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11

第11章 兴利除弊,利国利民(7)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不幸逝世。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故事感悟

卢作孚的一生,为维护川江航权和发展我国江海航运事业、抵制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我国内河航运权做出了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

◎史海撷英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四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当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文苑拾萃

北碚公园

1927年,卢作孚一到北碚不久,就利用缙云山下南宋初建的温泉寺创办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增建温泉游泳池、浴室、餐厅等设施,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温泉公园。1927年底开始,卢作孚组织在北碚新营房受训练的各期青年学生,在北碚火焰山上修建平民公园,即现在的北碚公园。

建桥、炸桥、复桥,实践誓言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他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6年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因茅以升成绩优异,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争得了荣誉。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化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茅以升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在唐山交通大学时的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火洗礼的桥。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钱塘江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建桥纪念碑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壮的史实:“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敌机轰炸下昼夜赶工,铁路公路相继通车。支援淞沪抗战、抢运撤退物资车辆无算,候渡百姓,安全过江,数十万计。当施工后期,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之桥墩上预留空孔,连同五孔钢梁埋放炸药,直至杭州不守,敌骑将临,始断然引爆,时1937年12月23日。当时先生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之誓言,自携图纸资料,辗转后方。”为了阻断敌人,茅以升受命炸断了亲手建造的大桥,这是何等悲壮的义举。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实践誓言,又主持修复了大桥。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克尽其责。

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塘江大桥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几十年以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

◎故事感悟

为钱塘江大桥的建成,茅以升先生付出了大量心血,实现了童年的誓言,完成了心愿。钱塘江大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能力,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的光彩,也将在后人身上闪烁。

◎史海撷英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做“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文苑拾萃

钱塘江

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和之江,是祖国东南名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浙江省最大河流,杭州著名旅游景点。钱塘江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48887平方公里,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上游常山港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尖,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全长410公里,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金华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阳江等。干流各段随地异名,干流自衢江区以上称常山港,衢江区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区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曹娥江旧时也是钱塘江支流,后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脱离钱塘江而独流入海。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米。钱塘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4亿立方米,含沙量甚少,平均每平方米为5‰。在新安江和富春江上已建成大型水库和水电站。杭州至桐庐间可通航150吨级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