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20

第20章 达观生死留芳名(3)

9月初,慈禧和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准备乘光绪帝10月到天津阅兵之机,发动兵变,逼他退位,然后推翻一切新政。形势急转直下,手无寸权的光绪帝只好密告谭嗣同和康有为等“今朕位几不保”,要他们“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找当时统率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要他在阅兵时杀死荣禄,“保护圣主”。袁世凯当即满口答应,并说:“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为防袁变心,谭嗣同临走时又告诫他说:“这一次报皇帝的恩,救皇帝的难,立奇功大业,在于你;如果贪图富贵,向太后告密,杀了我,你可以升大官。”阴险狡诈的袁世凯信誓旦旦地表示:“你把我当成了什么人?我是决不会丧心病狂地把事情弄坏的。”但是他转身即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凌晨,慈禧将光绪软禁,宣布“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改良派。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到此就中途夭折了。

事败后,康有为匆匆地逃出北京,梁启超也被迫避难于外国使馆。谭嗣同面临绝境,却泰然处之。朋友们纷纷劝他出走,免遭横祸。他少年时代的武术老师“大刀王五”并以性命相许,保他出城,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但是,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人,这也许就是我们祖国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那么,这种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事,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9月25日,官兵闯进了谭嗣同的住处。谭嗣同大义凛然,从容被捕。从他参政到入狱这天为止,才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他虽然身陷囹圄,但是没有丝毫的悲凄和恐惧,他谈笑自若地静候那壮烈时刻的到来。他曾在监狱的墙上慨然题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在给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绝命信中写道:“这次政变,是天翻地覆的大祸。我今被捕,自料必死,我死不足惜,可怕的是瓜分大祸就在眼前,我担心的是民族的命运和租国的前途。因此,我写这封血书,希望大家同心杀贼,挽救危亡。我相信中国之大,民众之多,一定会有人做到这一点,嗣同虽生不能报国,死也愿为厉鬼,帮助完成这番事业。”

被捕后第三天,年仅33岁的谭嗣同和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六位爱国人士,惨遭清朝反动政府杀戮,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就义后,由谭家老管家刘凤池偷偷为他收尸埋葬。第二年,他的遗

骸运回湖南家乡,安葬于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故事感悟

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为了祖国的昌盛而牺牲,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愿为变法流血、勇为天下先的壮志必将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

◎史海撷英

南学会

南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等“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遂组织该会。长沙设总会,各府厅州县设分会。主要活动是讲演,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文苑拾萃

有感一首

(清)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老子谈顺其自然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老聃(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无先汉依据)。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春秋末,道家的创始人老聃,人称为老子。周朝时,他是一位国家图书馆和历史档案馆的馆长,也是一位当时的老寿星,传说和古代的彭祖一样活到八百多岁,最后出了函谷关,不知到哪儿去了。他不但是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而且由于他掌管周朝的文书档案和典籍,也非常有学问,收弟子多人,如御风而行的列御寇,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都是他的学生。老子学派的三传四传弟子有彭蒙、田骈、慎到,后来的庄子是老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孔子总觉得自己学问不深,对道没有理解,有一次,就去向老聃请教。恰恰赶上老聃刚刚洗完头发,正在披散头发晾干,木然而立,不像一个活人的样子。孔子先是没敢打扰,在一个隐蔽处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孔子才进入老聃的住所,说:“是我眼睛花呢?还是所看的东西小呢?刚才先生身体兀然立着一动不动,好像一段枯干的木头,又像是遗弃了万物离开众人而孤独一人的样子。”

老聃说:“那是我在神游万物初生的混沌境界里的精神状态。”

孔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聃说:“心困惑于它而茫然不知,口对它开着而不能说话。试一试为你议论一下它的大概吧。地的极致为阴冷之气,天的极致为炎热之气,阴冷的气根于天,炎热的气本于地,两者相互交流融合而生成万物。消亡又生息,满盈又空虚;一暗一明,日日改变,月月转化,虽有所作为而不见功效。生有所萌发之处,死有所归宿之地,始终轮回没有边际,也不知其穷尽。没有它,谁来主宰啊!”

孔子说:“请问神游大道的情形。”

老聃说:“能得神游于此为至美至乐。能得至美而达于至乐,就叫做至人。”

孔子说:“请问达于至美至乐的道理。”

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水草地;水生的虫类,不担忧改换池水。实行小的变化而未失去基本生活条件,喜怒哀乐之情就不会进入心里。至于天下,是万物共同生息之所。得到共同的生息之气而能混同为一,则四肢百节就将成为废物,而死生终始也将如昼夜之更迭,不能混乱,何况得失祸福之所依附啊!遗弃隶属自己的物如同抛弃泥土,这是知晓身子贵于隶属之物。知道自身的贵重又不惜与变化俱往,而且千变万化是未曾有终极的,又何必为此心忧!懂得天道的人是会理解这个道理的。”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与天地匹配,而还借助至道之言以修真养性,古代的君子谁又能有负于修养呢?”

老聃说:“不是这样。水之于澄澈,是无为而治才自然如此的;至人之于德行,不需修养而成,顺从天道,万物不能离开它。就像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亮一样,何用修养啊!”

孔子辞别老子出来,把这些自然至人无己守真的话告诉颜回,说:“我对于道的认识,就如同醋缸中的飞虫般渺小,没有先生揭开我的蒙蔽,我就不知道天地大全之理啊!”

颜回问:“至人,除您说的而外还有什么特征呢?”

孔子说:“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横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想了一会儿又说:“那种至人,因顺自然而求食于大地,因顺自然而同乐于天庭。不因人事利害而相互纠缠、相互怪罪、相互图谋和相互践踏,自由自在而去,无知无虑而来。这就是至人保身全生之术了。”

颜回又进一步问道:“那么这就是达到至道了吗?”

孔子答道:“没有,我曾告诉你说:‘能像婴儿吗?’婴儿的举动不知要干什么,行走不知所去的方向,身体像槁枝而心灵像死灰。这样,祸也不会到,福也不会来。没有祸福,哪里还有人为的灾害呢?”

◎故事感悟

这则故事,讲的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导人们不要过多地贪图人为的欲望而忘记了自然规律的制约。

◎史海撷英

老聃求学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文苑拾萃

读老子

(宋)陆游

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

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

正尔分章句,谁欤达本源?

蜀庄犹不死,过我得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