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20082400000008

第8章 兴学崇教(2)

邹,孟子的故乡;鲁,孔子的故乡。邹鲁喻指文化昌盛之地。“邹鲁遗风”表示孔孟遗留下来的儒家风气。唐姚思廉所撰《梁书·羊侃传》曰:“高祖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这儿的高祖不是汉高祖刘邦,而是指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含义极其广泛,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论语》宪问篇有:“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说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梁高祖所说“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之风”,说明他看到的不但仁者勇敢,而且勇者也有仁德,正是儒家留下来的好风气所致。

张载志趣高远创关学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张子正蒙》

张载(1020—1078年),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是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张载字子厚,汉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张载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年58岁;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明公。

张载祖上为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他出生于仕官之家。其父张迪知涪州,卒于涪州任上时,诸子皆幼,不能归里,遂侨居凤翔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南大振谷口,故人称之为横渠先生。张载为北宋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所开创的关学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和理学家对他十分推崇,宋理宗朝开始从祀孔子庙,其著作被列入明清两代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而且先后编入了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

张载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成熟较早。他少时无所不学,尤喜谈兵,常与邠人焦寅交往,议论用兵之道。当时,西夏政权日渐强盛,常骚扰宋朝西北部边陲。张载21岁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主持西北地区的军务。他曾上书范仲淹,计划组织一些人夺取被西夏侵占的洮西之地。范仲淹十分欣赏和器重他,认为张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尤在学术上大有造就,可成大器,不忍让他投身军事,故勉励他研读《中庸》等儒家经典。由此,张载将志向转移到学术上来,决心成为一代有所作为的学者。

按照范仲淹的指教,张载认真研读了《中庸》,结果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由此刺激他转向释老之书的研究,但却自以为收获不大,于是又回到儒家经典上来,开始研读六经。

张载研习六经与汉唐经生的学习目的与方法不同,他不在于经典的文字章句,或以经术博取功名利禄,而在于探赜深研,结合国家政治与社会现实的需要,从儒经中找到建立新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根据,所以他对儒经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兴邦治乱的治道尤加注意。嘉祐初年,他在京师讲《易经》。《宋史》说他讲《易》相当自信,在椅上铺设虎皮,时常语惊四座。当时二程至京,和他讨论《易经》,张载自叹不如。后又与二程讨论“道学”,他非常自信地认为“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更加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学说。由于张载才学出众,在关中颇有名声,在文彦博任长安通判时,知其“名行之美”,便“聘以束帛,延之学宫,异其礼际,士子矜式焉”。

张载为学,志向高远,他以“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治学的奋斗目标,认为立志是做学问的根本,“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为他树立了这样的远大目标,所以学习十分刻苦,不仅广博阅读先儒著作,而且大胆怀疑,在疑中求进取求开拓,在学术独创中建立自己的思想学说体系。

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登进士第,始授祁州司法参军,后迁丹州云岩县令。在从政期间,他奉行儒家“教学为先”、“化民成俗”的政教合一原则,以敦本风俗为先,积极用儒家学说施行教化。后他又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在渭州他深得渭帅蔡子正礼遇,军府之政,不论大小,都向他请教咨询,为蔡子正谋划边事提出了有关守城、积蓄、择帅、用将、养兵、民防等一系列对付西夏的有效方案。熙宁二年(1070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称他“学有本原,四方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时,问他治世之道,他申述为政效法三代之道的主张,受到神宗的重视。但因他在当时的党派之争中,对新党的变法革新的做法有看法,主张法先王,以复三代之礼为先,故其复古观点不合王安石的变法需要;加上他自己持以观望态度,所以在变法运动中未能发挥作用。不久他辞职回乡,隐居横渠,广招门徒,立意著书立说。

横渠镇处于关中,土地并不肥沃,张载有薄田数百亩以供生计,家境却不富裕。但是,他以孔颜乐处的精神从事讲学与著述。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载: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府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闻者莫不动心有进”。由于张载勤于钻研,志道精思,所以一生著述甚丰。据有关史籍记载,他的著作有《西铭》、《东铭》、《正蒙》、《易说》、《理窟》、《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信闻记》、《横渠孟子解》、《崇文集》、《语录》、《祭礼》、《文集》等等,其中有些著作在宋代以后就散佚了。在这些著作中,《西铭》和《正蒙》始终被后代学者所重视。朱熹说:“横渠之学,苦心力索之功深”,“为学者少有”。王夫之亦十分推崇张载的学术成就,而且把他视为终生望尘莫及的学习榜样。

