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02

第2章 导言

孝,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按《礼记·祭统》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也就是说,能孝养双亲。

孝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属东方村社制农业社会,由各父系大家族组成,“父子不析居”,重视家庭伦理。古人认为“父子一体也”,子孙是父祖的传世,父祖的家产由子孙继承。子孙不但是父祖的血脉,子孙的财产和事业也是父祖所留,所以孝敬父祖是天经地义。

孝的涵义很广,《周书·谥法》说:“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就是说,对父母生前恩养孝顺是孝,父母不在时按时祭祀是孝,能使亲族和睦安定是孝,能保持良好的品性而不改变也是孝。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是异常重视孝的。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三百多位皇帝,他们大多数都宣称要“以孝治天下”。因为“求忠臣于孝悌之家”,孝是忠的前提,“君则父也”,推父及君,只有孝子才能做忠臣。孝使家庭和睦,忠让社会定安,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君主何乐而不为?

正是由于孝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又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于是孝道成了中国传统道德中重中之重的内容,“人而无孝,何异于禽兽”,成了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信条。

孝本来源于人类对父母养育之恩自觉回报的原始感情,但在中国本土上却孕育出了以孝为核心的孝文化、孝道德。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孝意识:一幢国际公寓失火了,犹太人抢出了自己的钱袋,法国人抱出了自己的情人,中国人背出了自己的老母。中国无疑是个孝的国度,中华民族无疑是个最讲孝道的民族。孝是中华儿女的标签。

在封建社会,“孝”被蒙上了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条,重男轻女,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卧冰求鲤”等故事也明显有迷信的色彩;还有一些不辨是非的“愚孝”内容,这都是不可取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也应有新的发展和诠释,除了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病老起居予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应对父母的心理、习惯、思想给予更多的关心。父母对子女总是呵护有加的,是世界上最体贴、最理解儿女的人。做儿女的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难做到奉养父母天年。但要从更深层次做到孝,则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全凭儿女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了。

孝行是没有标准的,不能用物质的多少来量化,最主要的是孝心。古语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无孝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孝行最基础的还是保证父母的物质需要,使父母生活得到保障。

其实父母最重视的还是儿女的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是第一个替你高兴的人,第一个为你自豪的人。所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一个敬业成才的人,是孝道的更高层次。

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人都有双重父母,尽孝道就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而言了,对配偶的父母也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尽孝,不仅是现代子女们的责任,也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让我们先从对父母尽孝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