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06

第6章 敬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4)

出身贫苦的蔡顺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年纪还小,他却十分孝顺懂事,在经常食不果腹的境况下,总能想办法找到一些可以充饥的食物,尽心奉养母亲。夏天,树上的桑椹熟了,蔡顺就去采拾桑椹回来给母亲吃。每次去的时候,他都会拎两个篮子。

一天,蔡顺在回家的路上不幸与一伙儿强盗相遇。强盗们拦住了蔡顺的去路,本想可以搜点财物,没想到除了篮子里的桑椹外,其他一无所获。强盗们正要找蔡顺出气,突然一个强盗发现蔡顺拿了两个篮子,他好奇地瞧了一会儿,然后问蔡顺道:“你采的桑椹也不多,为什么要用两个篮子,还将黑色的和红色的分开呢?”

蔡顺从容不迫地回答说:“黑色是熟透的,味道很甜,是母亲最爱吃的。母亲身体不好,吃它可以充饥,又可以恢复体力;红色的没有熟透,比较酸,是留给自己的。”

蔡顺语真恳切,面对强盗不仅一点儿也不害怕,神情更充满着对母亲的孝敬,而且流露出的那种对母亲的体贴与细腻的关心,使在场的强盗们都感到很意外。他们一时沉默无语,仔细思量,慢慢脸上也不再那么狰狞,态度也开始软化了。此时的蔡顺也感受到了这批强盗内心有了强烈的触动。在这颠沛流离的环境里,沦为强盗也非得已,任谁也会禁不住想起自己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有的缓缓地低下头来,有的甚至悄悄地抹去眼泪,于是强盗们决定放了蔡顺。

当这批强盗们撤走时,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还拿出了一些粮食和财物,要蔡顺拿回去孝敬母亲。然而,蔡顺深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道理,所以他委婉地谢绝了强盗们的好意。强盗们见此更是汗颜不已,只好羞愧地离去。

◎故事感悟

蔡顺用自己的孝行感动了强盗,可见中国的孝道多么深入人心。

◎史海撷英

王莽新政

王莽当政后,颁布实施了“五均”、“赊贷”、“六筦”。所谓的“五均”,就是由国家来管理工商业和物价;而“赊贷”就是由官府向百姓发放贷款,但利息较少,丧葬和祭祀贷款则不收利息;国家将盐、铁、酒收回专卖,国家垄断铸钱,国家管理山林水泽,统称“六筦”。他向周围四夷开战以炫耀武力,朝令夕改,不算经济账,终使天下大乱。最终王莽这位开国之君也成了亡国之君,死于乱民之手。

姜诗夫妇孝行传天下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孝经》

汉明帝,东汉皇帝,刘庄(28—75年),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阴皇后阴丽华。公元57—75年在位。年号永平(58—75年)。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永平十八年,明帝病死。谥曰“孝明”,庙号“显宗”,葬“显节陵”。

明帝及其子汉章帝(75—88年)在位的三十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相对稳定,史称“明章之治”。

东汉时期,在广汉雒县汛乡,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古镇,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姜诗。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日里,姜诗格外孝顺,尽心侍奉,从未让母亲忧心生气,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不已。于是,姜诗侍母的孝名就在乡里传开了。

雒县有位名士叫庞盛,他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女儿,从小学习诗书礼仪,织布裁衣,对父母也是百般孝顺,转眼就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尽管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却都被一一拒之门外。不为别的,只因庞盛女儿留下一句话:“爹爹,《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您得为女儿找个孝顺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庞盛听闻了姜诗的孝名,便派人去打听姜诗的为人,发现姜诗名不虚传,且为人正直。庞盛终于捋着胡须,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几经周折,姜诗和庞女结为夫妇。夫妻俩恩爱相处,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婚后一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虽然生活苦了点,却过得有滋有味。夫妻俩都对母亲孝顺备至,庞氏照顾婆母尤其精心,给婆婆打洗脚水、捶背揉肩,自己也乐在其中。

