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20083400000019

第19章 经常咨询,进步才快(1)

阎立本千里追寻石刻

◎谦虚好问是学习的朋友。——格言

阎立本(601—673年),唐代著名画家,雍州万年人。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曾画《步辇图》等。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画宫女,曲眉丰颊,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富有表现力。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他出生于绘画艺术之家,自幼跟着父亲和哥哥学画,进步很快,到十六七岁时,就已落笔不凡,名噪乡里了。但他自己总觉得功底不深,特别是对古代绘画的一些长处还没有完全掌握。他决心广闻博采,吸取诸家之长,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一天,一位过路的商人同他聊天,说起各地的情形时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有一块古代名画家张僧繇的绘画石刻。原来古人怕纸与绢上的画品不易保存,年代久远必遭虫蛀水湿,便有石刻匠人将画临摹下来,刻于石上,以求保存千古。

阎立本听到这个消息,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圣”之一,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呢?于是,他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才到达荆州。而遗憾的是,原以为那绘画石刻必在什么高雅的殿堂里摆着,专供人们参观学习,却不料荆州人大都没有听说此事。他住进旅店,多方向人打探才寻出一点踪迹来。

有一天,店主跑来告诉他:“查到了,那座古代石刻在一家菜园子里。人家怕踏坏了菜田,很久以来就禁止人们入内了。”

阎立本问:“为什么不把它献出来呢?”

店主说:“石刻很大,人少很难搬动。再说,人家也不让搬。”

阎立本听到这儿,希望立刻赶去看个明白,于是就由店主带路,二人来到那家菜园。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绘画石刻弃置在菜园的一角,四周荒草丛生,树梢乌鸦鼓噪,显得阴森凄凉。阎立本近身俯前观看,只见石刻上面涂了许多污泥,生着隔年苔藓,不少部位难以辨认,令人大失所望。

店主在一旁等着,问:“先生可满意吗?”阎立本摇了摇头:“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天不早了,那就回去歇着吧。”在店主的催促下,阎立本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阎立本回到店中,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哪能就这样返回长安呢?应该天明重看一遍,否则也太对不起前朝画圣了!

第二天一早,他又一个人去看石刻。来到那里,他小心地刮掉污泥与苔藓,果然发现了画中的不少奥妙之处,他满意地笑了。

第三天,他用清水把石刻刷洗干净,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最后他铺上白纸,要拓几张画稿,忙了半日,直到晚上挑起灯笼,才全部拓完。

正是这种如痴如醉的追求,才使阎立本的作品日渐成熟,后来被人们誉为“丹青神化”大师。

◎故事感悟

为了搞懂石碑上的秘密,阎立本不惜千里追寻。搞艺术,当如是啊!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精进。

◎史海撷英

阎立本以政治题材作画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所画《魏征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征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征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竖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文苑拾萃

《步辇图》

此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格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众,官居高位,但却非常注重虚心向别人求教。每写完一篇文章,他必先“草就纸上、粉于壁,兴卧观之屡思屡议”。其作品《醉翁亭记》用字精炼,文辞优美,被人们传诵至今,而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好友智仙和尚在琅琊山上为其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取名“醉翁亭”,并写下《醉翁亭记》一文。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抄写了很多份,命人贴到外面,希望行人帮助他修改和提意见。

看到文章的人都纷纷赞赏欧阳修的文采。这时,有一个砍柴的老樵夫说他这篇文章有点太啰唆了。欧阳修于是为老人再次诵读此文,虚心请老人指教失误之处。他刚开始读:“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老樵夫认为啰唆的地方就在这里,说道:“我砍柴时站在南天门,大丰山、乌龙山、白米山,还有花山,一转身就全都映入眼帘,四周都是山!”

欧阳修听后忙说:“言之有理。”随即他将这几句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

◎故事感悟

欧阳修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从砍柴老樵夫的话中吸取益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旁人一句不经意的提醒或者意见,就能够让自己茅塞顿开,冲破束缚自己思想的绳索。

◎史海撷英

欧阳修创立应用文概念

欧阳修在《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云,嘉祐五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这里的应用文是指公文文体。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自述为得功名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文字”即文章,这里的应用文指实用文章。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看待。

◎文苑拾萃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范仲淹从善改诗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会不断丰富。——格言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祖籍陕西邠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一生为人正直,治学谦虚严谨。对自己写出的诗文,他总喜欢听取他人的意见,然后择善而从,将诗文修改得更加完美。

有一天,范仲淹写了一首《采茶歌》。写好之后,恰巧好友蔡君谟来家中做客,范仲淹当即把《采茶歌》拿出,请蔡君谟指教。蔡君谟看过《采茶歌》后,当即指出:“先生所写诗歌,字斟句酌,琅琅上口,不过,其中‘黄玉碾内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二句,虽然用了‘黄’、‘碧’、‘绿’、‘翠’四字,使全诗呈现出鲜艳、明快的色彩,但是,时下好茶,均以白色为上品,而绿翠之色为下品。先生用‘黄玉碾’、‘碧玉瓯’写出了茶具之名贵,名贵之茶具理应配上品之茶叶。因此,其中‘绿’、‘翠’之茶色,似为不确切,请先生斟酌。”

范仲淹一听,方知自己对茶叶了解甚少,不辨茶色,急忙拜谢道:“先生高见!”随后立即将后句改为“黄玉碾内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

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官时,十分敬慕东汉严子陵的为人,便在富春山上建造了一座严子陵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亲自执笔为它写下了一篇《严子陵祠堂记》。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记述了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不同寻常的友情,盛赞子陵先生坚辞刘秀赏封,归隐富春的清高气节,最后作歌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好之后,范仲淹即请来南丰县的名士李秦伯来府指教。李秦伯看过记文之后,连连称赞说:“大人这篇文章一问世,肯定会轰动一时。但其中一字如能修改,那么此文将会更加完美了。”

范仲淹一听李秦伯提出修改意见,十分高兴,急忙问:“不知先生要修改哪一个字?”

李秦伯见范仲淹如此谦虚,便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写的自然景物,气势恢宏,喻义高深。但下文却以‘先生之德’相接,显得有些生硬。不如将‘德’改为‘风’字,则上下连贯,浑然一体,且褒扬之意未变……”

范仲淹一听李秦伯的指教,十分钦佩,立即拜谢道:“先生所言极妙,极妙!”

随即他将此歌改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虚心听取别人对他诗文的修改意见,写文章常常字斟句酌,因此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千古传诵的名句。

◎故事感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有了自己满意的成果时,也应不耻下问,向他人请教。特别是诗文,往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经常询问,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找到突破不足之处的方法。

◎史海撷英

庆历新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文苑拾萃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15千米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辛弃疾恭听批评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存词六百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爱国忧民,满怀着抗金兴宋、收复山河的远大抱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气壮山河的词作。他的词作,不仅是鼓舞人民奋起抗金的号角,也是南宋词坛上的扛鼎之作。然而,在这盛名之下,辛弃疾仍然以谦恭的态度,听取各方面对他的词作的批评,修改自己的词作。

1204年3月,南宋朝廷委任辛弃疾为镇江知府。力主抗金、饱受打击的辛弃疾,晚年出山,雄心犹在。他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江士兵渡江北伐。在镇江的日子里,他多次登临北固山,北望扬州,眺目江北,吟诗填词,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