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19

第19章 达观生死留芳名(2)

◎故事感悟

曹操是一位历史造就的英雄。他胸怀宽广,对生死有很正确的认识。在这首诗中,他告诉我们,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任何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表达了他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史海撷英

白狼山之战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投靠乌桓,企图联合乌桓东山再起。曹操决定北征乌桓,解除后顾之忧。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军兵至白狼山附近。乌桓得知曹军已经逼近,袁尚、袁熙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带领数万名骑兵迎面杀向曹军。

此时两军已经相遇,乌桓军兵力众多,而曹军在易县时已甩掉辎重,轻装前进,故披甲戴盔者很少,很多人有畏战心理。曹操登上白狼山(今喀左太阳山),看到敌人阵势不甚整齐,于是以大将张辽、张合为前锋,纵兵出击。经过一场血战,乌桓军队大败,尸横遍野。曹军“追奔逐北,至柳城”。此次战役“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

袁尚、袁熙见败局已定,便与辽东单于速仆丸及数千骑兵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处避难。此时有人劝曹操乘胜追击。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这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话,集中表达了他的人生观。陶渊明的人生观表现为怡然自得,恬淡高洁;而其死亡观则主要显现为乐天知命,任其自然。陶渊明认为死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人总是要死的,不管他曾经是怎样的人,“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所以无须多去费神安排,“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

在去世前不久,陶渊明为自己写《自祭文》,其中把死说成是“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先住旅馆,后回老家,平平常常,都没有什么遗憾。这种既实际而又通达的人生态度贯穿了诗人的一生。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两个东西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是他的家园,也就是所谓“逆旅之馆”,这里是他世俗生活的地盘;另一个是坟墓亦即“本宅”,这里是他的归宿,也是他的大本营。

陶渊明同先前许多隐士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隐是“归隐”,没有按古老的传统安排在山林岩穴或别的什么人迹罕至之处,他过的是非常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生活,毫无怪异色彩。既然人的一生不过像住了一段时间旅馆,何必一定要去深山老林?陶渊明无比热爱自己的家园,一再形之于歌咏。

在《归园田居》诗中他曾经兴高采烈地说起他借以安身立命的住所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又说这里“户庭无尘杂”。总之,虽然建筑面积并不大,更说不上奢华,但相当宽敞、幽静、净洁,隐居是足够了。陶渊明换过几次住处,他对自己的家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深情,高唱过“吾亦爱吾庐”的佳句,其《读山海经》的第一首诗歌是: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在诗里又多次写到过坟墓,他特别喜欢凭吊坟墓以及废墟。其《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云: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有感于墓下之陈死人,深知活着是一种幸福,那么就尽情享受生活吧。

在陶渊明那里,安贫乐道和及时行乐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等到他年纪渐老,身体欠佳,预感到死亡正在向自己逼近的时候,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服用某些药品和补品,而更突出的是表现出对死亡的坦然和达观,他预先写下了一份近乎遗嘱的文字《与子俨等疏》,平静地对后事做出了安排。其时又写有《杂诗十二首》,其七云:

弱质与颓龄,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当如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他要离开旅馆回归本宅去了。当他知道死亡就在眼前而且无可改变时,心态是平静的,“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素幽告终,怀和长毕”。心态平和,很安静地准备好回老家去。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自己“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其时他写的三首《挽歌诗》尤为旷达,充分表达了他的乐天知命思想,凡此种种,都确实是像回老家的样子。陶渊明不是那种高谈大道理的理论家,他躬行他相信的东西,或者说他只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的事情和道理。

◎故事感悟

陶渊明是一位旷达之士,他放弃官位,甘于躬耕,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对于生死,他同样看得透彻。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人应该顺应自然,超脱达观,乐天知命,不必顾虑重重。

◎史海撷英

鲁迅论陶渊明诗

陶渊明的咏史诗,如《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中塑造了知足知止的二疏,毅然殉主的三良和勇刺秦王的荆轲等人物。在其他诗里,他也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鲁迅在评论陶渊明的诗时说他“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陶渊明诗中所写的历史人物,寄托着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他“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所写的众多历史人物中,有良臣贤相、开国元勋、刺客义士,但其数量远不及那些鄙弃官爵、甘守贫贱、乐天乘化的隐士达人,而且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写后者时更洋溢着充沛的情感。鲁迅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扬抑,更离真实。”鲁迅反对的是脱离实际地取舍,单凭主观去加以抑扬。

◎文苑拾萃

归去来兮辞(节选)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袁枚诗论生死

◎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享年八十二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活动,从动中求得健康和欢乐,“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病后作》)。“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偶成》)。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

到了古稀之年,从事剧烈的活动不行了,又该做何消遣呢?他写道:“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唯有多吟诗。”(《遣怀杂诗》)又道:“我生嗜好多,老至亦渐忘,唯有两三事,依旧欢如常:摊书傍水竹,随手摩圭璋;名山扶一杖,好花进一觞;谈文述甘苦,说鬼瓷荒唐。七十苟从心,逾矩亦何妨!”(《书所见》)

64岁那年,袁枚患疟疾,病愈后自感消瘦异常,精力大不如前,因此他谆谆告诫老年朋友:“始知将尽灯,不可使扇飏;又如将落叶,向堪风再戕!寄语衰年人,寒暑宜周防。”(《病后作》)意思是:人到衰老之年,经不起风吹霜打,应该小心提防寒暑的变化和疾病的侵袭。

袁枚处世积极乐观,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譬如将民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遣怀杂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袁枚在75岁时腹疾久治不愈,替自己作了自挽诗:“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他还到朋友家敲门逼索生挽诗,最后有30多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赵翼、孙士毅、姚鼐、洪亮吉、钱大昕等,都为他写了生挽诗。可见袁枚之豁达、之明澈、之无畏、之幽默。

袁枚不仅“八十不知老”,且能坦然面对死亡,认为那是自然规律,无须畏惧。他在《喜老》诗中写道:“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便再龙钟,凭人去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作者自豪自足、洒脱乐观的情绪溢于言表,令人敬佩。

◎故事感悟

“尚有未吐丝,何不快倾吐”,是袁枚的人生追求。他珍爱生命,主张静动结合,以康身健体。但对于必然到来的死亡,他依然不畏惧,洒脱乐观。珍爱生,不畏死,袁枚真可称得上是达观之士。

◎史海撷英

袁枚置随园

随园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南京市广州路西侧)。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之父因“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抄家,由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替曹家产业,此园归隋所有。不久隋赫德又因贪污被抄家。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以300金购得此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袁枚自得其乐,寓居于此,自号随园老人,并成就著名的《随园诗话》。

◎文苑拾萃

自 嘲

(清)袁枚

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

偶恋云山忘故土,竟同猿鸟结芳邻。

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

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代表著作《仁学》。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促进下,光绪皇帝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维新变法。由于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召参与新政。两个月后,他不顾大病初愈,赶到北京,立即受到光绪帝的召见并被破格提升为四品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在军机处专理变法事宜。但是,正当他们以满腔爱国热忱,为了祖国的昌盛而不辞辛苦、日日夜夜努力工作时,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却挥起屠刀,向改良派猛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