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12

第12章 历代名商巨贾(1)

陶朱公互通有无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官至上将军。因感大名之下,难于久居,又见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而不能共处安荣,决定急流勇退,以防不测,便致书勾践,辞官而去。他带着家眷私属,传说其中有美女西施,装载了家中的财物,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更名叫鸱夷子皮。

起初,他与儿子们耕于海边,苦身戮力。没有多久,家产多达数千万。齐人听说他很有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敏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交还相印,又将资财分给亲友邻里,自己只带了少数几件珠宝,离开齐都而止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为陶朱公。

陶朱公来到陶地没有几年,又是“致资屡巨万”,成为当地最有钱的人。还有人说他在陶地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了天下的首富。那么,范蠡究竟是怎样经商而致富的呢?

范蠡认为,要想经商致富,必须遵循“积著(贮)之理”。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掌握经营之道,及时地加以灵活运用。范蠡“积著之理”的内容,略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经营上强调观时待乏。就是要掌握时机,作好经营预测。他认为:天时变化和物资生产都是有规律性的,如荒年以后是丰年,丰收以后是歉收。丰年时百物落价,荒年时百物上涨。为此,人们必须有预见性地做好物资的储存准备工作,这叫做“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同时,他还根据水旱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做到“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就是说,在发大水的年头买车,因为这时车子滞销价贱;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必需商品,价涨。反之受大旱之年买船,然后根据市场需要不失时机地卖出去。掌握好物价涨落的规律,就能从中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致富。可见,贸易的物资能迎合将来的迫切需要者,最为有利可图。

其二,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范蠡认为,商品的多寡与供求关系十分密切,“一贵一贱,极而复反”,“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如某种商品少、购买的人多,物价就上涨。于是,人们争相制造这种商品,结果是供大于求,这样又出现了商品价格的下跌。贵复为贱,因价格下跌,生产少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贱又复为贵。这就是价格运动的规律。因此,人们必须及时了解信息,当某种商品便宜到适度时,要及时收购,这叫做“贱取如珠玉”。同样的道理,当所存货物上涨到适度时,也不要徘徊观望,而应该立即抛售出去,这叫做“贵出如粪土”。一句话,信息要准确、行动要坚决。价贵时守价惜售,价贱时观望不取,都是不利的。

其三,讲求质量,加快周转的经营原则。范蠡很注意商品的质量,强调“务完物”,即贮存货物必须保持完好。他认为,只有“完物”才能有利于经商取利。范蠡还强调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他说:“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他反对囤积居奇去抬高物价,提倡“无息币”(即薄利多销),通过多销快销加速资金流动去获取商业利润。

范蠡是一位理财家,更重要的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商业经营思想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同。他后来虽然辞去越国上将军的职位,不得已而从事经商活动,但仍然关心国家经济管理工作,把“平籴齐物,关市不乏”看成是“治国之道”。他认为:谷贱伤农,谷贵抑商,价格过高过低都将带来坏处。为此,他主张国家对物价的上下限应有所规定,并由国家用吞吐物资的办法去调整价格。换句话说,当市场谷价过高时,可把国库里的粮食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谷价过低时,可由国家用高于市场的价格购进。通过平籴之法以保证市场的物资供应,做到“农末俱利”。他做买卖,主张薄利多销,在价格上“不责于人”(即不贵于他人)。

另外,当他在陶“三致千金”以后,又慷慨解囊,“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周济那些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司马迁曾称赞他的为人,说他是一个“富好行其德者”,“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后来,人们遂把他开创的经商活动称为陶朱事业。

◎故事感悟

中国历史上仗义疏财者,一般都是侠客所为。可是作为官至大将军的范蠡,能够做到这一点,实为难能可贵。他救济乡党故旧,为富者做出了表率。他薄利多销,为商者指明了道路。

◎史海撷英

勾践灭吴

越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勾践是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孙。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守宗庙,故建立越国。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于是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文苑拾萃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著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1.9年,木星为12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28宿距度和其他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白圭的治生之术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管子·乘马》

白圭(生卒年不详),名丹,战国时人。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展现了其高远的眼光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并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他是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白圭,战国时东周(今河南洛阳)人。他在魏惠王时为魏相,后出仕于秦,是继范蠡以后的又一位善于经商的富豪。他有一套“治生之术”,是很受人推崇的。

