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17

第17章 历代名商巨贾(6)

同时,穆藕初还十分注重教育。他认为,只有“沟通实业与教育之界线”,使办实业的人真正掌握如何办理实业的知识,才是发展实业的“培本之法”。于是,他一方面强调发展职业教育,与黄炎培等人一同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创建各类职业学校;还致力于建立农业学校,附设试验农场,以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沟通农夫,传播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另一方面,他还致力于实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参与创建了上海商科大学,并资助农业技术研究,还先后资助实业人才留学海外。而从社会的根本改造出发,穆藕初尤其重视德育。对职业教育,他一方面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要求“努力育成其耐劳习惯、持久性质、克己复礼工夫,斩除一切巧取幸获之观念”。对于实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唯“国家之康强,社会之富裕,胥出此辈人才之手”,他更是强调必须道德和科学教育并重。

1923年,穆藕初的经营开始出现危机。先是豫丰受到直奉战争的影响,无法正常开工。更严峻的是,一战以后,“日商投间抵隙,乘我之空虚,制我之死命,竞争激烈,锐不可当”。在这个紧要关头,穆藕初并不气馁,他认为“厂事非不可为”。事实上,德大、豫丰两厂仅有为数很少的亏损,但是德大和厚生的股东非但不愿意增资渡过难关,反而因为自己的私欲不能得逞,对穆藕初的经营暗中阻挠。穆藕初内外交困,他变卖了所有家产来支撑生产,甚至连一座住宅也卖了。可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1923年,穆藕初辞去了厚生纱厂总经理一职。1924年,豫丰被迫由慎昌洋行租办。1925年,穆藕初又辞去了德大纱厂的总经理一职。

大约也就是从那时起,穆藕初开始以显著姿态参与总商会有关裁兵、理财、制宪、赎路、免厘、加税等一系列活动,被毛泽东视之为“新兴的商人派”。穆藕初一直认为,以自己的性格是不适于从政的。但是,“政治清明,实业发达”的期望,最终还是将他推向从政之路。

1928年,穆藕初出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常任次长,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到1942年于国民政务农本局总经理任上被蒋介石“撤职查办”为止,他在政坛上曾几起几落。他被撤职,一由派系斗争,一由“妨害他人发财”。从政,对穆藕初来说,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抗战时期,穆藕初担任农业促进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了改善后方棉布极缺的状况,他发明了“七七纺棉机”。这是一种脚踏式的木制纺织机,每机有纱锭32个,每日工作10小时,可纺棉纱1.5市斤。由于该机每台只需一人操作,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织机数倍,因而在国统区和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大为流行。“七七”之名,在于让民众毋忘“七七事变”的国耻。

穆藕初不仅是一个爱国实业家,他还十分喜爱昆曲艺术。1921年秋,苏州和上海的昆曲家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等,鉴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不久,穆藕初加入。为筹集办所资金,穆藕初发起上海与苏州曲友举行会串,义演三天。当时上海各剧院对已经没落的昆剧表示怀疑,不愿承办。穆利用他在上海工商界的影响,找到外资的奥林匹克剧院合作,并成功地筹集到8000元,为昆剧传习所提供了启动资金。

1943年9月19日,穆藕初病逝于重庆寓所。去世前,他吩咐家人,寿衣不用丝绸,要用土棉。在他的奠堂之上,有悼念者送来挽联,写着醒目四字──“衣被后方”。

◎故事感悟

穆藕初以经营有术著称,同时注重兴办实业。他希望“政治清明,实业发达”,并努力尝试;他扶植民族工业,被人称为“棉纱大王”!同时他也为传承我国昆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海撷英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行者穆藕初

20世纪初,穆藕初在美国留学时,就敏锐地意识到刚刚形成的“泰罗制”蕴藏巨大价值,历尽辛苦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归国后,他从翻译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大力推广“泰罗制”,到开办纱厂、大兴实业,把中国对“科学管理”的实践和发展推到了世界前列。而欧洲国家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真正学习“泰罗制”。

