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健:康体健身
20081700000005

第5章 健身教化 千古流传(3)

蔡元培去新加坡时,在南洋华侨中学全面阐述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全面教育思想,特别强调了体育的重要作用。他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先讲体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不过,体育要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并不是只在赌赛跑跳,或开运动会博得名誉体面上头,之所以要比赛或开运动会,只是引起研究体育的兴味;因恐平时提不起锻炼身体的精神,故不妨常和人家较量较量。我们比不过人家时,便要在平常用功了。其实体育最要紧的,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利,或一校的名誉,不管生理上有无危险,这不要说于身体上有妨害,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便失去体育的价值了。只要在心理上使学生彻底明白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不是在比赛争胜上,要使他们望正道做去。”

蔡元培考察回国后,更积极提倡体育。1922年4月,他为北京大学举办秋季运动会写了《运动会的需要》一文,进一步提出开好体育运动会可以“鼓励运动的兴会”、“增加校外同志的社交”、“养成公德”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的那几年,凡是对身体有益的他就提倡。他创立了体育会,添置了各种运动器材,还亲自写信给当时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请他来校勘察设计开辟游泳场所;他还派人去上海青年会体育专修班进修学习;他请了有名的武术家来校任教,也请人来开展西洋拳击运动。有一段时间,北京大学还专门养了几匹马,但不是供拉车运物的,而是为了学生骑马训练用的。在体育方面,蔡元培也是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蒋维乔讲授“静坐法”就是明显一例。为了便于开展体育活动,蔡元培还制定了校服,规定上体育课必须穿校服。

蔡元培的体育实践和体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如何处理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的见解,至今仍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故事感悟

蔡元培对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提倡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他提出的体育实践和体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史海撷英

五育并举思想的由来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五育并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文苑拾萃

蔡元培纪念馆

蔡元培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纪念馆。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清道光间,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座楼东次间为其书房兼卧室,在他28岁前及在绍兴中西学堂(现绍一中)任职时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该故居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门厅三间,坐西朝东,门楣匾额“蔡元培故居”系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和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副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

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蔡元培先生一生业绩。

朱德重视体育的故事

◎能克己,乃能成己。——《关尹子·九药》

朱德,出生于1886年12月1日,字玉阶。四川仪陇人。曾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朱德委员长为革命重视体育的故事,是中外闻名的。他身体健壮,打了三四十年的仗,没掉过一次队,没坐过一次担架,没生过一次病。

他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好呢?这要从头说起。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寨一个佃农家庭里。小时候,天气稍一暖和,他便光着脚丫四处跑,春秋放风筝,冬天就爬他家西边的“卧狗山”。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村子附近的树下打秋千、玩翘翘板,到河旁拣鹅卵石、划小船、冲竹筏、钓鱼等。稍大点后,就下地干活。后来,他过继给伯父,开始上学。读书读累了,就到附近散步或到菜园子里帮人家干活。他总是闲不住,一有时间就做各种体育活动,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和爱好体育活动的好习惯。就这样,朱德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好体格。但他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还是受了下面两件事的影响。

第一件事:有一次,朱德到仪陇县城南盐井去参观,那里的几千名盐工全都贫病交加。在贫困中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了,许多人又患上了疟疾、黄疸病、肺病,全身泛黄,体质虚弱,骨瘦如柴。特别令朱德感到难受的,是他看到了一个幼年曾和他一起玩耍的伙伴儿,如今在那里已被肺病折磨得不成样子。

第二件事:朱德早期的老师、革命领导人和朋友蔡锷,由于身患重病,年仅34岁便离开了人世。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个革命领导人黄兴,也因病英年早逝。接着,是他少年时代的学友吴绍伯、年轻的妻子和战友先后病故……这些人,个个年轻有为,正当人生的黄金年龄,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每当朱德看到和想到这些,在悲痛之中不得不考虑一个严肃的问题:帝国主义为什么老是欺侮我们?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体质不行。他想,要想革命,要想救国,光有决心还不行,还必须有一个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后来,朱德考取了高等师范学校。学校设有多种专业,允许学生自己选学。朱德一不选工,二不选文,偏偏选学了体育专修科。他认为,体育可以增进人的体质,可以使民族强盛,以增强抵御外寇侵略的能力。

