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20

第20章 政通人和现盛世(4)

北周的刑律残酷而紊乱,杨坚登基后,马上废除了前朝的各种酷刑,以“以轻代重,化死为生”为指导思想,颁布了《开皇律》。此律废除了前代枭首(斩后悬首于木上)、车裂、鞭刑等刑法,除了犯谋反罪,一律不用灭族之刑。《开皇律》的颁布,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进步。

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规定,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隋朝也一直沿用这个府兵制,直到590年,杨坚才对府兵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将所有军人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完全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的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同时,杨坚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立即停止制造并且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成学文,要把尚武之风改变成习文之气。

在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时,杨坚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改革。矛头首先对准的,就是原有户籍制度。为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农民往往虚报年龄,以求躲过纳税年限;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设法不报户口。为扩大财政来源,585年,杨坚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两项措施,严格核对户口,实行户籍制度。这一年就检查出成丁男子44.3万,并把164万余人编入户籍。根据人口情况,按最多标准订立缴纳赋税的额度,写成“定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检查,重新制定“定簿”,收获后即以此征收。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每丁受露田80亩,桑田或麻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露田在受者死后交还国家,桑田或麻田可传给后代子孙。丁牛一头受田60亩,一家限牛四头。均田法又规定: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5顷的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免官则交出土地;各级行政机构都可耕种一定的土地,称公廨田,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用这种办法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也就变相增加了国家的实际收入。均田制给一般农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均田密切相关的是租赋的调整。隋文帝杨坚接受苏威“轻徭薄赋”的建议,几次下诏减免徭役和租税。租赋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即租,桑田调绢一匹(4丈),绵三两,麻田纳布一端(6丈),麻三斤,即调。未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单丁及奴婢缴纳一半租税。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一个月,称“力役”。隋文帝后来又下令减轻租赋徭役,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减少了三年。每年服役时间由一月减为20天,调绢由一匹(4丈)减为2丈。后来又允许50岁以上的人可以输庸代役,即交纳布帛代替力役,这种办法被后来的唐朝所继承和完善,隋朝的租赋低于以前的朝代。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584年,杨坚命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以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也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

魏晋以后,国家分裂,币制非常混乱,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又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隋朝国泰民安,国势蒸蒸日上。而此时与隋南北对峙的是南陈,君臣沆瀣一气,荒淫糜烂,已经是日暮西山。这时的杨坚,已经准备率兵南征、统一全国了。但这时还是出现了让他分心的事情,那就是突厥和南梁的残余后梁。杨坚还是先解决了突厥和后梁的问题,才正式准备伐陈。

588年秋,杨坚发兵50余万大军,在东起海滨、西至今四川的绵长战线上,向陈发动大举进攻,次年便将腐朽的南陈皇帝陈叔宝及文武百官俘虏,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故事感悟

杨坚在开国之初还能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国家人丁兴旺,国库殷实,为隋朝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算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之一。虽然他后来也犯了大多数皇帝都有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还属功大于过。

◎史海撷英

杨坚的另一面

杨坚经常派人四处查访,只要发现稍有过失的人,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因迷信穿红裤子有利于升官,上朝时便穿上红裤子,杨坚发现后,理解为避邪,认为上朝穿避邪的衣服就是在避皇帝,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大理寺丞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的生命,难道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吓得赵绰不敢再吭声。又有一次,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但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拿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开刀,责备他们为什么没有当场提出弹劾,于是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掉。为了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想出了歪主意,他派人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敢接受,马上将其处死。

杨坚非常崇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等迷信的东西。本来在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佛教在北方已经衰微,结果被迷信的杨坚一套崇佛的措施施行下来,佛教又在北方地区兴盛繁荣起来。他下令原来的和尚、道士重操旧业,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还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建佛寺,修塑佛像,缮写佛经。

杨坚不仅提倡佛道,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龙王等等,甚至对各种妖怪也不怀疑。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和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御医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又害怕杨坚杀他,于是撒谎说是有人故意利用狐妖作怪,杨坚深信不疑,还对此专门下了诏书:凡有意饲养并利用狐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边境。

杨坚自己不学无术,因而看不起咬文嚼字的读书人。杨坚认为文化无用,便认为不需要建立学校。601年,杨坚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天下郡县的所有学校。

杨坚还喜欢大兴土木,即位一年之后,他便借口旧长安城规模太小,而且宫中闹鬼,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大兴城(今西安市),皇宫称大兴宫,主要宫殿称大兴殿。

593年,杨坚对大兴城失去了兴趣,便令杨素为总管,宇文恺负责设计,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南)建造了仁寿宫。民夫死者数万人,杨素便把他们埋进了宫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仁寿宫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面完成。

