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09

第9章 尊重父母牢记教诲(1)

王裒闻雷泣墓

◎心而忘乎祖宗父母,是木之断其根,水之绝其源者也。——蔡清

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人。博学多能,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善书。 著有《晋书本传》、《书史会要》。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个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叫王仪。王仪当时在朝廷为官。有一次司马昭出兵激战,士兵死伤严重,所以司马昭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底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勇敢地站出来,他直陈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当时把持魏国朝政的司马昭。所以司马昭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了。

王裒得知父亲如此冤屈而死,非常难过。因此他在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后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

王裒对母亲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母亲过世后,他非常悲痛。母亲生前胆子小,最怕的就是打雷,所以每当遇到风雨交加、雷声隆隆的时候,王裒就会很伤心地跑到母亲的坟前,哀泣地说:“孩儿就在此地,母亲不要害怕。”

王裒这么孝顺,所以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都会潸然泪下,难过到没有办法教授学生。他的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了。

◎故事感悟

王裒的孝心孝行可以作为后人孝敬父母的典范。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孝行是不是也深受感动。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长大,辛勤地照顾我们,那么,我们以现在的情形,如果父母健在,一定要尽到孝道,好好地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经不在,我们也应该经常想念他们。

◎史海撷英

西 晋

西晋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年代。由于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长期割据,地位可比帝王(如司马氏篡曹魏正是),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在曹魏时,世族受到一定的抑制,且晋武帝凭借其威望,又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和实行占田制、荫客制,也稍微限制了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司马炎代魏后,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宗室不强,导致权臣篡位,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中央集权制,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但藩王拥兵割据,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中国又再一次分裂。

◎文苑拾萃

司 马

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汉武帝时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谢蔺敬父不先餐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弟子规》

谢安(320—385年),晋,字安石,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从兄谢尚,官至散骑常侍。妻王氏、继妻刘氏(光禄大夫南阳刘耽之女、名士刘惔之妹)。

谢安出自名门世家,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年就得到王羲之父亲、丞相王导的器重,担任了一些官职。与王羲之等人友善,隐居东山,拒绝朝廷招用,流连山水,当时的士大夫歌唱他:“安石不出,其如天下苍生何。”到他弟弟谢万被废黜,他40岁,这才出来做吏部尚书等官职,把握朝政多年,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呼他这是“东山再起”。

谢蔺,字希如,陈郡阳夏人,是东晋名臣谢安的后代。在他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爸爸外出办事,很晚也没回家,他就跑到大门外坐在石头上张望;天黑了,已经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了,爸爸还是没有回来。家里人平常总是坐在一起吃饭,这时,谢蔺的妈妈招呼他:“咱们先吃吧,不用再等你爸爸了!”他摇了摇小脑袋瓜儿认真地说:“爸爸没回来,我怎么能先吃呢?我一定等爸爸回来。”他一直坚持到深夜,爸爸回来了才一起进餐。

这件事后来被他的舅舅阮孝绪听说了,舅舅十分感叹,高兴地说:“这孩子在家里就像曾子一样孝顺,出去做官也一定会像蔺相如一样为国尽力。”于是就为他起了“蔺”的名字,希望他今后能真如蔺相如一样有才干,又给他起了一个字叫“希如”。

后来,谢蔺家里请了先生教他读书写字,教给他经史典籍之书,他看过一遍就全都记住了。先生考他,没有一回能难住他。他舅舅称赞说:“这孩子真是我们家的阳元啊!”

不久,他父亲因病去世。谢蔺十分悲痛,常常偷偷地哭,时常粒米无进,身体日渐衰弱。母亲见他这个样子,就劝慰说:“你不能总是这么伤心。你父亲死了,无论大家怎么哭,他也不知道,更不能活过来。要是你听爸爸的话,就要好好读书,有了本事长大才能做事,才能帮我养活一家人。”听了母亲的话以后,他果然不再像过去那样常常哭泣了,却是常常夜伴孤灯,手不释卷,学业逐日精进。

由于他很有声望,当时的吏部尚书萧子显非常赏识他的孝行和才干,让他做了地方官。

◎故事感悟

在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像谢蔺那样,在平时多注意父母的喜怒哀乐,多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史海撷英

陈郡沿革

秦置陈郡,或为陈国、淮阳国、淮阳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有籍贯为本地的士族陈郡谢氏,最为知名。

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置淮阳国,封更始帝刘玄为淮阳王,未几国除。建武十五年(39年)复置淮阳国。章帝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献帝建安二年陈国除为陈郡。