1907年,朱德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毕业后回到家乡,和同学秦昆等人创办了新式学校,朱德亲自担任体育课教学。但当时的封建教育根本不提倡开展体育教学,许多人认为开展体育活动是件不体面的事情,一些保守派攻击朱德上体育课是一门“猥亵”的课程,骂他们是“假洋鬼子”,说“体育课是叫孩子们脱光衣服,让他们出丑”。朱德认为,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强健的体魄,讲习体育是个新事物,应该用事实回击保守派的攻击。于是他邀请学生家长观看体育课,向他们讲述上体育课的好处,让家长们了解上体育课的意义,逐渐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赞许。从此,朱德讲授体育的劲头就更足了,学生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70多人。

朱德不但认真教体育课,还教学生们学武术、拳、棒等。学生们上了体育课以后,身体强壮了,学到了简单对打的本领,尝到了甜头,上体育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朱德不仅重视体育教学,广泛向人们宣传开展体育运动的好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他从体育可以强健体魄、免遭国破家亡和振兴国威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此后,朱德到了云南讲武堂,每天至少进行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即在长征途中,他也不忘锻炼身体。在他的带动下,红军在甘孜炉霍休整时,还修建了简易运动场,举行运动会。在延安时,朱德还担任了延安新体育学会的名誉会长,经常和延安军民、“抗大”师生们一起打球、爬山。

红军时期的一天,朱老总来到球场和大家一起打篮球,他发现球场上有的队员十分拘束,便慈祥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都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球队争相抢球呢?这好比我们演习一样,假设一边是红军,一边是白军,不争抢就赢不了。你们让我一个一个地把球投进去,那你们太吃亏了。打仗、工作我是司令;打球时,裁判才是球场司令,我只是一个球员。我得球后,你们不争抢,也显不出我的本领,提高不了技术。你们说是不是呀?”大家回答:“是!”于是,朱老总和大家满场跑开了。比赛结束后,朱老总还和大家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1942年9月1日,他还倡导和发起了在延安举行的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并担任会长,亲自致开幕词,亲自发奖,亲自写社论。

朱德重视体育,坚持体育锻炼,直到80多岁仍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地为人民工作。

◎故事感悟

朱德是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他在年青时就注重体育锻炼,不但自己体魄强健,而且教育别人锻炼身体。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不忘锻炼。

朱德一生对于体育运动非常热爱,每天坚持体育锻炼,80多岁时身体还是依然很强壮。朱德元帅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史海撷英

朱德的业余爱好——兰花

朱德十分喜欢兰花,为此也结交了不少“兰友”。他们中间有植物专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和尚等。

在北京时,朱德常到中山公园的兰圃赏花,并和那里的园丁虞佩珍成了忘年交。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山公园初建兰花室时,虞佩珍等人想请朱德题字,但考虑到他国务繁忙且年事已高,不忍心去打扰他。朱德从卫士长那里听到大家的愿望后,欣然执笔写下了“兰室”字幅多件,以供中山公园从中选用。他鼓励中山公园要常举办花展,让群众前来观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还建议将兰花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

◎文苑拾萃

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位于中国四川省仪陇县城东的马鞍场郊。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马鞍场琳琅山下李家湾租佃于地主的仓房中,现在仓房尚存。朱德9岁时,因地主夺佃,一家被迫迁到琳琅山下的大湾居住。在他家屋后有两棵柏树,少年时,朱德曾在这两棵树之间捆上木棒练习杠架。在院内还有朱德挖的水井一口,现在此井仍在使用。位于琳琅山脚的药铺垭私塾以及马鞍场口的席家是朱德读书的私塾所在,现存有私塾墙壁和朱德为老师挖掘的一口水井。1980年,为了纪念朱德,建立了朱德旧居马鞍陈列馆。1982年,朱德旧居——李家湾仓、大湾旧居、药铺垭私塾、席家私塾和仪陇县高等小学以及新建的朱德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邓小平题写了馆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