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创编“五禽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华佗(145—208年)东汉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华佗年轻时,曾经到外地游学,钻研医术。有些名人荐举他做官,他拒绝了。他立志当个医生,为人民解除病痛。他一生行医的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深受群众的敬爱,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为擅长外科手术。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一种麻醉剂),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也反映了中国医学在2世纪时,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华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应用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首创者。
华佗不仅精通麻醉术和各种医术,还懂得锻炼身体是积极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有一次,他在书房里读书,看见有个孩子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他由此联想起古书上说过“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他想,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气血不流通而发生的,如果人体也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不就能保持身体健康,不容易得病吗?从此以后,华佗每天早早起床,在庭院里做些活动,伸伸胳膊,抬抬腿,弯弯腰,扭扭脖子;看书诊病坐得久了,也站起来活动活动。华佗觉得活动以后,身体很舒服,感到神清气爽。
有一天,华佗感到有些不大舒服。他活动了一会儿,身上微微出了些汗,过了几个时辰,头也不痛了,身体感到很轻松。
于是,华佗一有空就研究活动身体的方法。他参考以前的“导引术”(中国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独创了一套养生健身的拳法。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引导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在肯定导引养生理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创编了一套“五禽戏”。
“五禽戏”,又名“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汉戏”。华佗的五禽戏,属保健体操。华佗说,他的“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因以著粉,体轻便而欲食”。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时,多是俯伏在地上进行,活动量大。练虎戏,学虎之刚健、勇猛。常练可以长气力,粗四肢,使肌腱、骨骼、腰髋关节功能加强;练鹿戏,动作舒展,引伸筋脉,可固肾腰;练熊戏,步履沉稳,血脉流通,可开阔心胸,增强记忆力;练猿戏,纵跳自如,手脚轻便,健脾胃;练鸟戏,仿鸟之轻起轻落,可提高平衡机能,增加肺活量。
华佗编成“五禽戏”之后,每天坚持操练,使自己精力充沛。华佗晚年在许都做侍医时,他的徒弟吴普从远道赶来探望他。吴普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耳聪目明,百疾不生,童颜鹤发。于是,吴普便向华佗求教健身之道。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经常运动,这样,胃肠产生的养分才能被身体各部分充分吸收,血脉才能畅通无阻,同时又能预防疾病。你知道‘户枢不蠹’的道理吗?人的身体也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永葆健康,我们当医生的,不但要给人们治病,还要经常向人们介绍锻炼身体、防病健身的方法和道理。所以我编‘五禽戏’,几十年坚持操练,收益很大。这就是我老而不衰的原因。”
吴普恳求老师将“五禽戏”传授给他。华佗讲了虎跃、鹿驰、熊奔、猿攀、鸟翔的基本动作要领,将这套“五禽戏”详细地传授给吴普。从此吴普牢记华佗的教诲,坚持长年练习,从不间断,他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后来,他与同龄的老人相比,耳聪目明,牙齿坚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近八旬还能云游民间,为民治病。吴普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是位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后汉书》说,华佗因之“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的弟子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由此可见“五禽戏”的健身功效之大。
需要说明的是,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套路早已失传。后世流传的“五禽戏”是后人所编,套路不一,动作各异,流派多样。跟华佗时代较近的六朝时梁代名医陶弘景的《养生延年录》,其中辑录了《五禽戏诀》,具体介绍了“五禽戏”功法,或许与华佗所创的“五禽戏”最为接近。
或许正是因为华佗“五禽戏”失传的缘故,后世有几十种、成百种五禽戏繁衍,形成一支享有盛誉的“导引”学派。后世为了不忘其祖,常常在各种“五禽戏”前冠以“华佗”二字,一示正宗,二为纪念对祖国医学、保健等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佗。
◎故事感悟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人们称他为“神医”。华佗不仅在医学上有很大成就,在体育健身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五禽戏”法尤负盛名。
◎史海撷英
三国时期的军事制度
