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12

第12章 外交沟通了世界(5)

1896年8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回遵义,1897年初逝世。这位著名的外交家,由此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史海撷英

黎庶昌出使前的社会背景

1861年,24岁的黎庶昌离开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由于久居小小的沙滩村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世易时移毫无知悉,心中的梦想就是中秀才、成举人、中进士、点翰林,在科举道路上不断拼搏。但此次乡试,居然两试不中,不免有些泄气。

刚刚过去的1860年,显然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出皇宫,奔往热河,奕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深重的国家灾难、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使黎庶昌忧心如焚。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生长在歌舞升平的盛世,而是遇上了天崩地坼的乱世,埋头八股的黎庶昌开始反思消弥内忧外患的治国之策。也就是在这时,他开始通过各种机会了解民间疾苦,考察社会积弊,把精力放在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上来。

◎文苑拾萃

黎庶昌与茅台

黎庶昌对茅台的倾慕,当追溯到他的启蒙老师郑珍对他的影响。幼小时的黎庶昌既对老师的为人、治学、喜好了解深厚,更对老师的茅台酒爱好铭记于心。东渡日本,回家探亲,他常常翻阅老师的作品。郑珍与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中提到的茅台镇和茅台美酒,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光绪十三年(1887),因母亲病逝卸职返国守灵的黎庶昌回到故乡。丧期届满,清政府命他再度出使日本。在重返东京前,他派专人到茅台镇,要购买一批茅台回沙老窖,打算将这批酒带到日本。

这消息在小镇一传开,顿时使全镇沸腾起来。几家烧房的老板,尤其是素与沙滩文化名流郑、莫、黎三家往来密切的成义烧房老板更为高兴。茅台酒素有“酒冠黔人国”的美誉,但作为运往远隔重洋的日本国的飨客饮品,意义自然非同一般。据说,这次黎庶昌带回沙茅台到东京后,便在芝山红叶饭馆用此酒设宴招待日本人。茅台酒蕴涵的特殊香味,浓郁而不干焦,飘香历久不散,饮后空杯留香不绝,使得日本人大开眼界,都情不自禁地赞扬。茅台酒在日本从此声誉日隆,成为茅台酒走向世界的一个前奏。

首任驻联合国代表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郭泰祺(1888—1952),字保元,号复初,生于今湖北省广济县郭家冲垸。其父郭锡谷系清同治末年秀才,在本乡设馆教塾,家道寒微。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的喜悦中。对于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幻想着在会上一举废除不平等条约,解决山东问题等悬案,并组成了北洋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联合外交代表团。郭泰祺与王正廷、伍朝枢、曹霖生等人被委派为护法军政府代表,与北京政府委派的陆徵祥、顾维钧、魏宸组等先后抵达巴黎。由于郭泰祺途经美国在华盛顿滞留多日,进行反对北洋政府的活动,故晚于王正廷抵达巴黎,王被列为出席和会正式代表,伍、曹、郭等则对中国代表团予以监督。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和会在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下,竟漠视中国主权,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特权全部转由日本继承。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极力抗辩,但收效甚微。孙中山明确指示,中国无法接受,应强烈抗议。北京政府却密电代表们签约,引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学生请愿,商人罢市,留学生示威,极力支援外交代表拒签屈辱的巴黎和约。

郭泰祺等广州国民政府代表坚决反对签约,几经协商,终于与顾维钧、施肇基等代表达成一致,拒签和约以示强烈抗议。

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日子,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签和约震惊了世界!

广州国民政府外交代表团的正义行动受到国人的热烈赞扬,回国之日,群众自发组织了对不签约代表的欢迎会。郭泰祺由此在外交界崭露头角。

1932年5月,郭泰祺秉承蒋介石意志,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受到蒋介石信任。自1932年至1941年,郭泰祺被委任为驻英公使。1935年5月,中英使节升格,郭泰祺成为中华民国首任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在长达九年的驻英生活中,郭泰祺曾三次代表中国出席国联会议,多次与英国当局进行交涉谈判,呼吁英国支援中国抗日,由于表现优异而蜚声国际外交界。

初到英国,郭泰祺立即展开外交行动,出席国联会议,屡次向大会提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坚决反对承认伪满国,要求国际社会根据国联宪章共同制裁侵略者。

1933年5月,郭泰祺参加了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货币会议,重申对日本的控告,呼吁英美联合行动支援中国。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郭泰祺意识到中苏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而具有结盟的可能。因此改变了反苏态度,积极支持苏联加入国联,并认为中国是“亚洲基石”,而苏联则是“欧亚之间的桥梁”,呼吁中苏应友好相处、加强合作,共同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期间郭泰祺作为国联理事会中国首席代表多次出席会议,并在国联特会上发表演说来抗议国联不顾多数国家的反对且对中国问题仅秉英、法两国之意旨草拟偏袒日本的报告书。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历程。在此期间,郭泰祺多次照会国联,要求国际社会出面干涉,制止日本侵略,并表明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同年华盛顿条约国的布鲁塞尔会议上,他要求对日本经济制裁,但这些交涉收效不大。1938年5月,英日双方签订有关日本占领区口岸海关税款交付的协定,郭泰祺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39年8月,郭泰祺对英国当局将涉嫌天津程锡庚被刺案的四名华人引渡日本提出抗议。1940年,英国关闭滇缅公路,郭泰祺为此四处奔走但终于未能阻止,备感遗憾。此外,郭泰祺还积极斡旋英国支持中国参战,从英国取得了几项贷款和军火接济。

