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15

第15章 互通互利的经济与文化(3)

18世纪,俄国学者帕尔申曾旅行到此,在俄国海关税务总监的府邸里亲身体验了“中俄友谊”,并记到了他的《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这是一次俄式节日里双方政商人物的聚会:“中国人衣着非常讲究,……当(俄国官员)提议举杯敬祝皇帝(沙皇)陛下健康时,全体中国人都肃然起立,与我们一起欢呼‘乌拉’,并且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这个场面我觉得非常美好。”当年的恰克图繁华盛况可见一斑。相伴而生的文化上的交融、人民之间友谊的加深应该是影响久远的物价效应,几乎无处不在地述说一个道理:“互通”是纽带、桥梁、措施,“互利”是利益、是根本。

史称,恰克图和茶叶之路对俄罗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原有的封闭与落后被滚滚的贸易洪流彻底冲破了,就像帕尔申评论所言:“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它通过自己的贸易活动将人民的财富变成宝贵和富有生机的液汁,输送到西伯利亚。”茶叶之路延伸之处,一个又一个新兴城市应运而生。茶叶之路也带动了中国北部边贸的发展,归化、库伦、多伦、张家口、包头、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海拉尔、齐齐哈尔、集宁等一大批地处边塞的中小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归化和包头在其繁华之盛时,并不弱于江南。

茶叶贸易同时带动了内地的种植业、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马克思的《俄国人与中国人》一段叙述:这种贸易,采取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十二家商馆进行经营,其中六家是俄国人的,另六家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进行会商,决定双方商品的交换比例——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则是棉毛织品。由此可见当年恰克图贸易的繁盛和广泛的影响。

◎故事感悟

在历史上,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它带动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中国北部地区边贸的发展。可以说,恰克图贸易确实起到了中俄双方互通互利的作用。

◎史海撷英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

1687年,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开端的平等的中俄政治关系为两国文化领域的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中俄关系的正常化使两国官方及民间都有可能在友好的气氛中了解和认识对方。从《尼布楚条约》到《恰克图条约》,短短的二三十年中,两国在语言文字、宗教、医学、手工工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交流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沙俄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当俄国的势力接近清代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1652年(顺治九年),俄国人进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宁安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又相继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

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在边疆人民奋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复过雅克萨,并曾多次敦促沙俄进行谈判,可是俄方却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等人于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分水陆两路围攻雅克萨。5月25日,在凌厉的攻势面前,侵略军被迫投降,答应撤退。但当清军一离开,侵略军又偷偷开进雅克萨城重建据点。第二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侵略军头子托尓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并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十一月,清政府为表示谈判诚意,宣布无条件停火,停止攻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中方作出了很大让步)签订的一个条约。

◎文苑拾萃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还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茶马古道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它处于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与西藏高原之间,中途横越4条河流,分别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地区各民族间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却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故事感悟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属康藏高寒地区的商贸交通要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这条古道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但至今不衰,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伟大。

◎史海撷英

古代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利溪廊桥

利溪廊桥位于四川省利溪镇老场附近的小溪上,是连接利溪老场和综合街的通道。虽然现在其地理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古代却是集交通、市场于一体的交通要道。廊桥在当地称为米桥,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的米市场。据当地老人讲,利溪镇在解放前是阴历三六九逢场。由于当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运便成为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而利溪场镇地处嘉陵江边,自然而然成为了河舒、罗家、兴旺等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因此生意兴隆。但小溪的阻隔无疑给客商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夏季嘉陵江涨水,客商可以两岸对话,但不能进行物资交流,只好望水兴叹。清朝乾隆五十年(1786),当地的几个大姓人家(伍家、林家、蔡家、姜家)便组织村民投资投劳,聘请能工巧匠修建了米桥(廊桥)连通利溪场镇及对岸。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分别在另外两条小溪上修建了粮食桥和萝卜桥。三座桥修好后,便成为粮食、大米、蔬菜交易场所,其中粮食桥主要用于玉米、麦子、豌豆等杂粮交易,米桥(廊桥)主要进行大米交易,萝卜桥进行蔬菜买卖。这种以桥代市的贸易习惯一直沿袭到解放后,即使今天,也有不少当地居民习惯在桥上交易。

◎文苑拾萃

古代著名的盐官古镇

盐官古镇处于钱塘江入海口的咽喉,在钱塘江大桥通车前,这里一直是两浙的交通孔道,是重要物资集散地,城市经济自古繁荣。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盐官人才辈出,仅清朝陈家就出现了“一门三人四阁老,六部五人七尚书”的奇迹。此外,明代的戏曲家陈与郊、享誉海外的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文学家陈学昭等都是盐官人,城内众多的名人故居更为其增添了风采。

穿越秦岭的三条谷道

◎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五代·钱镠

在中、晚唐时,从汉水之滨的梁州和洋州,向北穿越秦岭至关中京畿地区的陆上通道,主要有三条,即褒斜谷道、傥骆谷道和子午谷道。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褒斜谷道。简称褒斜道。该谷道是由秦岭南坡的褒谷和秦岭北坡的斜谷,经过人力改造而形成的通道,是历史上穿越秦岭的南北交通要道之一,最早开通于战国的秦国。

汉武帝时,曾努力将流经褒谷的褒水和流经斜谷的斜水进行疏凿,并在上游绝水地带开辟连接两水的陆道,试图组成一条水陆联运的漕运路线。结果因褒、斜两水的流量有限和斜水河道中巨石过多而宣告失败。但是循着褒、斜两谷而开辟的陆道却获得成功,这使秦岭南北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褒斜谷道起自褒中县(今陕西褒城县东)以北六里的褒谷口,循褒水河谷北上,经石门、三交城而至衙岭,接着越过衙岭进入秦岭地区,循斜水河谷东侧而下,经斜峪关、五丈原出斜谷口,到达郿县(今陕西眉县)。褒斜谷道沿途两侧,山势陡峭,河谷深切,谷道很长。褒斜谷道就是大致沿着河谷走向,依山傍水,凿石架木而开通的一条蜿蜒、崎岖、险峻的山谷栈道,全程长470余里,通称5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