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20082300000009

第9章 赈穷恤寡(1)

王玉涧成人之美

◎为彼,犹为己也。——《墨子》

王玉涧是明代苏州长洲县人。他用20两银子成全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事,至今成为当地人们的美谈。

当地的张家和陈家结亲,不仅是因为两家的物质条件相当,所谓“门当户对”,而且一对年轻人也情投意合。双方家长在媒人的撮合下,准备两年以后给他们完婚。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在这两年中,张家和陈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往好的方面变化,而是都破落了。

一般说来,由穷变富,生活会变得阳光灿烂;而由富裕向贫穷转变,人往往是无所适从,也是难以接受的。

眼前的张家与陈家的生活,几乎难得见到曙光。这两个家庭,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穷得女方家没钱陪送女儿,男方家也没能力迎娶新娘。眼看约定的婚期迫近,两家双亲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于是,张家请求王玉涧到陈家去打听一下,是不是按约定好的日期把女儿嫁过来。

张家为什么要请王玉涧去陈家打听有关婚事的情况呢?王玉涧虽然不是媒人,但却是本地出名的好心人,只要有人央求,他都肯帮忙,成全好事。

王玉涧得知了张家的情况,心里有数,答应去陈家探听口风。他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张家促成这桩美事。

王玉涧来到陈家,说明了来意,但是女孩子的父亲却迟迟不肯表态。

王玉涧见女孩的父亲面露难色,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变故,就试探着问:“你家是不是要毁掉婚约呀?”听王玉涧这么问,女孩父亲连忙摆手说:“不是,不是,两个孩子都觉得好,我们也没有意见,只是……”往下的话,似乎再难以启齿。

王玉涧又问:“既然没有我猜想的意思,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陈家父亲被王玉涧追问不过,只好很不好意思地说:“您不知道,如今我家比不得前两年,日常开销捉襟见肘也就罢了;没钱不花,粗茶淡饭勉强下咽也就克服了;粗布衣裳,只要能遮体御寒,也能将就。不怕您笑话,如果我能拿出女儿的嫁妆钱,也就不至于这么犯愁了。”

听到这里,王玉涧问他:“给女儿置办嫁妆,得多少银子?”

女孩的父亲说:“张家若是能给20两银子做聘礼,就可以准备嫁妆让他们完婚。”

王玉涧听了陈家父亲的话,才有意打量起陈家的陈设来,他这才突然觉得,如今陈家的景况真的大不如以前了。于是,王玉涧对陈家父亲说:“这事儿好办,包在我身上了,让张家送来20两银子就是了。”王玉涧说完,就离开了陈家。

在回来的路上,王玉涧越想越不对劲:我虽然代表张家答应了陈家要20两银子的条件,可如今的张家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银子来。假如我与张家说出陈家提出要20两银子的事儿,他们拿不出来,这桩婚事可就办不成了。

于是,王玉涧就从自己家拿了20两银子送到陈家,让他们赶快准备嫁妆。就这样,到了约定的婚期就可以完婚了。

张家娶上了媳妇,陈家聘了女儿,一对新人的婚事很圆满,两家皆大欢喜。可他们哪里知道,若不是王玉涧背着两家自己出了20两银子,这桩婚事也就泡汤了。

张家以为陈家没要财礼,就把女儿嫁过来,体谅如今他家的境遇,没有嫌贫爱富,对亲家的做法很满意。陈家认为,张家理解目前陈家的处境,出20两银子给女儿置办嫁妆,他家女儿也不算吃亏。

王玉涧对自己掏了20两银子成全他们两家好事的事情始终守口如瓶,当然,张陈两家虽然结了儿女亲家,却始终不知道这20两银子的事情。

◎故事感悟

君子成人之美。王玉涧乐于助人,而且不求回报,做好事始终守口如瓶,他的这种高尚的情操和济危扶困的行为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明朝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却不断萎缩。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大多数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所以,如果说中国农业的私有化出现于战国与汉代,那么,中国手工业的完全私有化则迟至明代。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奥尔布里希特的计算,1600年以前,欧洲的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16世纪初,欧洲没有一座突破2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人口在15万以上的商业城市才上升为4座。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文苑拾萃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韩乐吾“望烟送粮”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

韩乐吾(生卒年不详),名贞,号乐吾。明朝嘉靖兴化韩家窑(戴窑镇西北)人。韩乐吾被誉为“东海贤人”,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不少关于他乐善好施的传说故事。