白圭经商致富的关键是“乐观时变”。换句话说,就是及时了解信息、行情,掌握有利的时机。他当时主要经营农产品、农副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以个体小农为主要交易对象。白圭也很强调根据当前的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实际状况来预测未来的行情变化。他认识到,当市场某种商品需求大,成为人们争购对象,价格看涨时,接着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和价格下跌的情况。这一思想与范蠡的贵贱极反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白圭很注重经营中的取与之道。他总的经营原则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就是说,不去抢购供不应求、价格看涨的热门货,而着重购进别人不太注意、尚未争购的商品,此即“人弃我取”;等热门货因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原来购进的商品变成人们争购的对象时,再大量抛售,此即“人取我与”。这样,可以从“取”、“与”的价格差价中获得较大的利润。把这一经营原则运用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就是“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就是说,丰收时谷贱,而丝漆等商品价格相对较高,这时就收取谷物而出售丝漆等;在蚕茧出产的季节,则收取帛絮等物而出售粮食。要从买价和卖价两方面获利,这就是具体经营中的取与之道。

白圭对于市场信息也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一旦时机到来,就要当机立断,做到“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就像凶猛的禽兽见到猎物那样迅速果断而有力。在当时的条件下,他通过天时的变化掌握丰歉规律,以此去预测商业行情。他说“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晚岁美,有水。至卯,即著率岁倍。”这段话的意思是:每12年为一个周期,其中有两个丰年,两个旱年,一个水年。在这12年中,又有若干变化的规律可循,即每隔三年都将有不同变化,如前三年中有一个丰年,那么,丰年过后的第三年即为旱年,旱年过后是水年,水年以后又是丰年。

在丰年和下一个歉年之间,粮食的价格将会差一倍。如果能遵循这个规律去进行经商买卖,就能够发达致富。

白圭的商业经营思想虽然有些“唯利是图”,但却坚持薄利多销,不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他说:“欲长钱,取下谷。”意谓普通粮食虽然利润微弱,但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经营的数额大,只要能多进多销,也可以获得可观的利益。他又说:“长石斗,取上种。”就是要将颗粒饱满的五谷作为种子,卖时价格可以高些,但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谷物产量,为粮食供应提供充足的货源。

白圭虽然因经商致富,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俭约。《史记·货殖列传》说他“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对于那些佣人和僮仆也能够做到“同苦乐”,不讲特殊化。这与那些鱼肉百姓寄情声色的商人是不同的。

那么,白圭经商的秘诀在哪里呢?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以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认为自己的经商之术,是从伊尹、姜太公、孙武、吴起和商鞅等人的权谋妙计和政策法令中来,但不是机械地学习,而是综合其优点,成为“智、勇、仁、强”四个字。即要讲审时度势,权谋韬略;要有决心雄心,果敢善断;要能仁以待人,不搞巧取豪夺;要坚忍不拔,进退攻守皆宜。白圭强调经营者必须具备这四种基本素质。如果不具备这四种素质,“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通过多年的商业实践活动,白圭积累了许多相关方面的知识,并加以认真地付诸实行,司马迁称赞道:“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盖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他本人也被后世商人奉为本行业的祖师。

◎故事感悟

在两千多年前,白圭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他有着一套完善的经商理论和理念。正是靠着这种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他才成为当时的巨富。

◎史海撷英

魏国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疆域,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第四,实行“平汆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粮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制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国家。

◎文苑拾萃

战国时期的货币关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关系活跃起来。不仅各国铸造货币,而且很多城市也铸造货币,因此各地货币的样式不同,种类繁多。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战国货币,不下几百种。从其铸造材料看,有铜币和金币。从其造型上分刀币,流行于齐、燕等国;铲币,流通于三晋等国;圜钱,流通于秦和东、西周等地;铜贝(蚁鼻钱),流通于楚国。楚国还有铸金币郢爰、陈爰。种类多、流通量大,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种类繁杂,也反映了有很大的地域性。

女企业家第一人──巴寡妇清

◎民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周书》

巴寡妇清(生卒年不详),今长寿千佛人,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秦始皇眼中的“一姐”。曾出巨资修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晚年被接进皇宫,封为“贞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