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20081300000004

第4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2)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期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出现铁犁等多种铁器。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河西进而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张释之拒行帝旨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中国西汉法律家,法官。字季,南阳(今河南方城县东)人。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以赀选为骑郎,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景帝立,出任淮南相。张释之对文景之治有重要贡献。

汉代出了一个拒行帝旨、秉公执法的司法官叫张释之,是河南南阳人。

有一次,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兄弟二人乘车进宫。按当时的规定,凡进宫者,无论文臣武将、王公贵族,在司马门前都要下车下马,违反规定,必须治罪。可是,刘启和刘揖倚仗自己是皇室子弟,根本不把国家法令放在眼里,来到司马门前,不但不下车,而且策马扬鞭,长驱直入。碰巧,张释之也进宫,远远看见一辆车子闯门而入,便问守备的军士:“刚才是什么人,如此目无法纪,直闯司马门?”卫士惊慌地回答说:“是皇太子和梁王,我们也没法管呀!”张释之一听,非常气愤,二话没说就追了上去,冲到太子的车前面,张开双臂拦住了正在行走的车辆。

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见有人竟胆大包天,敢拦自己的车,便破口大骂,傲慢地训斥张释之。张释之毫不示弱,义正词严地质问他们:“国家法令规定,出入司马门者,必须下车,你们为什么不下车呢?难道法令对你们无用吗?”一席话,问得太子和梁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下车步行。

事后,张释之还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汉文帝惩罚太子和梁王的违法行为。为此,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怪罪汉文帝,文帝脱帽谢罪说:“这件事是我教子不严所致。”并严肃教训了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从此,文帝很看重张释之,把他提升为廷尉。没想到,张释之任廷尉后,做了一件令汉文帝也瞠目结舌的事。

有一天,风和日丽,汉文帝兴致勃勃地去渭阳城游玩。他率领着文武百官、妃嫔宫女,浩浩荡荡、车水马龙地离开了未央宫,出了京城,缓缓向北而行。由于人多车多,队伍拉得很长,汉文帝在前呼后拥之中,威风凛凛地高坐在御车上,随意眺望,悠然自得。按照汉朝的法令,皇帝出行,老百姓是要回避的。要是撞上了皇帝的车队,必受重罚。这时,正当文帝的御车上了渭桥,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正巧冲撞了文帝御车的骖马。这一下马惊了,顿时狂奔起来,不但冲乱了井然有序的出游队伍,还差点儿把汉文帝从车上摔下来,吓得他大叫一声,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旁边的护卫人多,死死地拉住了御马,避免了一场事故。那个吓惊御马的人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想从路边的田间小道溜之大吉,可是凶悍的侍卫一拥而上,把他按倒在地,绑了起来。文帝虚惊一场,龙颜大怒,命令廷尉张释之对此人严加惩处。

张释之一审问,才知道原来这是个初来长安的乡下人。他刚走到渭桥上,就听到了吆喝开道的声音。听说是皇上的马队过来了,所有的人都得回避,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忙乱中跑到桥下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大队人马上桥来了,他在桥下屏息了好一阵,以为皇上的马队过得差不多了,就从桥下跑了出来。他哪里想到,这个庞大的出游队伍才走了一半,此刻正赶上文帝的御车上桥。乡下人惊呆了,正好跑到了队伍中间,与皇上的马车撞了个当头,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逃向田野。张释之想,乡下人完全是出于无意,只判他交了一些罚金便放了他。

汉文帝原以为张释之会把那人斩首示众,事后听说已将人放走,只交了些罚金,心里很不痛快。他责问道:“那人惊了我的马,险些害我摔下车去,你竟然只把那恶棍判了罚金,这合适吗?”张释之回答说:“那人不是恶棍,不过是一个初次上京的乡下人。他遇到皇上您的车驾已是心惊肉跳了,完全是出于无意,怎么能重罚他呢?如果我因为您是皇上,就重罚这个无意的乡下人,各级司法官员都会来效法,那么全国要冤屈多少人啊。”汉文帝听张释之这一番有理有据的陈词,便转怒为喜,点头称赞说:“廷尉,你做得对!”

国家的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地位高下而有所改变。只有秉公执法,才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

◎故事感悟

国家的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人地位的高低而有所改变。只有秉公执法,才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

◎史海撷英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文苑拾萃

黄老之术

黄老之术是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尹翁归杀一儆百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尹翁归(?—前62年),字子兄(音况),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时期一位干练而又廉洁的官吏。

尹翁归幼年丧父,依靠叔父过活。成年后他当了一名小狱吏,通晓文法,又练得一手好剑术。当时大将军霍光掌握朝政,诸霍又都住在平阳,他们的奴客仗势妄为,经常携带着兵器在街上捣乱,官吏们对他们无可奈何。后来尹翁归当了市吏,治下严明,吓得这些不法之徒都老老实实,不敢轻举妄动。尹翁归为官清廉公正,谁送的礼都不收,那些市井无赖之徒都很怕他。