对于自己在英国的外交活动,郭泰祺曾总结说:“中国一直寻求支持并希望西方合作,然而遗憾的是,西方实际上对中国毫无作为。”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腐败无能,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迁都重庆。郭泰祺被蒋介石召回,委任外交部长之职。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历届政府曾和西方列强进行了多次交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但均未成功。1940—1941年之交,中国政府打算利用美国援华抗日之际,再次提出这一要求。1941年春,中国得到美国1亿美元贷款,认为向美国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时机已到,遂指示新任外长郭泰祺与美国方面进行交涉。

1941年4月底,郭泰祺卸去驻英大使一职回国时,专程取道华盛顿返华,遵照中国政府指示,提请美国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郭泰祺在华盛顿受到罗斯福接见,并同国务卿赫尔、国务院政治顾问亨培克商谈了废约事宜。亨培克提出,中美两国政府可进行换文,中方表示赞成美国关于国际贸易平等待遇之主张,美方声明于远东战争结束后放弃在华特殊权利。5月31日。赫尔致电郭泰祺说:“美国政府……希望一俟和平恢复,即放弃我国与其他国家根据有关治外法权的条约及实施措施的规定,在华长期享有的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最后权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迅速进行正常磋商,达成协议。”

虽然这次换约,美国方面只是作出了一些空头承诺,但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美、英等国正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美、英等国也加快了这些承诺的兑现并主动与中国谈判废约问题。

此外,郭泰祺在任外交部长期间,曾竭力阻止外国在外交上对汪伪政权的承认,并断然与已承认汪伪政权的国家断交;他还发表了《加强国际反侵略战线》的讲话,就中美战后措施同美国国务卿换文,并支持《大西洋公约》,与捷克流亡政府建交;等等。

此后不久,郭泰祺调任国防最高会议外交委员会主席。调职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在对美交涉中没有顺应蒋介石的意图”;也有人说,郭泰祺在国难当头时大修部长官邸,受到舆论界指责。

抗战胜利后,郭泰祺被派出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此后,郭泰祺曾出使巴西,晚年旅居美国加州。

1952年2月29日,郭泰祺病逝于美国加州医院,终年64岁。

◎故事感悟

为了报效祖国,郭泰祺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并跻身政界,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也正因为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使他一步步成为近代史叱咤外交界的风云人物。

◎史海撷英

淞沪抗战

1932年,蒋汪再次合流,汪精卫任行政院长,罗文干任外交部长,郭泰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兼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这年,日军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与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十九路军在上海展开了激战。

国际社会对日军侵略中国的纵容和绥靖政策,使日军大举蚕食中国领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国联外交的屡次受挫,并没有使蒋介石吸取教训,仍旧把解决日本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干预上。为此,他试图以上海为战争舞台,获取国际社会同情,并曾坦言“上海这一仗,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

外交部完全支持蒋介石的论调,希望在上海打一仗,危及帝国主义切身利益而使其出面干涉。郭泰祺曾警告英国外相艾登,“上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中心,如果中国在这里战败,日本将控制整个中国市场,因此中国作战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英国”。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官的顾维钧也主张以上海之战正世界之视听:“毫无疑问,在上海前线许多精锐军队是要丧失的。问题在于,是运用这些军队坚守上海,从而在国外产生心理上的效果呢?还是后撤到一个偏僻角落进行战斗?那个地方不为任何人所知,也就不会有任何人表示关心,但是损失是相同的……”

为了引起列强的关注,蒋介石准备牺牲上海,置孤军奋战的十九路军和奋起抗战的上海人民于不顾,拥兵200万而坐视上海失守。上海《时事新报》曾这样评论:“……国民主战而政府不战,国民激昂而政府卑怯,国民力援十九路军,而政府坐误戎机,国民纷纷组织义勇军,置身火线,而政府拥兵200万,参战者不过四十分之一……”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民反对议和而政府毅然签字,则一切责任,显然独在当局。”

3月,蒋介石命令中国守军撤出上海。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的代价终于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国际联盟开始在中、日之间斡旋,并终于在3月3日停战。

◎文苑拾萃

郭泰祺跻身政界

1912年3月,郭泰祺几经辗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经时任湖北军政府秘书长饶汉祥的介绍,出任湖北军政府的外交股长,开始步入外交界。由于政局动荡,郭泰祺最初的政治生涯也随之起伏跌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他加入该党活动。1913年12月,黎元洪入京就任副总统,郭泰祺随同前往,并任英文秘书。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欲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郭泰祺晓之以理,极力劝阻。果然,袁世凯不久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暴死,黎元洪继任总统,郭泰祺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兼外交部参事。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被逐,郭泰祺返回湖北,在武昌创办湖北方言学校(外语学校),出任校长。

1918年初,郭泰祺南下广州,几经周折,谒见孙中山,加入国民党,被委任为护法军政府参事及外交次长。这年夏天,郭泰祺与孙中山的另几位外交智囊、同为近代著名外交家的陈友仁、王正廷奔赴美国,游说并争取美国政府对广州护法军政府的承认和支持,但未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