼诗集》三卷、《黄海游录》一卷,另有《水南花墅吟稿》等著作。他以文会友,提倡戏曲,招引戏曲人才,组建戏曲家班,与艺人为友。江春家有德音、春台两个戏班,经常在招待四面八方官僚文人和社会名流的酒宴上演出,江春对于发展我国地方戏曲、推进戏曲事业繁荣可谓功不可没。凡士大夫路过扬州,多住宿于江春的康山草堂,他家中常常奇士云集,盛极一时。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说,江春“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先是沦济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下世,方伯(江春)遂为秋玉后一人”,“四方词人墨客必招致其家”。他家的大厅可容百人,座常满,所谓“奇才之寸”,“座中常满,亦一时之盛”。凡士大夫过扬州,问其馆于何家,不是江春的康山草堂,就是江昉的紫玲珑馆。江春的身边也聚集了钱陈群、曹仁虎、蒋士铨、金农、方贞观、陈章、吴献可、郭尚文、金兆燕、王步青等一批文人,其中吴献可、蒋士铨、金兆燕就馆于康山草堂秋声馆。吴梅村之孙吴献可“通经史,究名法之学”,江春延于家达20年之久。王步青,进士出身,官翰林,在扬州主持安定书院,江春师事之。

江春在两淮盐业史上以及扬州地方史上,都是一个值得人们提起的重要人物。

◎故事感悟

江春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财富上他富可敌国,在品质上他勤勉诚恳,有难独当,有危勇赴;“工制艺,精于诗”,足见其文化素养之高。可以说他是一位有商德的大贾。而乾隆朝也是清朝最强盛的时期,可谓疆域辽阔、民族和睦、国泰民安。民富则国强,国强又可保证民富,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史海撷英

一夜堆盐造白塔

相传,乾隆皇帝游览扬州时问道:“瘦西湖有没有白塔?”豪吏巨商无言以对。只有江春紧接着说有,乾隆当即降旨,明日至瘦西湖观塔。

其实湖畔本没有塔,这欺君之罪江春如何承担得了。江春事后心急如焚,忽然他灵机一动,连夜派人搬运食盐,用盐堆起了一座白塔。

翌日,蒙蒙大雾弥锁湖光山色,艘艘画舫荡开碧波轻烟,乾隆在画舫上透过朦胧的雾气,隐约间看见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龙颜大悦。乾隆离开扬州后,江春在盐塔的基地上赶建了一座白塔。至此,江春一夜堆盐造白塔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并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文苑拾萃

扬州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扬州的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瘦西湖景区包括五亭桥、西园、四桥烟雨、长堤春柳、湖上草堂、吹台、白塔晴云等。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文人雅士看中此地,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湖上蓬莱”之称。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得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

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

王永庆“忠于事敏于行”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王永庆(1917—2008年),台湾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生于台湾日治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他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王。

王永庆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15岁小学毕业后,先后在茶园当过杂工,在米店当过学徒。16岁时用父亲所借的200元自己开办了一家米店,之后又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生产PVC塑料粉等。1954年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由于其旗下的经营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曾被称为“暖化之神”。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料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料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王永庆在塑料业的地位无可动摇,在促进两岸关系上的作用可圈可点,在台湾岛内政治上的角色也举足轻重。

然而对许多人而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还是他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在社会中,企业家的贡献常常会简单地以他在行业中的地位或者是所领导企业的规模和财富总量来衡量,因此财富排行榜从来就是一个吸引所有人眼球的金榜。但是除此以外,衡量一位企业家的贡献,还要看他向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了多少钱。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捐款金额相当于个人资产的37%,大投资者索罗斯的捐款比例高达其资产的43%。

慈善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对于捐助者来说,他们的捐助不是义务,只是志愿。而对于被捐助者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缺乏才干,也不完全是没有机会。但如果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某种形式的帮助,很可能会让他们的人生道路中减少一些坎坷,多获得一些机会。从规模效应上看,一个人捐助的数量和规模虽然不大,却可以彻底改变另一个人或者一批人的命运。

“忠于事敏于行。”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从事博士后教育的一位教授曾经跟随、采访、研究王永庆长达五六年之久,并出版了王永庆传记《筚路蓝缕》。可以说,他对王永庆毕生都做了详细的解读。

在事业方面,王永庆身上很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个中西合璧、事业个人融为一体的个性和气质。王永庆的经验管理理念大概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个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王永庆在他的人生里始终奉行“忠于事、孝于亲、敏于行、行于范”的原则。第二个就是源自于西方的理论,不管是生产还是管理,只要是适用的,王永庆都会毫不犹豫地拿来用。第三就是他将个人的智慧融入企业。王永庆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做人做事要合理化。”