但是,时至今日,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仍是我国多数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

穆藕初19岁那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国家的灾难和民族的耻辱使他痛苦不已,“心中之痛苦,大有言语难于形容者”。于是,穆藕初决心求西学,“有朝一日能与他国竞争”。他用工余时间上夜馆学英文,后以流利的英文考入上海海关当办事员。历经了很多坎坷周折后,穆藕初终于在1909年34岁时,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当时,“泰罗制”这一新生事物在美国也才出现二三年,穆藕初作为一位大龄留学生,思想相当成熟,加上他独具的企业家慧眼,一眼就看出了“泰罗制”的可贵之处,而且正符合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认定对中国越早引进越好。他争分夺秒地翻译科学管理的著作——后取名《学理的管理法》,由中华书局1916年发行——“科学管理”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距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仅仅五年!

为了使译作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作品单行本问世前的一年,穆藕初即先行通过《中华实业志》杂志分五期连载完了该书全文,每期的连载都以活页文选格式编排印刷,以便于读者拆卸后即可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小书。其用心可谓良苦。

1914年,穆藕初回国创办的第一个纱厂——德大纱厂,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建设,在1915年6月落成开工了。速度之快令人惊奇,《申报》新闻称此“足鼓我企业家骁勇之志而开先声,是诚中囯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德大开工后,穆藕初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国情、厂情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措施。

穆藕初把科学管理概括为:节省时间、精神和物质。他就本着这三大纲要来着手办德大。

穆藕初“科学管理”的成功,更使其他民族资本企业纷纷仿效。上海和其他主要工业城市的不少企业,按照科学管理思想的要求,对生产、管理进行改造。例如:当时上海荣氏家族的申新三厂,进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为骨干,改用计件工资制度,以达到“降低工资总额而提高个人工资”的目的。取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到荣氏所经营的各工厂。

◎文苑拾萃

昆 曲

昆曲是发源于十四五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的摩根”陈光甫

◎银行唯一要恪守的就是对顾客的信用。──陈光甫

陈光甫(1881—1976),中国银行家。原名辉祖。江苏镇江人。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年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银行监督。1914年转任中国银行顾问。翌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为蒋介石筹募军饷。同年创办中国旅行社。1928年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和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31年与英商太古洋行合资开设宝丰保险公司。1936年3月,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高等顾问。1937年,任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中将衔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立复兴贸易公司董事长,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194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并主管中央银行外汇平衡基金委员会。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1954年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北复业,任董事长。1976年卒于台北。

中国近现代的百年金融发展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银行家的不多。关系着民生命脉的金融体系,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政府的威权之下,官商不分,只是一个为官僚资本掠夺民间财富的工具。

1897年,由李鸿章、盛宣怀主办的中国首家私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沪成立,标志着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此后不久,在金融买办与官商林立的上海滩,崛起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陈光甫。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家,创办了中国最成功的私人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更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更自觉、更彻底地扬弃了“官商”办银行的传统,而代之以更为专业化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意识。有人将之媲美于美国的金融大亨摩根,称之为“中国的摩根”。

陈光甫的父亲为经营火油生意的商人,后到汉口的报关行谋职。当他看到外商在中国雄厚的商业势力,决意让年幼的次子到汉口报关行当学徒。在父亲的安排下,陈光甫努力学习洋文,为将来的前途预谋出路。

事实证明,老父的确颇有远见。正是因为英语特长,陈光甫1904年争取到了赴美参加圣路易国际博览会的机会。这一年成为他一生通达的起点。在博览会上,他邂逅了孙中山。孙中山竭力劝说他参加革命党人组织──兴中会,缺乏思想准备的陈光甫没有答应,但他拿出口袋中的5块美金资助孙的革命。两人从此结缘。在博览会上,他还结识了孔祥熙,两人也成为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