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20081300000011

第11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

孙武演兵斩姬

◎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邓小平

孙武(约公元前535—前470年),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13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于是,吴王就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很客气地说:“您的《兵法》我已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

孙武回答说:“行呀,不论男女,只要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

“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训练成为好兵吗?”吴王问。

“能!”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一天,吴王把180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

孙武在操练时,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为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接着问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众宫女回答:“知道。”她们也好奇地想看看孙武究竟要怎样操练。

只听孙武严肃地说:“现在由我擂鼓发令。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出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出击;令向后,就转过身向着背的方向后退。你们能做到吗?”众宫女说:“能。”孙武又强调指出:“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

众宫女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笑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

见此情状,孙武没有动怒。他说:“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解清楚。”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

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后,孙武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众宫女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又被搞乱了。

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我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已经讲明,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于是他下令把充任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

坐在高台上的吴王阖闾听后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孙武断然回答:“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

众宫女见孙武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躺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将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儿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笑声更是听不到了。

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吴王阖闾尽管心疼他的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于是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故事感悟

法不严则令不行。孙武斩姬,用严明的军纪展现了一代军事家严谨的治军方略。

◎史海撷英

齐国争霸

春秋早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辅佐,实行一系列改革,齐国日益强大。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掉逼近鲁的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开始称霸诸侯。

◎文苑拾萃

孙武故里之争

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了对孙武故里的考证。至今,史学界中也是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从而依据《史记》、《左传》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孙武出生在前,孙书“食采于乐安”在后的结论,论证孙武的故里不可能在乐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石碏依法杀亲子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周昙

石碏(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卫国人。卫社公时曾任大臣。他一生忠厚正直,奉公守法,受到后人尊崇。

春秋时期,卫国的石碏是一位忠厚正直、奉公守法的大臣。可是他的儿子石厚却是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人。石厚和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十分要好。人们都说石厚是州吁的狗头军师。

卫庄公死后,他的大儿子继位,称为桓公。这时,石厚替州吁出谋献计,把桓公杀了,由州吁当了国君。而石厚也因此得宠,被封为上大夫,位居百官之首。

石碏看到自己的儿子帮助州吁做了大逆不道的事,肺都气炸了。为了和儿子划清界限,他就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了。

州吁杀兄篡位,遭到卫国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为了摆脱孤立局面,他赶紧让石厚带上一份厚礼,请德高望重的石碏出来辅佐朝政。

石碏对州吁、石厚的违法行径本来早已恨得咬牙切齿,但这次却满口答应愿意站出来替州吁收揽人心。而且他还建议说:“按照惯例,诸侯国的新君即位一定要去朝拜周天子。只要能得到周天子的批准,新君的地位就名正言顺了。”

“你是说,州吁应该去朝见周天子吗?”石厚问。

“是的。不过在去朝拜之前,你还应该陪着州吁去见见陈桓公。这人很受周天子信任。如果他在周天子面前说几句好话,我看批准州吁做卫国国君的事准能办成。”石碏回答。

石厚把石碏的建议向州吁做了汇报,州吁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于是两人备上厚礼,一起去陈国拜访。

但是,州吁和石厚刚到陈国,就被陈国的武士抓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州吁和石厚到陈国之前,陈桓公就收到老朋友石碏的血书。血书中历数了州吁和石厚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请陈桓公一定要替卫国除害。陈桓公同石碏的交情很深,因此帮助卫国抓住了这两个坏人。

州吁、石厚被抓的消息传到卫国,石碏立即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两个逆贼的处理办法。

在商议过程中,大家—致认为,州吁杀兄篡位,罪大恶极,应该依法处以死刑;可是对于石厚,许多人都说:“石厚只是个帮凶,还是从轻发落为好。”

石碏听后,斩钉截铁地说:“杀州吁,就不可不杀石厚。他们两人都必须依法处死。你们不要看在我的面子上就宽恕石厚,我是绝不会为了袒护一个犯了罪的儿子,就去破坏国家法律的。”