◎文苑拾萃

宫内“二圣”

杨坚属于比较“惧内”的丈夫,对独孤氏皇后一直存在畏惧心理,但他这种畏惧是有原因的。独孤信是北周重臣,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起家,从属于独孤氏。杨坚和独孤氏的结合,深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杨坚由专权而称帝,独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直接参与政事,实际成为皇帝的皇帝,因而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

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政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建成,敬德射杀元吉。三天后,李渊无可奈何,便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又传位给他。李世民继帝位,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以后,时时不忘以“亡隋为戒”。他比较注意把对人民的统治和剥削掌握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他曾说:“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还说,人民所以起义,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如果“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人民就不会起义了。“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唐太宗记得最牢,并以此训诫太子。为了不使他们这只“龙舟”沉没于人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从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国家机器。

针对战乱之后国家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的局势,他首先把“存百姓”、“与民休息”作为治国之本,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生产;坚持少兴土木、兵戈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此外,他还注意做些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如贞观初关中大旱,他命令抚恤、收养灾民;用大量金钱赎回战乱时流寓外国或被外族掳去的百万难民;释放三千余名宫女,任其出嫁;等等。这些措施既安定了民心,又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又发展了生产,使唐朝出现空前的“昌盛”局面。

在用人上,唐太宗尽量摆脱门第、地域和亲疏关系等观念的局限。他的大臣中,除有秦府旧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外,还有出身于农民起义的将领,如徐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有隋末遗臣如李靖、虞世南、戴胄、封德彝、裴矩、屈突通等;有庶族、寒门出身的如刘泪、孙伏伽、马周、张玄素、郭孝恪、张亮、张行成等。

马周本是中郎将常何家里的门客,唐太宗是从他给常何起草的奏章中发现他的才华后,召入宫中加以重用的。太宗重用的大臣中,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将领如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契必何力等;还有出身奴隶的将领如钱九陇、马三宝等。他用人不计较恩怨和贵贱,只要效忠于他,一律推诚相待,加以重用,并且能够使他们各尽所长。如房玄龄长于谋划,杜如晦能断大事,他就令两人均为丞相,两相配合。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搜罗贤能,他还采取了精简机构、发展科学制度、派人巡访、由州县推荐人才等许多办法,终于造就了贞观年间人才辈出、机构精干和相对清明的局面。

◎故事感悟

唐太宗除了在政治上取得突出成绩外,其他方面也很突出,他用金钱赎回难民,释放宫女,并任用贤人能人,使唐朝出现空前的“昌盛”局面,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杰出的帝王。

◎史海撷英

唐太宗纳谏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容貌长得威严,致使一些官员进见时感到害怕。他觉得这样不利于进谏,所以每当有人上奏时,便故意表现得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批评意见。他对于敢犯颜直谏的人都给予奖励,如张玄素上谏停修洛阳乾元殿,得赏绢200匹;姚思廉上谏劝太宗不要游幸九成宫,得赐帛50段。太宗还特地提高谏官的地位,规定宰相入内议国事,必须有谏官随入,预闻政事。魏征有见识,有胆略,刚直不阿,敢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太宗对他也就最为看重。有时,太宗想干什么,但考虑到魏征大夫可能会劝阻,便作罢了。有一次,太宗想去南山游历,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了,这时魏征正好从家乡扫墓来,听说了这回事,但却又迟迟不见唐太宗行动。他便去问太宗“是不是真有此事”。太宗笑了,说:“的确有过这个打算,因为怕你反对,所以决定不去了。”

◎文苑拾萃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贞观十一年(637)间,魏征看到唐太宗生活上逐渐骄奢,便上了一个奏章,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就是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个奏章中,魏征用“载舟覆舟”的形象比喻,阐明人民既能拥护好皇帝,也能推翻坏皇帝的深刻道理,要太宗特别警惕。并指出,如果能够选贤任能,择善而从之,使每个人都发挥各自的专长,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唐太宗看过这篇奏章后,亲笔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此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和督促。

唐王朝的开元盛世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睿宗李旦第三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唐中宗复位以后,皇后韦氏掌权,她勾结武三思,逐杀张柬之等大臣,又毒杀中宗,立李重茂为帝(殇帝),自己临朝称制。就在此时,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后及其党羽,拥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是李旦之子,被立为太子。李旦在位两年,即传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

李隆基即唐玄宗,史称唐明皇。他在诛除韦后之前,已封临淄王,曾任中央和地方许多官职,经历过不少政治斗争,有较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验。即帝位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先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宰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在他统治的前期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