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07

第7章 敬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5)

公公叹了口气说:“你就不要再骗我们了,哪里还有啊?这个年头,我们也知道,连一个番薯都难找。你也就别再吃那米糠野菜了,我们少吃一点,饿不了的。”

于是,公公婆婆两人坚决不肯再吃,一定要留给夏王氏。夏王氏看了,不由得跪了下来,流着眼泪,劝公公婆婆说:“照顾你们是媳妇的责任。你们若是吃不饱,饿坏了身体可怎么是好?如果那样,就真是媳妇的罪过了。媳妇虽然每天吃米糠野菜,但身体还很好。可是您二老本来身体就不好,怎么能再挨饿呢?吃得少了,体力不堪,等相公回来看到爹娘瘦了或是虚弱了,他又怎么忍心呢?请爹娘一定要吃饱才是,这也是我与相公的一份心啊!”

公婆看到媳妇如此孝顺,不由感动得直掉眼泪。因为不忍媳妇再操心,他们也只好依着媳妇,每餐依旧吃下她细心准备的饭食。终于,在夏王氏的辛苦劳作下,一家人度过了饥荒。

不久以后,丈夫回来了,生活渐渐有所好转。然而,夏王氏依然很勤苦地劳作,同丈夫一起孝养双亲。每逢遇到好吃的东西,夏王氏总是先端给公婆,每餐她也必定要等公婆用完餐后才开始吃。若是遇上公婆喜欢吃的,或是需要的,夏王氏便会尽力办置,尽她的心力侍奉好两位长辈,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夏王氏一直这样,照顾到公公婆婆过世。

夏王氏如此尊重、照顾长辈,她自己也活到了80多岁的高龄才去世。在她去世前,面貌很安详,没有一点儿病苦。

在夏王氏去世后,同乡里有品德很好的一位贡生,听闻了夏王氏孝养公婆的事后,对夏王氏很敬重。于是,他每次经过夏王氏的家门口时,必定要停下来,毕恭毕敬地对着夏家门口鞠三个躬,表示对夏王氏的尊敬。

◎故事感悟

尽孝是发自内心的,更要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它是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做到。

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公婆吃饱吃好,夏王氏这样对待公婆的舍己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在婆媳关系上应该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另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中使北元朝廷最终灭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文苑拾萃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大型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曾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升华爱母境界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冼星海(1905—1945年),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300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30余篇音乐论文。

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留学;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1905年6月13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里。他出生的当晚,星斗满天,星光灿烂,饱含深情的母亲因此给他取名星海。

冼星海出生不久,父亲便在贫困中去世。孤苦伶仃的母亲靠勤劳的双手以针线缝补、浆洗、杂活等维持生活。年幼的冼星海深深地体味到人间的困苦。

冼星海的母亲是一位善唱渔歌、民歌的农家歌手。丈夫去世后,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经常不断地哼唱渔歌、民歌给他听。少年的冼星海单靠记忆就能唱出母亲教他的上百首歌谣。可以说,冼星海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就是他的母亲。他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是与母亲对他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

在法国求学的六年里,冼星海每时每刻都思念着母亲。他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几次饿昏,有一次还差一点被送进存尸房,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冼星海,就是凭借着母亲的告诫和对母亲的思念活过来的。

1935年夏天,冼星海回到久别的祖国,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富有孝心的冼星海用第一个月领到的工资给母亲做了一套衣服,母亲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毅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母亲没有挽留刚刚归来的儿子,而是积极支持鼓励他。

冼星海来到延安,艰苦困难的生活把他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强,他的思想境界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纪的不朽乐章。这其中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歌剧《军民进行曲》等上百部作品。他对母亲的思念也更为强烈,在给母亲的信中他写道:“要把最伟大的爱贡献给国家,把最宝贵的时光和精力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冼星海把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孝升华到了热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故事感悟

音乐家冼星海把对母亲的孝心升华到报效祖国的高度,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我们当代人正是需要这种伟大的精神来作为动力,热爱生育我们的母亲,同时也热爱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祖国!

◎史海撷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6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文苑拾萃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艺术形象,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广阔的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吹响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张九精带病父求学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

张九精,河南新蔡县韩集乡天庙村人。他自幼家境贫寒,5岁时便随打工的父母迁到辽宁省葫芦岛市。

初中三年级时,张九精的母亲在一次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这使他对生活的苦难有了真正的理解。受此打击后,张九精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又慢慢缓过劲来,坚定了信心,考取了海南师范大学。大一下学期,张九精父亲的糖尿病病发,且极为严重,打电话时,他父亲在电话那头什么也听不见。在和父亲的电话联系中,张九精强烈地感觉到,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父亲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张九精心疼地落泪了。从那时起,张九精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改善生活条件,把父亲接过来一起过,让他生活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