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06

第6章 兴利除弊,利国利民(2)

◎史海撷英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文苑拾萃

盘 缠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1000个钱币串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1000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古时不仅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连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王景理水修渠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经·小雅》

王景(约30—85),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王景,字仲通,年少时学习易经,博览群书,又喜欢天文术数。当时有人推荐王景能治水,明帝便下诏让王景与王吴共同修浚仪渠。王吴用王景的坞流法梳理水渠,就再没有水患发生了。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坞流法”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1—5)。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汉武帝建武十年(34),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

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干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流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的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今山东汶上以北约15公里)。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封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77),王景升到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往庐州作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在今安徽寿县),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故事感悟

王景有理有序的治水之术,使水患远去,让百姓也远离水灾威胁,对于当朝和后世都是功不可没!

◎史海撷英

汉明帝政绩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记簿查看发现错处后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打去。尚书台的长官钟离意在宫外听说,急急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有一天,郎官药崧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黄河泛滥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69),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干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时期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65),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人民深受其害,以至河西城门昼闭。永平十五年(72),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明帝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耿秉的意见。是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北伐的准备。永平十六年(73),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王朝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鲁番城北)击败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班超和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汉与鄯善国关系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声明从今以后依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班超随着质子回到首都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

◎文苑拾萃

董娇饶

(东汉)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杜诗做水排鼓风冶铁

◎闻物务使成,通幽自有程。——樊筑

杜诗(?—38),河南汲县(今卫辉)人。东汉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光武帝建武七年(31),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侵蚀、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农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东汉元帝时(前48—前33),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作。

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杜诗创制的水排,具体的结构当时缺乏记载,直到元朝王祯在所著的《王祯农书》中,才对水排作了详细的介绍,“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棹枝一侧随转。其棹枝所贯行桄而推挽卧铀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

选择湍急的河流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卧轮,在下卧轮(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旋鼓),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连(相当于现在的传送皮带);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卧轴上的一个“攀耳”相连,卧轴上的另一个攀耳和盘扇间安装一根“直木”(相当于往复杆)。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带动上卧轮旋转。由于上卧轮和鼓形小轮之间有弦索相连,因此上卧轮旋转一周,可使鼓形小轮旋转几周,鼓形小轮的旋转又带动顶端的曲柄旋转,这就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又通过攀耳和卧轴带动直木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

杜诗创制的水排不仅运用了主动轮、从动轮、曲柄、连杆等机构把圆周运动变为拉杆的直线往复运动,还运用了皮带传动,使直径比从动轮小的旋鼓快速旋转。它在结构上,已具有了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三个主要部分,因此实际上可以看做是现代水轮机的前身。水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复杂机器的诞生。

◎故事感悟

2000多年以前,人类就能创制出这样完整的水力机械,确实显示了中国古代先民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创造才能,他们的创造、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刘秀以柔治国

统一天下后,刘秀总结前朝教训,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刘秀“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想方设法把一些著名儒学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封官授爵,以礼相待,使得他身边很快就集中了一大批当时的著名学者。

刘秀自己就是一个爱好儒学的人。当朝廷议事结束以后,经常与文武大臣一起讲论儒学经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觉。刘秀有时亲自主持和裁决当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自从平息隗嚣、公孙述以后,除非紧急时刻,刘秀从不讲军旅问题。

刘秀为了适应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转变的这一根本需要,他逐渐改变了官吏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命令多数在战争中凭军功提拔起来的功臣交出手中的权力,各自回到家中养尊处优,用文吏取代功臣。刘秀还大力缩减自汉武帝以来大为膨胀的官府及吏员设置,合并官府,减少吏员,使费用大为节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刘秀在以柔道治理国家后,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奴婢的政令。他先后九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之后,还多次下令免罪徒为庶民,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并减400余县,精简官吏,节省开支,抑制豪强,巩固中央集权。

◎文苑拾萃

昆阳怀古

(明)王 磐

行役宛叶间,路入昆阳城。

滍水抱城左,荡漾东南溟。

川源入四顾,盘互多冈陵。

城颓削悬崖,草深恶鸱鸣。

嗟尔一抔土,当此百万兵。

莽图十九年,聚此天为坑。

王者况不死,千骑惊龙腾。

汉业兆丰沛,赤符此中兴。

创复两不易,山川贲雄名。

东南遥相望,盘盘两神京。

千年事云散,草木含威灵。

野人无所知,城边事春耕。

扶犁上废垒,陇亩纵复横。

只应怀古士,千古怆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