田延年任河东太守时,有一次巡行各县,到平阳后,要面见县中文武官吏。他让文吏站在东面,武吏站在西面。五六十个官吏都起身就位,唯独尹翁归仍然跪着不起,说:“翁归文武皆备,愿听驱使。”田延年左右的从吏认为尹翁归过于傲慢,可是田延年却不以为然,叫尹翁归起来,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尹翁归对答如流,田延年暗暗称奇,当即任命他为卒史,带回府舍。后来见他处理问题精明强干,诛除豪强有胆略,对他更加敬重,甚至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及尹翁归,便提升尹翁归担任督邮职务。当时河东郡二十八县分为汾北、汾南两部分,尹翁归督察汾南。他执法无私,对属县中一些犯了法的官吏都严加惩处。那些受到惩处的官吏自知是罪有应得,也没有怨言。田延年被选入朝中担任大司农后,尹翁归随之提升为都内令和弘农都尉。不久又征拜为东海太守。

出守东海前,尹翁归知道廷尉于定国是东海人,便去向于定国辞行,顺便了解些东海民风。正巧于定国有两个老乡的孩子,想托尹翁归带去,给安排个差事。他让两个孩子坐在后堂等着拜见尹翁归。可是,他和尹翁归交谈了一整天,也没有敢提起此事。送走尹翁归后,他对两个孩子说:“尹翁归是当今贤吏,为人刚正,廉洁奉公,不便以私相托。而且你们两个人也不能任事,我就更不好启齿相求了。”

尹翁归到东海上任后,首先细心查访民间诉讼,把官吏和百姓中的好人坏人,以及各种违法事情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分县做了记载。然后亲自决断,一个县一个县地把犯罪的人都抓捕起来,根据罪的轻重依法论处,该判死罪的坚决处死,以求杀一儆百,改善社会风气。东海郯县有个大土豪叫许仲孙,目无法纪,称霸一隅,附近的老百姓都吃尽了苦头,历任太守对他都无可奈何。尹翁归到任后,毫不犹豫地将他判处了死刑。这一举动对全郡震动极大。从此,东海一带法治严明,秩序井然。

汉宣帝选用良吏,入朝治事,看到尹翁归政绩卓著,便提拔他担任右扶风。尹翁归到职后,选拔重用了一些清廉正直的官吏。同时,采用在东海时的办法,分县设立各种罪犯的名籍。一有盗窃案件,他就把那里的县官叫来,将主犯的名字告诉他,让他用类推法去追查罪犯的行踪。追查结果,往往正合尹翁归的推断。尹翁归把惩处不法豪强视作当务之急。豪强一旦治罪,即交给掌管畜牧的官,令其给牲畜割草,规定了时间和数量,不准别人替代,完不成定额就加重惩处。有的豪强受不了苦,自杀了。他就是这样以严酷的刑法威震京师,使扶风很快出现了大治的局面。由于他治盗有方,故被称为三辅中的第一贤能。

尹翁归于公元前62年(元康四年)病卒。他生前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汉宣帝对他的早逝深表痛惜,制诏赏赐其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祠祭。尹翁归的三个儿子后来也都当了郡守。

◎故事感悟

杀一儆百,乱世需重典。尹翁归体恤民情、严明法治的行为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史海撷英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联系

西汉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发生过一些战争。汉朝(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对各族的战争,有的属于防御性质,起了维护安全、保障生产的作用;有的则是对少数民族的侵犯,造成了破坏。但是总的看来,汉武帝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许多民族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汉族的经济和文化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围各民族,有些民族还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西汉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统一,正是各族人民共同进步的结果。

◎文苑拾萃

断袖之癖

西汉建平二年,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

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

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崔隐甫犯颜杀伶人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李隆基(685—762年),大唐皇帝(712—756年在位),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唐玄宗天宝年间,吹笛艺人胡雏聪明伶俐,技艺超群。他吹出的笛声清新悦耳,让人流连忘返,因而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与宠爱。

不料,时间一长,胡雏竟恃宠而骄,胡作非为,触犯法律,犯了死罪。

洛阳令崔隐甫接到报案,决定将胡雏依法逮捕归案。胡雏吓得连滚带爬逃进皇宫,苦苦哀求唐玄宗救他一命。

唐玄宗醉心音乐,十分爱惜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他见胡雏楚楚可怜,便想网开一面。于是,唐玄宗找了个借口把崔隐甫召进宫中,让胡雏站在自己的身边,闲聊了几句后,指着胡雏对崔隐甫说:“朕向崔爱卿讨要这个人,未知爱卿是否肯给?爱卿能赦免他吗?”

崔隐甫见唐玄宗有意袒护胡雏,企图使他逃脱法律的制裁,顿时义愤填膺,毅然摘下官帽放在地上,启奏道:“陛下这样说,简直是轻视大臣而看中艺人啊。既然如此,微臣只得辞职不干了!”

唐玄宗见崔隐甫刚直不阿,忙赔笑道:“朕只是与爱卿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说罢,传令内侍将胡雏交给崔隐甫。崔隐甫刚一出去,马上就将胡雏杖杀。

看着胡雏远去的背影,唐玄宗还是觉得他是难得的音乐天才,死了太可惜了。于是,他下诏免其死罪。可惜,他的诏书晚了一步,胡雏已经伏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