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21

第21章 达观生死留芳名(4)

《凤台凭吊》

苟守义

凤凰台上凤凰飞,李耳升天不复归。

辩证法则留后世,德行大道古今槐。

生死当顺自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在一起谈论说:“谁能够做到相交而不是有意相交,相助而不是有意相助呢?谁能够登上天空,遨游在云雾里,升腾于无极中,置生死于度外,而没有穷尽呢?”三个人相视而笑,心心相通,于是相互成了朋友。

过了不久,子桑户就死了,但还没有下葬。孔子听说了,就让弟子子贡前往帮助办理丧事。子贡来到子桑户家,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个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还应和着唱道:“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已经回归自然了,而我们还是活着的人啊!”子贡感到惊奇,就走上前问:“请问,你们面对着尸体,却唱起歌来,这合乎礼仪吗?”两个人相视而笑,说:“这种人哪里知道什么是礼仪呢?”

子贡回去后,把这事告诉了孔子,说:“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啊?不讲求道德的修养,也不珍惜自身的存在,面临朋友的尸体唱起歌来,脸色不变,不知如何形容他们才恰当。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孔子说:“他们是超脱世俗的人,而我们是世俗之内的人。世俗之外和世俗之内是不相干的,而我却让你去前往吊唁,这是我浅陋无知呀!他们正和造物者为伴,遨游在天地间的元气之中。他们把生看做是附在身上的赘瘤,把死看做是脓疮溃破,像这样的认识,又哪里知道生死有先后优劣的差别呢?凭借着外界的物质,聚合成为一个形体;遗忘了体内的肝胆,遗忘了体表的耳目;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不探求它们的原委;茫然无知地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于自然的境界中。这样,他们怎能不情愿地仿效世俗的礼仪,做给一般人看呢?”

子贡听孔子这么说,就问:“那么,先生倾向于哪一方面呢?”

孔子说:“我应当是受自然之道惩罚的人。尽管如此,我和你仍然要共同追求那自然之道。”

子贡又问:“请问自然之道的方法。”

孔子说:“鱼向往水,人向往道。向往水的,有了池塘,给养就充足了;向往道的,无所追求,心性就趋于自然了。”

子贡继续问:“请问不合于俗的异人是什么人?”

孔子说:“异人是不同于世俗而合于自然的人。所以说,对于自然来说是小人的,却是世俗间的君子;对于世俗间来说是君子的,却是自然的小人。”

“死和生都不是人为力量所能左右的,如同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不断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是人们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结果。人们总是把天看做生命之父,而且终生爱戴它,更何况是主宰变化的大道呢?”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吸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与其如此,不如将过去江湖中的生活忘掉。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闲适,用死亡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存在看做是好事,也就因此应该把我的死亡也看做好事。”

◎故事感悟

故事中讨论人的死和生,认为死和生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只有看破死和生,超脱世俗之见,才能使思想得到真正解放。这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我们可以适当借鉴。

◎史海撷英

子贡问孔子

子贡向孔子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定相反,小人的憎恶君子也就像君子的憎恶小人一样。要想究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文苑拾萃

论语·子贡问君子章

(宋)陈普

出话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足信于人。

欲求内外皆无间,兑口终须后艮身。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赵朴初

赵朴初(1907—2000),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佛学家、书法家、诗人、作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作为一名佛学造诣极深的学者,赵朴初先生很早就看透了生死。有一年,他随团出访,飞机航行途中,飞行员宣布飞机出了故障,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当时,虽然机上各位都还镇定,但终究不免有些紧张。只有赵朴初先生手拿一把扇子,若无其事地坐着。这次故障有惊无险,事后同机的一个人说:“从当时他的安详自若,我感到学佛确实是有道理的。”有人问赵朴初先生当时的想法,赵朴初先生说:“什么也没想,该来的总要来的。”

1996年元旦,赵朴初先生生了一次病,也曾走到死亡的边缘。当他刚刚恢复知觉,便口占一诗,诗云:

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

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

赵朴初先生在北京医院认真写下遗嘱,全文为:“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年前写过遗嘱,置书橱屉内,不知缘何失去,今尚记忆原文大概,再书之。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医师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

2000年5月21日,中日书法展览在西安开幕,大厅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的“慈忍”二个大字,两国书界的同仁和观众纷纷在这幅墨迹前合影留念。当晚,噩耗传来,赵朴初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到来,但人们还是感到突然、悲叹。在中国佛协所在地的广济寺和赵朴初先生的家中,都布置了灵堂,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唁电如雪花一样从海内外飞向北京。

关于赵朴初先生的后事,按照赵朴初先生的心愿,同时应家乡人民的强烈要求,并经中央批准,赵朴初先生夫人陈邦织做出决定,将赵朴初先生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上海黄浦江的入海口,一部分块状的灵骨送回家乡举行树葬。

2001年6月2日上午10时,载着赵朴初先生骨灰的军舰在导航舰与护卫舰的簇拥下,驶出上海吴淞口外。当舰队到达指定地点,顿时响起低回的哀乐,陈邦织和大家一起,含泪将赵朴初先生骨灰,连同瓣瓣鲜花,撒入长江入海口的滚滚波涛中。

2004年10月4日,陈邦织率众亲属,在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高僧大德的陪同下,把赵朴初先生灵骨送回家乡树葬。近十万太湖乡亲站满八里长街,恭迎赵朴初先生的归来。10月5日上午,赵朴初先生灵骨归葬其故里太湖县寺前镇万年冲的一棵银杏树下。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专程从南京赶来,参加了树葬仪式。

葬赵朴初先生于大海,只有深邃的大海,才能领悟赵朴初先生那无碍的睿智;葬赵朴初先生于家乡,只有至爱的家乡,才能懂得赵朴初先生那赤子的情怀。

◎故事感悟

赵朴初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以极其自然的心态对待死亡,愿将自己的一切献与他人,毫无所求。他的淳朴情怀令人感动。

◎史海撷英

中国民主促进会

简称民进。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政党。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大多是上海文化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民进成立时的宗旨是: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民进成立后,提出立即结束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停止内战,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等政治主张。1949年9月,民进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进中央历届主要领导人有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冰心、赵朴初、雷洁琼。现任主席是严隽琪。民进中央主办的刊物是《民主》。

◎文苑拾萃

遗 偈

赵朴初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花开,水流不断。

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