张载之所以在学术上有这样高深的造诣与久远的历史影响,与他为学的志向高远很有关系。“学者不宜志小”是其治学的名言。张载的为学之志在于以学术救治天下,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说,他的志,是以学术为手段,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由此,他的学术很注重从政治目的出发来讲学术的实用性,使学术成为政治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由于张载志在为往圣继“绝学”,即开创儒学新局面,所以他对当时流行的佛、道,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以弘扬儒学的优良传统;同时他在儒学研究上,尤其注重理论的建设,他提出了有关“气”为万物之体的本体论,并由此推导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道德论、认识论、修养论、教育论及政治观,创造性阐述了“理一分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穷理尽性”、“穷神知化”、“民吾同胞”、“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大心”、“变化气质”等思想范畴,为宋代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说:“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世之信道笃而不惑异端者,洛之尧夫,秦之子厚而已”。

◎故事感悟

张载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关学,成为后世理学发展的主要思想来源。范育《正蒙序》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子张子独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参之以博闻强记之学,质之以稽天穷地之思,与尧、舜、孔、孟合德乎数千载之间。”他称赞张载弘扬儒学,学贵实用,躬行礼教,排斥佛老,澄清了一代学风,开启了千百年的学术方向。这些评价虽有溢美之言,但却可以看出张载以远大之志从事学术研究所产生的结果。

◎史海撷英

张载的青少年时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年仅21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郴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在延州(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范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需去研究军事,而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工夫。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文苑拾萃

张载祠墓

张载祠墓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眉县城东26千米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张载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位于张载祠南7千米处大镇谷迷狐岭的张载墓,占地58200平方米,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共修葺14次。

颜元改革书院教育

◎有受教之心,虽蛮狛可教;为道既异,虽党类难相为谋。——《张子正蒙》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是唯物主义思想家,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颜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治学道路上,由于颜元出身贫寒,加上个人生活经历的坎坷,所以走的是一条以自学为主、边行医务农边研习学问的艰难道路。但也正因为他注重实践,学行结合,而且富有批判前人和不满现实的战斗精神,所以他志存高远,超迈前贤,最终以其“习行之学”特有的批判精神和注重实践的特色标新立异,影响一时。

颜元本名朱邦良,这是由于其父因家贫过门朱家为婿的缘故。他父亲在朱家很受虐待,颜元4岁时,父亲抛弃妻子儿女随清兵入关,一去不再复返。后来,颜元之母也改嫁,留下他一直在朱家生活,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受尽了虐待。尽管如此,颜元仍顽强地坚持学习,19岁居然入了县儒学。后因家境贫困,只好弃学回家,以行医、耕地养家糊口。20余岁开始他对陆王之学产生兴趣,在行医、耕地之余,转而研读程朱学说,对朱子之学信之甚笃。

后来,朱翁之妾生有一子,朱家人对颜元更加疏远和嫌弃,以致几次以谗言谋杀之。因颜元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相反对朱家翁婆更是孝敬。朱媪死,颜元替父行孝,泣血哀至,结庐守墓之日孝笃形枯,几至于自毁。村里有位老人实在看不下去,遂告诉了真情。由此,他才告别朱家,回到颜氏,改名为颜元。这一年,他34岁。

经此痛苦经历之后,颜元对朱熹的《朱子家礼》及传统的道德修养之教产生了怀疑,以为程朱陆王之学实为“禅学”、“俗学”所浸淫,不是先儒的正传。为了正本清源,他立志推倒宋明诸儒,抛弃理学,直宗周公、孔、孟,力图复兴原儒,以周公之“六德六行”和孔子的“四教”为正学,开始撰述《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篇以立教,通过授徒讲学的方式,大力鼓吹“习行之学”。

颜元50岁时北上入关寻父,经过百般艰险,最后在沈阳地区找到父亲的遗骨。归后弃诸生,守孝三年。57岁时,他有志于南游,宣传他的“习行之学”。他说:“苍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他以倡明圣学的决心和崇高的淑世情怀,在南行中到处行医讲学。在中州开封,他以行医的方式访友论学,经过明辨婉引,不仅结识和影响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而且使他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62岁那年,他应肥乡津南书院之聘,主持院务,按照“习行之学”的原则,亲自订立了学规章程,在书院分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分科立教,以培养与造就经济实用人才,革除宋明以来以章句语录为学问和疲精竭力于八股举业的空疏学风。尽管他的漳南书院计划未能如愿,但这一创举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以实学改革书院教育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