石碏的这一番话使朝中大臣深受感动。最后,大家终于同意了石碏的意见,派人到陈国将州吁和石厚都处以死刑。

◎故事感悟

石碏以国家法律为重,大义当前,依法处置犯罪的儿子。石碏不讲亲情,只讲法纪的行为是值得后人所称颂和赞扬的。

◎史海撷英

卫国始末

卫,先秦姬姓诸侯国。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殷商故土的叛乱活动后,任命其弟康叔封坐镇河、淇间以控驭东方。他对康叔封谆谆告诫的治国方针,均保存在《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等名文中。叔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或其子嗣,后不知何时改康为卫。西周末年,卫武公在政治上甚为活跃,周平王东迁也曾得到他的支持。春秋之初,卫国仍是东方的大国。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卫被狄人攻灭,仅剩五千余人在宋的资助下临时寄居于曹(今河南滑县东)。接着,齐桓公率诸侯修筑楚丘(今河南浚县东),帮助卫在此重新建国,并派一支齐军驻守保护。卫文公(公元前659—前635年在位)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到晚年军力增长十倍,后又吞灭邢国(今山东聊城),国势复兴。卫成公六年(公元前629年),卫为避狄人侵扰,再迁帝丘(今山东濮阳南),经百余年休养生息,重又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进入战国,卫遭到赵的不断蚕食,国土日削,政治上也越加腐败,卫成侯(公元前361—前333年在位)被称为“聚敛计数之君”,行将自取灭亡。但卫的灭亡将破坏赵、魏间的均势,所以魏国攻赵救卫,使卫侥幸保存下来,成了魏国的附庸。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攻魏,占领濮阳一带设置东郡。卫国遂迁徙到野王(今河南沁阳),转受秦的保护。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成为最后灭亡的周代封国。

◎文苑拾萃

《诗经》节选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叔向断案不隐亲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洵

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出身晋国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他不曾担任执晋国国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春秋时期,在各国诸侯以及公室与私门的纷争中,有一位饱学多智、与世无争的淡泊者。他认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智也”。但他的淡泊却又不是毫无原则地随波逐流。为了法律的尊严,他不徇己私、不庇己亲,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可称为执法者的楷模。他就是羊舌叔向。

叔向(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氏、字叔向,又字叔誉。晋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任公傅。

晋昭公四年(公元前528年),晋国大夫楚人申公巫臣之子邢侯与雍子因田界发生纠纷。原来,20年前,晋平公在位时,楚人雍子受到父兄的谮毁,逃奔晋国避难。

晋十分倚重他,特将邢侯采邑中的畜地中的一部分赐给他。因此形成雍子与邢侯的田界相互毗邻,并且犬牙交错的复杂情况。天长日久,田界渐渐模糊不清,两家为一事田界屡起纠纷,为此还找到大理打官司。但历时甚久,也没有调解成功。

恰好理官士景伯出使楚国,由叔向的弟弟叔鱼摄代士景伯之任。秉持国政的韩宣子命叔鱼了断这桩拖延日久的旧狱。

叔鱼接手此案后,详勘地界,认为此案“罪在雍子”。心虚的雍子听到这一消息后,深知叔鱼素来“渎货无厌”,贪求财色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赶紧投其所好地将自己的一个女儿给叔鱼为妾,以求为己掩饰。贪财好色的叔鱼受贿后,立刻转而判处邢侯有罪。邢侯听到如此颠倒黑白的判决,不禁勃然大怒,直接冲上朝堂与之论理。争吵中,怒不可遏的邢侯竟将雍子、叔鱼当堂杀死了。

韩宣子觉得此案很棘手,就将叔向找来,向他求教处理这件案子的办法。叔向面对胞弟的尸体,并未有所顾忌,或设法为胞弟开脱罪责,而是当即干净利落地回答道:“这三个人所犯的罪过程度是相同的,按律应当将活着的处死,将已死的陈尸示众。”接着他向韩宣子具体分析了每个人的罪行:雍子明知有罪,却以女嫁于叔鱼,这是用行贿方式来购买胜诉;叔鱼身为司法官员,不仅受贿,而且不以情理判曲直,实已触犯卖狱大忌;邢侯未经批准而专擅杀人。这三个人所犯的罪行、恶劣程度是一样的。由此,叔向得出结论:自己有罪而去掠取美名,就是昏;贪污受贿以至于败坏职守,这叫做墨;肆无忌惮地擅自杀人,就叫做贼。《夏书》上记载:犯了昏、墨、贼三种罪行都必须处以死刑,这是皋陶制定的刑法,请你据此去判处他们吧!

韩宣子听了如此责有所归、罪有所得、有理有据的回答,心膺折服。于是宣布三人罪状,将邢侯处死,而将雍子、叔鱼二人的尸体在街市示众,以儆效尤。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叔向所为大加赞赏,他认为制邢亦治国之人事,叔向审治邢侯之狱,指斥叔鱼之贪,以正刑书,而于其亲不包庇隐蔽,高度赞誉了叔向的刚直!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