三国魏置陈郡,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另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年)最后被封于此,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西晋时陈郡并入梁国,北魏时陈郡设治项县(今河南沈丘一带)。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中置淮阳郡,治宛丘县(今淮阳县一带)。唐置陈州。

◎文苑拾萃

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事部部长。

王祥以孝心感化继母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王祥(185—269年),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王祥以孝著称,二十四孝有载传说:王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字休征,汉末晋初人,魏晋时先后任太尉、太保等职。王祥以孝敬父母著称于世。父母有病,王祥不分昼夜,衣不解带,侍奉于床前;汤药煎好后,王祥用口吹凉,再亲自尝尝,然后毕恭毕敬送至父母床前,等待父母喝后才肯离去。

王祥生母薛氏因病过早去世,继母朱氏性情乖戾暴躁,心胸狭窄,一发脾气几天都不过劲,背后屡次向王祥父亲告状,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王祥失爱于父,经常受到父亲的斥责,以至怒骂。父亲每天都让王祥做各种繁重的家务活计,王祥虽年小体弱,却一声不响地干活,从无怨言。

王祥家庭院里有一棵李树,所结的李子味道鲜美,继母害怕邻人摘吃,就命令王祥在树下护守,白天不让鸟雀落树,夜里防备老鼠食李。一天夜里,狂风骤起,下起瓢泼大雨,王祥抱住树干大哭,生怕李子坠落,一直守到天明,继母有些过意不去。

王祥弟弟王览系继母朱氏所生,继母爱之如命。王览六七岁见母亲经常打骂王祥,王览哭着用身体遮护哥哥,十几岁时就经常劝说母亲不要虐待哥哥,朱氏有所收敛。但朱氏仍然寻衅找茬儿无理刁难王样,并苛待王祥妻子,祥妻侍候朱氏如常。

一天夜里,王祥在床上睡觉,朱氏蹑手蹑脚到床前举斧砍去,正赶上王祥已经起身,只砍坏被褥,她急忙逃走了。王祥知道是继母所为,就赶到继母前,跪下请死,朱氏羞愧不已。

王祥父亲去世后,家庭重担落在王祥肩上,他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他为人厚道,品行端庄,见义勇为,誉满乡里。朱氏嫉恨在心,暗里将毒药放入酒里,使人送给王祥。弟弟王览知道底细,径起取酒。王祥也怀疑酒里有毒,争而不与,朱氏只好夺下酒急忙跑了。从此,朱氏送给王祥的饭菜,王览都抢先尝尝。朱氏怕误毒王览,就不再往饭菜里下毒了。王览深受哥哥熏陶感染,“孝友恭恪,名亚于群”,当时传为美谈。

王祥几十年如一日孝敬继母,有求必应,终于以孝心打动继母的心弦,母子感情逐渐融洽起来。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在那里隐居了三十余年,魏国多次征召,也不前往就职。王祥小心谨慎地孝敬继母,直至继母去世,丧葬完毕后,他已年近六十,才去徐州任别驾,协助徐州刺史吕虔平乱,使“州界清净,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临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在西晋任太保之职,位居三公,“高洁清素,家无余宅”,为政清廉,勤俭持家,病重遗令子孙丧事从简,“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当时传为佳话。

◎故事感悟

人生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爱你、疼你。遭遇后娘、继父虐待也是可能之事,问题是要怎样对待。最好的态度是以德报怨。王祥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继母,我们也应用自己的行动让父母每天都感受到快乐。

◎史海撷英

西晋一统天下

263年,司马昭命将伐蜀,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伐吴时机成熟,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晋军水陆并进,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

西晋统一天下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在于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西晋之初,天下初定,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晋武帝顺应民意,大力发展农业,颁行户调制,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等等。晋武帝在位的时期是西晋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文苑拾萃

太 尉

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曹丕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秦族敬爱母亲,追恩有加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西魏恭帝(537—557年),拓跋廓,原名元廓,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四子。西魏恭帝554年即位,去年号称元年,并且复姓拓跋。556年被迫禅位于宇文觉,西魏灭亡。次年被杀。

秦族,是西魏上郡洛川人。秦族的祖父曾为颍州刺史,父亲曾任都城郡守,他们二人都是很有名望的具有卓越品性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非常孝顺父母、忠于职守,都因为恪守孝道而受到治下百姓的尊敬和拥戴。他们同样没有忘记教育自己的子女遵守孝行。秦族在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很小就知道孝敬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