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很多人都没有饭吃,韩乐吾家里也只剩下两升米,顶多再维持两天就要断粮了。这时,韩乐吾听说他的一个朋友已经断粮三天了,就准备把自家的米分给朋友一半。妻子问他:“你分一半给他,咱家明天怎么办?”韩乐吾说:“咱家明天没粮了,咱们明天就开始饿着。现在他已经断粮三天了,说不定今天就要饿死了。”最后,韩乐吾还是把粮食分了一半给朋友。

韩乐吾潜心办塾馆,坚持“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并免除所有穷人家孩子的学费,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两间屋的塾馆都挤不下。后来,他的妻子杨妹将织蒲席积攒下来的钱全拿出来,又向她哥哥借了一些,在自家东面的空地上又建了三间塾馆。

1554年春天,韩乐吾的家乡遭受了虫灾,庄稼颗粒无收。韩乐吾看到乡亲们没饭吃,他只好将塾馆卖掉换粮救济乡亲。韩乐吾将卖塾馆换来的几十担粮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而自家却一粒粮食也没留下。“你家没粮了怎么办?”有人提出质疑,看到此种情形,最后几个分到粮的乡亲不忍心要粮。

“没关系,我回娘家借点!”韩乐吾的妻子杨妹说。

后来,韩乐吾夫妇俩将堂屋和卧室腾出来,并在门前搭了个防雨棚作塾馆。一家人夜里睡到学生的桌子上,早上早早起来撤铺。

幸好,当年秋天收成不错,乡亲们收好稻,争相偿还韩乐吾。韩乐吾却不肯收,表明想重建塾馆,只要大家帮帮工就行了。

乡亲们听后,商量了个主意,趁着深夜,把砌塾馆的建材悄悄买好运到塾馆旧址上。第二天,方圆几里的木匠、瓦匠等拿着锯子、瓦刀自发赶来做起了义工。三天时间,新塾馆就建成了。

有一天,韩乐吾从外地讲学回家,途中被剪径的打劫。他不但把讲学的薪水全给了他们,还脱下一身外衣。这时,韩乐吾对他们说:“我不能再脱了,否则我连遮身之物也没有了。其实,我也知道你们是穷得没办法才这样做的。”

说罢,韩乐吾径自往家走。过了一会儿,韩乐吾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以为剪径的不知足,又来要他的内衣。而令韩乐吾没想到的是,那三个剪径的汉子慌慌张张来到他的面前,纷纷跪倒,嘴里连连说:“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大名鼎鼎的韩乐吾先生!实在对不起您!东西全还给您!我们怕您再遇强盗,所以特地送您回家。”

当晚,三个剪径的汉子把韩乐吾一直送到了家门口,然后转身就走。

韩乐吾连忙拦住他们说:“银子你们全拿去,衣服我收下,到我家吃点东西再走。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当晚,韩乐吾特地将妻子叫起来为他们弄夜宵。

韩乐吾了解到这三个剪径的汉子本来都是好人,因交不起官税地租,被逼无奈,才走了这条路。韩乐吾什么都没说,叫妻子凑了点铜钱给他们,劝他们三人合伙做生意,或帮人家做工,千万不要再做这种事。临别时,韩乐吾特地写了一幅字送给三人:“见善行善,如春园之草,自有芬芳之日;见恶行恶,如磨刀之石,必有灭身之时。”

据传,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韩乐吾时常担心一些穷苦的人因断炊被饿死。但他既要忙于教学,又要顾及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多余的工夫去了解每一家的生活情况。后来,他终于想出了“望烟送粮”的办法。

每当煮饭的时候,韩乐吾就爬到自家的废窑顶,放眼四望,发现谁家烟囱里不冒烟,烟囱旁边积雪未化,他就判断这户人家缺草缺粮。然后,他从家里背上一捆草,带上一瓢米,给这户人家送去。

韩乐吾“望烟送粮”的办法,帮助了不少贫困家庭,也救了不少将被饿死的人。韩乐吾给孤儿余坯家送过好几年粮草。余坯的爷爷死后,韩乐吾又将余坯带到自家读书,并帮他成家立业。后来,余家把韩乐吾当做第一始祖供奉。

◎故事感悟

韩乐吾“望烟送粮”、乐善好施的精神,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诵,并将永久流传下去。他“见善行善,如春园之草,自有芬芳之日;见恶行恶,如磨刀之石,必有灭身之时”的一幅字,也必将成为后人时刻铭记的警言。

◎史海撷英

明朝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文苑拾萃

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两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个﹐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五担麦子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

范纯仁(1027—1101年),北宋大臣。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以父恩补太常寺太祝。皇祐元年进士及第,以事亲不赴官,后为范仲淹执服毕始出仕。

范纯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儿子,他受父亲影响,性情敦厚善良、正直无私。有一次,范仲淹让他把五担麦子从水路运回家乡,范纯仁于是带着人从运河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