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03

第3章 敬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1)

虞舜孝顺父母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以姚为姓,今山东省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舜去世后,禅位于禹。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皇帝——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16岁称帝治理天下,到86岁时,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此人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舜对父母非常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的无理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为之感动的。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治理天下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派了九位男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位男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向上燃烧,情况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妻子早已有所准备了。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出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他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忿怒的脸色,仿佛若无其事。此后舜侍奉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舜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当地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也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他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在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了 。

舜还曾经到过陶河一带。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做出来的器皿品质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舜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又开始考验他的种种能力,舜又毫不畏惧地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来。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定了舜的德能足以治理天下的信心。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20年,代理摄政8年,28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由此足见古代帝王对于王位的传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故事感悟

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人的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长辈,任何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上下无怨、民间和睦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史海撷英

虞舜改制

舜继位以后,在政治上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舜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上述这些人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制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此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文苑拾萃

禅让制

禅让制是历代统治者即王朝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位予贤能,让年轻的人治理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位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位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颍考叔至孝感君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郑庄公(公元前757—前707年),郑武公之子,名寤生,今郑州市新郑人。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12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五年不去朝见周王。于是公元前707年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了春秋初年的霸主。

颍考叔,春秋时郑国人(今河南新郑县一带),是郑庄公手下的一个管理疆界的官员。

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他的母亲武姜氏因为这个特别讨厌他,而偏向他的弟弟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国君。但庄公的父亲武公不同意,最终还是庄公继了位。

庄公继位后,武姜氏千方百计地帮着共叔段扩充势力,伺机夺权。庄公欲擒先纵,待时机成熟时,先发制人,在共叔段攻打京城前,一举打败共叔段于鄢地。共叔段逃亡到国外,妄想打开京城之门做内应的武姜氏被放逐到城颍(今河南临颍县西北)。郑庄公对其母发誓说:“不到黄泉,咱们不要再见面了。”武姜氏再不对,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呀。过了一段时间,气消了之后,庄公又觉得自己有些过分。可话已经说出了口,又有什么办法呢。

颍考叔听到这件事后,找了个借口,见到了郑庄公。庄公招待他吃饭,席间庄公发现颍考叔把肉食都放到一边,从不动筷,就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肉食呢?”颍考叔赶忙回答说:“小人不是不吃肉食,而是因为我上有老母。我们家的好东西她老人家都吃着了,但从来没有吃过国君您这样好的菜肴,请允许我把这些菜带回去给我老母尝尝。”郑庄公说:“你还有母亲,吃什么还可以想着她,给她带回去吃。我就没有这种福分了。”颍考叔明知故问地说:“我能问一下,您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庄公把放逐母亲于城颍,并发誓不再相见的事说了一遍,在诉说时还流露出悔恨的表情。颍考叔觉得时机已到,就开导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假如您深挖地面,到有泉水处,打一个隧道,母子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这不是在黄泉中相见呢?”庄公高兴地听从了颍考叔的话。

隧道打通了。庄公在进隧道时,十分激动,就赋诗一首,其中一句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武姜氏出了隧洞以后,也感慨万端,懊悔不已,也赋诗一首,其中一句是:“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和乐融融)。”从此母子和好如初,就好像任何事情也没发生一样。

◎故事感悟

《左传》的作者在评论这件事时说:颍考叔是一个有纯粹孝心的人,他对母亲的爱,感召了郑庄公。“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诗经》里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一举一动,尽善尽美,无人讲他闲话。

读完这则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父母亲情的珍贵,父母即使对待自己有过错,也应该学会宽容,而不是去嫉恨。因为生我们、养我们的毕竟是父母,而不是其他人啊!

◎史海撷英

郑国兴起

郑庄公“克段于鄢”,成功地处理了内政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国内的统一,从而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当时郑庄公还是周平王的卿士,权力非常大,这也为他借周王名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创造了条件。公元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乱的第二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文苑拾萃

卿 士

卿士一作卿史、卿事,源于商。甲骨文有官名卿史,见《殷虚书契前编》卷二第二十三页第一片等。西周或为卿的通称,如《书·洪范》:“王省惟岁,卿事惟月,师尹惟日。”或指总领诸卿的执政大臣,如《诗·小雅·十月之交》列举七个朝廷大臣,以“皇父卿士”为首位。《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此谓周宣王册命卿士于南仲的祖庙,受命者为太师皇父,足见卿士即是太师。

薛包对继母以德报怨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汉安帝(107—125年),名刘祜,汉族,父清河王刘庆为汉章帝子,母左小娥。公元106年即位,在位19年。死后谥号“安帝”,庙号“恭宗”。葬于恭陵。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等。

薛包,字孟尝,汉安帝时汝南人。

他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对人厚道,懂得礼貌。母亲常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薛包求医煎药,端水送茶,问冷问热,伺候得非常周到。于是他孝敬老人的名声便传遍了乡里。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房妻子。为了讨个好名声,继母对薛包大面上总还过得去,但时间一长就容不得了,她开始在父亲面前说薛包的坏话。天长日久,父亲信以为真,就叫薛包出去自己过。薛包不忍抛下父母自己另过,就日夜哭泣。这下可惹恼了父亲,竟用棍杖把薛包赶了出去。

薛包无奈,只好在院外搭个棚子,晚上睡在那里,早晨起来还是回到家里,洒扫庭院。父亲还是逼他走,他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庄外搭个小棚,住在那里,早晚还是回家来洒扫院子,干些伺候父母的零活。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飞扬,一年多来从不间断。薛包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父亲和继母,又准许薛包搬回家住。

薛包回家住之后,更加孝敬继母,关心体贴,竭尽孝心。在继母病重时,他问病求医,煎药送水,时刻不离。白天,渴不思饮;夜晚,衣不解带。直到继母去世,从无倦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