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19

第19章 政通人和现盛世(3)

拓跋焘晚年的时候也犯了一些错误,而相信谗言、逼死太子这件事情,直接让他送了命。太子拓跋晃聪明干练,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拓跋焘宠信的一个宦官宗爱因与拓跋晃早就不和,现在又见拓跋晃日益得到拓跋焘的信任,害怕以后拓跋晃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常常在拓跋焘面前说太子坏话,谎称太子为了早日登基,密谋杀父。拓跋焘听信其话,一怒之下,将拓跋晃手下十几个帮助处理政务的大臣全部处斩。拓跋晃吓得一病不起,到451年竟然病死了。

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得知太子并未反叛,感到非常内疚和伤心,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又把拓跋晃的儿子拓跋睿立为皇太孙。

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尉缭子·兵谈第二》

拓跋宏(467—499),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珪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

拓跋宏即位后,因太过年幼,凡事均由大臣辅政,父亲拓跋弘也经常过问军国大事。后来,冯太后毒死拓跋弘,便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拓跋宏之所以会接受汉族文化,冯太后占了很大因素。冯太后十分注重对拓跋宏的培养,为此专门给他安排了汉族老师,教习儒家经典。冯太后对拓跋宏要求也很严厉,年幼时就有意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性格,曾在寒冬时节让他穿着单衣,把他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面,一连三天不让他吃饭。拓跋宏开始还经常顶撞冯太后,后来就逐渐顺从了她,尤其是知道父亲被冯太后毒死后,拓跋宏更清楚了冯太后的为人,因此也更加孝顺冯太后,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向她报告。冯太后见拓跋宏如此孝顺,也就将心思放在指导他处理国家大事上。

冯太后协助拓跋宏制定的第一个政策就是“俸禄制”。北魏是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多少都带有一些原始部落的残余,因而对文武百官不设俸禄,文武百官的生活来源开始都来自于战争,每当征服一个地方时,他们都大肆掳掠。但统一中原后,战争日渐稀少,他们也就无法再依靠战争来获得财产了,但又不发俸禄,只好靠贪污盘剥百姓过日子。这种现象的泛滥,逐渐给北魏的统治带领危机。北魏的统治者也发现这个问题,但始终未能妥善解决,逐渐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484年,拓跋宏正式下令实行“俸禄制”,规定犯贪污绢一匹以上的就处以死刑,“枉法”的一律处死。实施以来,因贪污被处死罪的就有40多人。拓跋宏的舅公李洪,时任秦、益二州刺史,贪污受贿,理应处死,但因他既是显宦,又是贵戚,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拓跋宏便亲自审问,然后将他赐死。一时间,北魏的吏治出现了比较清明的气象。

整顿吏治、解决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后,拓跋宏又在全国宣布实施均田制,以解决自西晋末年以来因北方连年混乱,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的问题。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得到政府授予的土地,即“受田”。男子每人可得40亩,妇女可得20亩,年老或死后再把土地还给国家。男子每人还可分到桑田或麻田,均可世代相传,不用交还,奴婢也可以得到土地耕种。均田制的实施,解决了农民无地可种、豪强地主却占有大量土地的问题,使得国家控制的耕地和农民户口日益增多,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也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成为封建农业的重要制度。

拓跋宏是北魏统治者中实行汉化政策最为彻底的一个,他进行汉化改革,也是由表及里,逐步进行。首先,他从教育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兴礼乐,正风俗,祭祀中华民族的圣人尧、舜、周公等,还尊孔重儒,谥孔子为世圣尼父,在中书省悬挂孔子像。然后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完全按照汉族教育体制建立北魏的教育制度。490年,冯太后病死,拓跋宏认为是汉化的一个大好机会,于是完全按职儒家礼仪规定,守孝服丧,鲜卑贵族劝他照鲜卑族规矩办丧事,但被拓跋宏拒绝。

493年,拓跋宏率领30万大军南下洛阳,就此住下。接着,拓跋宏下令营建洛阳,派人回平城宣布迁都。494年,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

将保守势力迁离根据地后,拓跋宏更进一步地实施改革。494年,拓跋宏下令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汉装。495年又下令禁止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到了496年,拓跋宏终于将汉化进行到核心问题上,他下令将所有鲜卑族复姓改为汉族单姓,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乙旅氏改为叔孙氏、五穆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把鲜卑族118个姓全部改为汉姓。同时,拓跋宏还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是洛阳人,死了也不准运往塞北。由于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由奴隶制迅速转向了封建制,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北魏政权逐渐形成了雄霸北方的态势。

拓跋宏以身作则,对汉文化了解非常深刻,汉文化素养很高,对古诗也很有造诣,文章也写得很好。不仅如此,他还下令专门设置了皇子学,让王公贵族的子弟入学,学习儒家经典。由于拓跋宏积极兴办学校,征集天下书籍进行研究和整理,使北方的文化开始复兴。

拓跋宏还尊崇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整个北魏有寺院6478所,僧尼有77200余人。拓跋宏还下令建造了许多石窟,其中494年开始建造的龙门石窟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另外,宾阳中洞(也称宾阳洞)是元宏迁都洛阳后建造的石窟之一,洞前壁左右原有两幅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粗犷刚劲,局面宏大,是北魏风格的代表作。

北魏的书法在拓跋宏的重视和倡导下也达到一个巅峰,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厚,别具风格,逐渐形成了“魏碑”字体,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