此外,王永庆是最早从事石化生产的人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仅对自己的企业,而且也对整个石化生产行业都做了一个垂直的整合。他用五十多年的时间,由单个企业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规范,甚至最后还影响到当局对本行业的态度和政策。可以说,台塑创造了一整套行业的制度。

最重要的是,王永庆的一生不管是言论、行动,还是在他的著作中,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他走出了中华民族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不仅是对石化制造行业功莫大焉,即便是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也做了一个表率。

在个人修养方面,王永庆本人生活非常节俭,一条毛巾能用27年,饮食起居也极其有规律,自律性很强。即便他很富有,也不会浪费金钱。比如,他曾经打过一段时间的高尔夫球,考虑到这项运动费时费钱,便改为长跑和游泳,足见其精神之可贵。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王永庆尽管拥有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和事业,但却从不盛气凌人,相反对任何接触到的人都很和气,甚至常常向晚辈新人学习。对于公益慈善事业他也很热心,汶川地震的时候,仅他的公司就捐助了1亿元人民币,比之其他企业远远过之。他还筹建了1万所希望小学,对于慈善事业的贡献毋庸置疑。

王永庆毅力惊人,中年以后坚持每天跑步一个小时,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王永庆说:“跑步很辛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身体健康,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跑下去。久而久之,像是日常工作之一,不觉得辛苦了。”

对于王永庆来说,赚了多少钱一定不会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情,而是他的钱有多少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这就是一位92岁大人物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一点儿小启发。

◎故事感悟

“忠于事敏于行”是对王永庆一生的概括。他虽家财万贯,却不骄奢挥霍,而是力行慈善事业,仅是支援四川灾区,其捐款就创下台湾之最。这份“同胞爱、手足情”的浓厚情谊,让人感动不已。同时,生活中的王永庆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奉行“勤劳朴实”,事事讲究“合理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随者、践行者。

◎史海撷英

“龙兄虎弟”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庆小五岁,原任台塑集团副董事长,是陪伴王永庆时间最长的事业搭档。媒体在评价两个人几十年的合作经历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是“珠联璧合”与“相得益彰”。一家杂志的文章说,王永庆、王永在兄弟一静一动,从年轻时代开始,王永庆负责规划事业发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负责落实和执行。

在台塑老员工眼中,哥哥王永庆扮演着“抬头看”的角色,思索规划着台塑集团下一步发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头做”,一步步推动着台塑走向更高的阶段。王永庆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实细节。而两人的默契及信任更是难能可贵,王永庆做了决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从。而王永在在执行过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哥哥王永庆充分授权。曾经有人问王永在两个人有没有吵过架,他委婉地说:“他讲他的,我转头走掉就是了。”

◎文苑拾萃

长庚大学

长庚大学位于台湾桃园县龟山乡,创立于1987年4月,原名为长庚医学院,创办人为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创设时初以医学院为主,其后增加工程学院及管理学院的设立,并于1993年更改校名为“长庚医学暨工程学院”。其后该校陆续增设相关系所,于1997年8月起正式改制为“长庚大学”。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世界大学排名,长庚大学首次进榜到426名,也是台湾唯一一所私立大学进榜。

做世界的安踏

◎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安踏

丁志忠,出生于福建省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陈埭。1986年,16岁的他只身一人闯北京。1991年回到家乡,与父兄共同创立了“安踏”品牌。如今安踏在整个体育用品的份额已经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运动服占第一。

作为国内第一个用体育明星做广告的运动鞋企业,安踏总裁丁志忠被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几年,中国运动鞋业成了体育明星与娱乐明星争奇斗艳的舞台。“明星战”、“广告战”使得中国运动鞋市场硝烟弥漫,在这场战争及随后的品牌战中,安踏却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在晋江所有“当家”的产业集群中,鞋业是最突出的一个。敢喊出“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口号的,恐怕也只有晋江人。目前,晋江全市拥有鞋类企业3000多家,鞋类出口企业445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各类鞋达9亿多双,年产值200多亿元。其中,旅游、运动鞋总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20%,产品60%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安踏品牌的创办人丁志忠,无疑是晋江鞋业界最著名的人物,人称鞋界“少帅”。

丁志忠说:“安踏不会做中国的耐克,而是要做中国的安踏、世界的安踏。”

在安踏工厂里,每一个路灯上都高高地悬挂着一个条幅:“中国第一,世界前十。”这些条幅展示着丁志忠这位鞋业“少帅”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