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16

第16章 互通互利的经济与文化(4)

二、傥骆谷道。简称傥骆道,通常称为骆谷道。骆谷道位于褒斜道和文川道以东,因其南口在洋州兴道县境内的傥谷口,北口在盩厔县境内的骆谷口,故名。

骆谷道的特点是,位于秦岭北坡的骆谷本身很短,位于秦岭南坡的傥谷本身也不长,而在南、北两谷之间的山地路程则很长,并且骆谷内有黑河的多条支流横截其间,行走于该谷道,其间需多次跨越河流和山梁,连续地上、下坡。

加上该道多毒蛇,常隐伏在“竹、木之上,能十数步外窜出噬人,人中此蛇者,即须断肥去毒,不然立死”。因此,通行该道“艰难险阻,人尝病之”。但骆谷道的地理位置离长安较近,从长安穿越秦岭至汉中或巴蜀地区,走此道较为近便,因此在唐朝时也成为重要的南北通道。

三、子午谷道。简称子午道,古代称为蚀中。为穿越秦岭的南北交通要道之一。

子午道的北口在杜陵县(今陕西长安县东北)境内的子午谷口,而子午谷口在长安城南60里处,因此子午道北口的地理位置十分明确。但是,子午道南口的地理位置却非常模糊。

子午道自北向南的行经路线是从长安向南行60里至子午谷口,因子午谷本身并不长,入谷后行20多里,向西越过横梁进入沣水河谷并到达子午关。关隘位于沣水河谷内,为王莽重开子午道时所建,距长安约100里。

这里两侧岩壁对峙,谷身狭窄,形势险要。过子午关后,循津水河谷而上,越过秦岭,进入秦岭南坡的洵水上游河谷,循河谷而下,经东江口、七里沟口后,转入池河上游的河谷,再顺着河谷而下,经腰岭关至今石泉县境内的池河镇。

子午道虽然北口接近长安,穿越秦岭到达汉中的路线又相对较短。但是,沿途山高林密,道路多险阻,加上其南口的地理位置偏东,距离汉中地区经济、交通中心的南郑较远,因此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交通作用比褒斜道和骆谷道都要小。

◎故事感悟

在安史之乱其间及战后的中、晚唐时期,上述三条穿越秦岭和栈道,与长江、汉水以及渭水、关中漕渠共同组成一条水陆联运的漕路,长期替代被叛军破坏和短期替代被藩镇阻断的传统漕路,将江淮地区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关中和长安,对于支撑着唐朝政府的继续存在与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海撷英

回车路

目前保存在汉中市物馆的北魏《石门铭》石刻,记载此事云: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迴,戎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蛆盘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都苦之。……(正始)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羊祉,……以天险难开,转输艰阻,表示自回车以南开创旧路,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蹊栈壑,砰险梁危。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并辔而进。

从上引《石门铭》记载可知,自武关驿至回车段新路是在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十月至永平二年(509)正月期间开通的。因该路始自回车之地,故史称回车路。

◎文苑拾萃

穿越骆谷道

历史上利用骆谷道穿越秦岭的实例,最早见于《三国志》的记载,计有三次:其一,曹魏正始五年(244),“(曹)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兵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乃引军还”。

其二,蜀汉延熙二十年(257),“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姜)维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

其三,曹魏“景元四年(263),(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命牙门将许仪(曹操时大将许诸之子)在前治道,会在后行。”

以上三例,利用骆谷道均属军事行动。

抗战中的唯一通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筑。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二战期间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也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它是维系整个抗战的生命线。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和南方的、汉口、上海、南京、广州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政府用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也急需一条安全的滇缅国际运输通道。

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运输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就使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滇缅公路的贯通不仅维系了抗战战略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大后方交通业的繁荣。当时西南运输处有团一级的运输大队10多个,拥有汽车将近一万辆。他们主要运输军用物资,如武器弹药、车辆机械、汽油和军用被服等等,是穿行于滇缅公路上主要的运输力量。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日夜奔忙的还有政府单位的数千辆卡车。随着大批内地的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无数的难民撤退到大后方,昆明城迅速地发展起来,各国政府也纷纷在昆明开设领事馆,昆明这个古老平静的城市一下子变成国统区内最繁忙、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昆明和滇缅公路沿线几乎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家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大量购置汽车投入到繁忙的运输业务中。他们从缅甸大量进口棉纱、布匹、汽车零配件和所有能买得到的消费品运回国内,利润都相当丰厚,因此当时也成为商人的黄金时代。那时滇缅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昼夜不停地抢运物资,形成了分秒必争的极为少有的紧张运输局面。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3吨的雪佛兰”、“3吨的福特”、“3.5吨的道奇”、“4.5吨的大国际”等等,这些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可以说,滇缅公路的贡献在中华民族在抗战史的史册上留有重重的一笔。

◎故事感悟

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公路,也是一条关乎民族存亡的公路,它的开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证,因此滇缅公路也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海撷英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着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文苑拾萃

非常时代的速成培训

滇缅公路修建时非常艰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了。况且滇缅公路将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这更成了招募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尽快修好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使之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这种速成式的培训令人惊讶,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激情高涨的年轻人也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了滇缅路上的奇迹。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死在了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