◎故事感悟

冯太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作为的太后之一,她聪明能干,对扶佐拓跋宏尽心尽力,使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得到成功,并将一个民族从奴隶制的旧社会带入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新社会,也将一个民族完全融入到了另一个民族。拓跋宏改革的成功,给社会带来了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

◎史海撷英

拓跋宏迁都

拓跋宏在完成教育制度的改革后,逐步触动鲜卑保守势力的核心利益。为了将鲜卑族迁离世代居住的北疆,使鲜卑保守势力失去反对的根基,也为了进一步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拓跋宏下令征讨南齐,借机迁都。此令一发,大臣们纷纷反对。拓跋宏勃然大怒,气呼呼地对大臣们说:“社稷是我的社稷,并不干你们的事!现在我要南征,你们想出来挡驾吗?”反对方的首领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说:“陛下,这社稷虽然是你的,但我们作为社稷之臣,也不能知而不言呀!”拓跋宏没办法,于是等退朝之后把拓跋澄叫住,对他说:“刚才所谈之事,并非你我想象得那么简单,现在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而不是搞文治的地方。我这次名义上是进攻南齐,但实际上是想迁都中原。你觉得怎么样?”拓跋澄听后,如梦初醒,急忙跪下认错,表示支持迁都。拓跋宏又问:“现在我们鲜卑族因循守旧,不想变革,你说我该怎么办?”拓跋澄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决心吧,他们又能怎样呢?”拓跋宏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依计而行。

◎文苑拾萃

拓跋宏之死

拓跋宏在重视汉化改革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统一全国。他曾在一次南征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直接说明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自亲政以后,拓跋宏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几乎年年兴师动众,征讨南齐。497年,拓跋宏趁南齐内乱之机,亲率大军20万南征,连下新野、南阳、彭城。萧鸾惊吓过度,以至于公元498年病死。拓跋宏本可乘机南攻,但偏偏北魏自己也产生了内乱,拓跋宏心急之下,以“礼不伐丧”为由下令撤兵。

拓跋宏在撤军途中病倒,随后又抱病亲征,北伐高车,随后平定高车。到了499年,南齐派兵攻魏,企图收复被北魏占据的雍州诸郡,拓跋宏再次亲征,将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拓跋宏虽大获全胜,但因长途跋涉,劳顿过度,于是再次病倒。随后就在谷塘原病死。

统一后的隋朝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百余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杨坚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户达到700余万口,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杨坚即位后,首先就是建立新的领导核心,虽然刘晞、郑译等人在杨坚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过程中功劳不小,但这些人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且恃功自傲,说不定这些人还会再行废立之事。因此,杨坚将这些人逐步疏远、罢免或杀头,然后提拔了一批有才之人如高颎、虞庆则、李德林、韦世康、元晖、元岩、长孙毗、杨尚希、杨惠、杨素和苏威等人组成新的领导核心。随后,杨坚便接受高颎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北周的官制,由宇文泰仿《周礼》制定,既乱且滥。杨坚在参考秦、汉、魏、晋、南朝各朝官制设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了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包括中央的决策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长官称内史令;中央的审议机构门下省,负责审察政令,匡正扶危,长官称纳言;中央执行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称尚书令,二把手称仆射。三省互相独立,又互相牵制,共同执行秦汉时丞相的职责,以避免丞相权力过大而危及皇权。这一制度的建立,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加强。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建等方面的事务。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一制度从隋朝建立起,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隋建国以前,地方官制极为混乱。580年,北周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583年,杨坚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两级制(后来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变地方的三级制为两级制。杨坚废去郡这一级,撤郡五百余,并且合并了不少州县,裁汰了不少冗官。这种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刀阔斧地精简,节省了中央经费开支,缓解了人民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两级制也成为后世定式。

北周末年,地方势力长期威胁中央政府。杨坚专权,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装反抗。隋朝以前,基本上是地方官就地自聘僚属,就地征用的属吏,基本上是本地豪强。这些人把持地方政权,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极易引起民愤,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杨坚下令规定,所有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必须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县佐官要三年一换,不能连任;所用之人,必须是外州县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征用。这样,就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全部收归中央,州县属官回避本州县,又防止了地方政权被当地豪强所把持。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杨坚还特别重视吏治,奖励良吏,严惩奸吏。汝南太守公孙景茂任职期间廉明清正,注重生产,社会秩序井井有条,隋文帝将他提拔为道州刺史,又将他的事迹昭告天下,供大家学习。杨坚还采取给田养廉的办法,使官吏不搜刮民脂民膏,成为贪官污吏。同时,杨坚采取严刑,重惩奸吏。他还经常派人侦察全国大小官吏的执政情况,发现罪状便加以严惩。有时他秘密使人给官吏送去贿赂,一旦有官吏受贿,立即处以死刑。杨坚统治时期,良吏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社会秩序井然,这与隋文帝杨坚这一套吏治手段是分不开的。

587年,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命令各州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上来的人才当中再以考试加以选拔。九品中正制源于汉末,是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体现,也为曹魏提供了大量人才。但到了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选拔真正人才的制度,而是贵族世袭官位的一个桥梁,选拔官职的原则完全看“家世”、“门第”,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把大批具有才能而出身低微的人排斥在官场之外。

杨坚非常清楚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因此将其废除,并制订了新的用人政策。他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其标准是“文章华美”,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又设立了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