三国时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东汉末年,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要同时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文苑拾萃
华佗纪念馆
华佗纪念馆又名华祖庵、华佗庙,位于安徽亳州市永安街中段路北,东邻三神庙和神农衣冠冢,南邻曹操的斗武营,是祭祀神医华佗的庙堂。因历代主持皆为女僧,因此叫华佗庵。1961年,郭沫若先生到亳州,亲题“华佗纪念馆”馆名。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佗辞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大水冲毁。唐初尚文,谯人便在他的故居前修建了华佗庙,而后又多次修建。现存华佗纪念馆与华佗故居连为一体,占地1。3万平方米,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大殿上方悬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安徽巡抚朱圭题写的“燮理通微”匾额。殿内金柱上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店内供奉着雕塑大师钱绍武为华佗雕塑的铜像。碑廊上镶着古今名人为华佗题写的诗文。整个纪念馆古朴典雅,环境优美,凝聚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王羲之练“鹅掌戏”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注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他写的字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气势飞动。他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推崇,他本人也被尊为“书圣”,影响极大。
王羲之书法高妙,除了超乎常人的勤学苦练书法基本功外,他还注意锻炼身体。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王羲之为了写好字,特别注意臂力、腕力、指力的锻炼,他经常练刀、练剑;经常到江边捡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卵石,时而握入掌中,振臂抛出;时而将大如盆盂的卵石托在掌中,上下翻动,再投入河中;时而又把小如弹丸的卵石夹在指间,向远处弹去。为了更有效地锻炼身体,他还自编了一套健身体操——“鹅掌戏”,这不但锻炼了他的身体,也启发了他的书法技艺。
说起鹅,王羲之不论写字还是健身,都与鹅有关。在这方面,他有许多佳话被后人传颂至今。
王羲之大概是先天不足,幼时迟钝笨拙。他吐字不清,常把“我”字说成“鹅”。再加上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就像一只笨鹅,于是“笨鹅”便成了他的浑名。起初,谁一说出“鹅”字,他就恼怒。后来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
王羲之小时候常常站在池旁河畔凝神注目地观察鹅的一举一动,他用于健身的“鹅掌戏”就是根据鹅掌划水的动作创编出来的。王羲之看到一群群雪白的鹅挺着胸,伸长脖子,藐视粪土中的鸡群、污水中的鸭子,宛如一个昂首天外的才子或凯旋归来的将军。鹅爱干净,白毛红足鹤顶红,非清澈的碧波不游,志趣何等高洁!由此,他又想到了天鹅,飘逸洒脱,大有君子风度,实在惹人喜爱。就这样,王羲之渐渐地爱上了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爱愈深。
王羲之爱鹅成癖。晚年弃官回家,迁居山阴(旧县名,今绍兴)。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苦于无法相求。他听说王羲之有爱鹅之癖,立志养鹅驯鹅。他养的一群鹅,能按他的号令列队起舞,齐声鸣叫;喂食的时候,能一齐进食,不争先后。王羲之路过此地,特地登门拜访,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当王羲之离开他家时,群鹅列队欢送,大有依依不舍之情。王羲之见此情景非常感动。于是,王羲之与这个道士商量要买下这群鹅。道士说:“贱贵不卖,除非您给我抄一本《道德经》,便可相赠。”王羲之喜出望外,当即返回,伏案疾书。当时天气炎热,挥汗如雨,他也顾不得擦。一直抄了七天七夜,才换来这群“义士鹅”。这段“白鹅换书法”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终生刻苦练习的结果。要终生不间断练习,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王羲之长期操练“鹅掌戏”,使他身体强健,这为他终生苦练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与他长期操练“鹅掌戏”是分不开的。
◎故事感悟
王羲之的书法可谓文化瑰宝,而这竟也与锻炼身体密不可分。可以说,王羲之能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是与他爱好体育运动分不开的。他用事实证明,康健的体魄是成就伟业的前提。王羲之的事例不仅给予了后人宝贵的成功经验,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史海撷英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是前中国晋代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染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迹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陆游健身八法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格言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
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歌主要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媚外求和,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但有些诗词也流露出儿女情长。他初娶唐氏,却在母亲强迫下离异。陆游将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感人。
陆游一生精力充沛、体力很强,且寿命很长。究其原因,他有七条健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