转眼几年过去了,儿子渐渐长大,姜母却日渐衰老,不曾想又犯了眼疾。因为生活不便,姜母脾气暴戾起来,对媳妇就有了不满之心;加上邻里有人嫉妒,趁庞氏不在家时搬弄是非,姜母越发对庞氏没有好声色。姜诗夫妇诚惶诚恐,侍奉母亲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母亲生气。

有一天晚上,姜母梦到离家六七里的江水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便对儿子媳妇说起这件事。姜诗信以为真,叮嘱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丝毫怠慢。庞氏自然理解丈夫的这片孝心,从此每天步行六七里去江中取水回来给婆婆饮用,希望真能治好婆婆的病。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这天姜母口渴,思饮江水。庞氏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而天公偏不作美,刮起了大风,风卷秋叶漫天飞舞,呼呼作响,如虎吼猿啼。庞氏迟迟未归,姜母在家口渴难耐,内心烦闷,坐卧不安,一时怒起,便对姜诗哭诉:“儿啊,你看看你这个媳妇,也不体恤你老娘。看我口渴命将休矣,也慢慢吞吞地不回来,这等忤逆不孝的媳妇,你娶做甚啊!今天你非得给我休了她!”姜诗见母亲发怒,心里极其难受,只得好言劝慰。就在此时庞氏正好取水回来,姜母见之便闹将起来,非要儿子将媳妇休了才肯罢休。姜诗心里虽然不舍,却不敢违了母亲心意,无奈之下将妻子逐出了家门。

庞氏性格一向温顺,然而因风延误,遭此大变,心里自是异常委屈。只身离开家门,庞氏在街头孤独徘徊,点点滴滴幸福的往事又浮上心头,丈夫平日里的体贴与关爱,儿子的调皮可爱,温情像闪电一样击中她的身心。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刹那间化为乌有,却如何割舍得了呢!自小的教养,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于是她又将一天的经过细细思量,觉得自己也有没做好的地方,才致使婆婆口渴难耐,一向孝顺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于是,她悄悄地住在了邻居大妈家中。

庞氏借用大妈的织布机日夜纺纱织布,将布匹卖去赚得了一些钱财,然后去街市买回好吃的,让邻居大妈送回家中给婆婆食用,并且叮嘱邻居大妈说是大妈自己的。邻居大妈每天都给姜母送去好吃的,日子一久,姜母便感到奇怪,追问究竟,大妈终于道出了实情。得知真相后,姜母心中颇感惭愧,懊悔之心油然而生,便嘱托儿子将媳妇接回家。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庞氏打扮得整整齐齐,姜诗将其迎归家中,婆婆喜笑颜开,孩子更是蹦蹦跳跳,煞是欢喜。邻里乡亲看在眼里,真是羡慕万分。从这以后,姜诗夫妇孝顺母亲更加尽心,又恢复了往日的幸福安乐。因为家事繁忙,有时孩子便也替母亲去江中取水,哪知不幸的是,在一次取水时,江里突发大水,儿子不幸溺水身亡。姜诗夫妇心如刀割,悲痛万分,然而面对白发老母,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不敢提起此事,生怕老母承受不起。姜母问起孙儿,夫妻俩便说外出求学,暂时不能回家,庞氏则每天外出取水如故。

当时,社会动乱,农民起义也频频发生。赤眉军路过汛乡,带队的头领听闻了姜诗夫妇的孝行,不禁敬畏地说道:“大家别乱来,惊动了大孝之人,必然触怒老天爷,那就不吉利了!”于是,他们还将随身携带的米面粮食悄悄放在姜诗家门口。姜诗夫妇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就将其掩埋了。这样,在社会动乱、到处都是烧杀抢掠的年代里,姜诗居住的汛乡居然没有受到战乱的骚扰。

当时,社会推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姜诗就被推举做了孝廉。姜诗夫妇的孝行又传到了汉明帝那里,汉明帝也深深为之感动,便颁布诏书,封姜诗做了郎中。不久后庞氏又为姜家生了个儿子,一家老少和乐地生活在一起。后来,姜诗调到江阳做县令,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故事感悟

姜诗尽心孝养母亲,首顺其心,真所谓“亲所好,力为俱;亲所恶,谨为去”。让我们也真正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真义。

姜诗妻庞氏孝顺自己的婆婆无怨无悔,在丈夫将自己赶出家门后,还能念着婆婆,想着自己的家庭,依然用辛勤纺织来尽心奉养婆婆。庞氏的这种品德是多么的高尚啊!

◎史海撷英

赤眉军

赤眉军是新莽末年兴起于今山东东部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名称。赤眉军是中国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之一,因将眉毛染红,以区别于政府军,故称作赤眉军。

赤眉军于天凤五年(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赤眉军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沿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随着赤眉军的发展,在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约10万军队进攻赤眉军,惨遭挫败,赤眉军发展到10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公元23年,更始皇帝刘玄已即位并攻入长安,赤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公元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并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识字,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

赤眉军入长安时,当地残破不堪,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遇大雪损失惨重,随后被刘秀派将领邓禹击败,赤眉军遂决定离开关中。公元27年在崤(今河南洛宁)和宜阳再被刘秀军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害。

◎文苑拾萃

孝 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夏王氏宁可自己忍饥挨饿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夏诚明的妻子王氏,是无锡地方人。她为人勤劳朴实,又很孝敬长辈,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夏家是贫苦的农户人家,生活很拮据。后来,遇上荒年,田里颗粒无收,生活更加艰苦。恰逢丈夫出了远门,于是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夏王氏一人的身上。眼看着家里连吃的东西都快没有了,夏王氏心中很是忧虑,却又不忍二老挨饿。

因此,夏王氏很勤苦地纺织,希望以此赚些钱来奉养公婆。但遇上荒年,纺织所卖的钱也不多,夏王氏便比平常更加勤苦地劳作。每晚,她都纺织到半夜才肯休息,而天未亮时,她又起来继续纺织。有时,因为太累太困乏了,她便趴在织布机上睡着了,醒来后又继续纺织。她如此勤苦劳作,只希望能多纺些纱织些布来卖钱。

等织的布卖了钱之后,夏王氏就极尽可能地为公婆做上好一点儿的饭食。但在荒年里很难买到米面,平常若能吃到番薯一类的食物已经很难得了。有一点米时,也仅能煮一些清清的稀粥奉养二老。夏王氏自己是不舍得喝一口的,就连番薯也不忍吃上一点,全都留给公公婆婆。

每次用饭夏王氏都是先侍奉公婆,等公婆吃完后,她才开始吃,因此,公公婆婆都不知道夏王氏原来吃不上这些食物,也一直以为她和自己吃的一样,因为每每公公婆婆问夏王氏时,夏王氏总是说锅里还有剩的,自己有的吃。

其实,等整理完公婆吃完的碗筷后,夏王氏才独自在厨房里取一些原本用来喂猪的米糠煮粥吃。偶尔,她还会从山上挖些野菜,或是到附近的湖中捞一些勉强能下咽的水生植物,与米糠和在一起煮粥来充饥。

这样的粥味道难以下咽,但能缓解饥饿,夏王氏便很满足了。而她每天还要做很多事,除了纺织以外,也料理家里内外,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因此常常饿得头昏眼花,体力不支。可就算这样,夏王氏也没有丝毫抱怨,依然勤劳地操持家务,夜以继日地纺纱织布,尽可能地照料公公婆婆。

一天,她的婆婆偶然走到厨房里来,看到她,正想喊她时,却发现夏王氏正低着头,喝着手中一碗米糠野菜粥!

婆婆看了不由一阵惊诧,才知媳妇每天给自己做好的饭食,而她竟独自悄悄地吃这些米糠、野菜,于是,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后来,婆婆告诉了公公,公公也感到媳妇特别艰难,因此,他们都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少吃一些,可以剩一些给媳妇吃,也可以减轻一下媳妇的负担。

然而,夏王氏看到公公婆婆饭吃得少了,不由得担心起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使公婆不爱吃,又或是他们身体不好,吃不下。因此,她关心地问公公婆婆说:“爹、娘,你们怎么不吃了,是不是不好吃啊?要不,媳妇再去做一点别的给你们吃?”

婆婆便对媳妇说:“我们都吃饱了,剩下这些你吃吧。”

夏王氏忙说:“锅里还有呢!我一会儿再吃,你们一定要吃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