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他在北固山顶多景楼上,眼观滚滚东去的江水,目睹脚下这块英雄的土地,回首几十年艰难曲折的人生,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作草成之后,辛弃疾感到尽抒肺腑,痛快淋漓。这天,他乘兴邀请了镇江的名士才子到北固山多景楼聚会,一方面以文会友,听取大家对这首诗作的评价;一方面以词抒怀,唤起大家的抗金激情。
宴会开始之后,辛弃疾即命歌女打起手板,吟唱这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曲唱罢,不少人泪流满面。词人豪放的情怀,苍劲悲凉的呐喊,重重地激荡着每一个宾客的心。
正当大家沉浸在词的意境之中,还未来得及拍手叫好时,辛弃疾又连连向大家鞠躬致意:“兵不厌诈,词不厌改,还请各位名士发表高见,指教弃疾!”
但这话却赢得大家众口一词的称赞。这个说:“辛公此词,有感而发,可见辛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那个说:“大宋词家,苏辛并称,见此佳作,名副其实。”
辛弃疾见大家满口称赞,仍旧谦逊地说:“弃疾草草成篇,多有瑕疵,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正在这时,忽见小将岳珂从座位站起,大声说:“辛大人词雄千古,自成一家,晚生不敢妄议。不过这首词用典太多。开篇用的是三国吴帝孙权的典故,接着‘人道寄奴曾住’用的是南宋武帝刘裕的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涛,最后用战国时越国的老将廉颇结尾。短短百字中,四处用典,给人以掉书袋之感。”
满座宾客见岳珂对这首好词大胆指责,都不禁愕然相视。可是辛弃疾听了这么尖锐激烈的批评,却是满面笑容。他端起一杯酒,送到岳珂面前,大声赞道:“好眼力,好眼力,你一语中的,尖锐地指出我写词的老毛病、坏习惯,可敬,可敬!来,老夫敬你一杯!”
聚会结束之后,辛弃疾回到住处,反复琢磨岳珂的批评,多次修改了这首词作。
◎故事感悟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面对世人的称誉,辛弃疾还是抱着谦逊的态度向众人请教,在接受别人的批评时,仍保持着谦恭谨慎的态度,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取号稼轩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文苑拾萃
贺新郎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朱元璋求访朱升得三策
◎善问的人永远得到智慧。——格言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死后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当了红巾军主帅之后,一直攻无不克。这次他又率领义军打下了徽州。他手下的大将邓愈便向他推荐说:“大帅您不是一向想求访贤士吗?我听说,在徽州一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朱升,他住在休宁这个地方。此人饱览经书,非常有才气。大帅何不访求他一次呢?”
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就带着邓愈等人前去探访朱升。邓愈带路,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朱升的住处。
朱元璋下马亲自去轻叩柴门,不久,一位老人走了出来。朱元璋马上抱拳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莫不是休宁名士朱升?”
老人打量了朱元璋一番,见他气度不凡,戎装佩剑,身边还有兵士,料定他可能是红巾军的将领,便回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邓愈在一旁说:“这是攻克徽州的红巾军主帅朱元璋。”
朱元璋马上接道:“我本来是个平民,可是当权者残暴无比,欺压百姓,这才举起义旗的。听说先生是有名的学士,今日特来拜访,并叩问大计。”
朱升听说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赫赫大名的朱元璋,不禁大为感动,连忙把朱元璋一行引进屋内。
在通过对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和国家大事的谈论后,朱元璋发现朱升谈吐不凡,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觉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志,颇有将帅气度。两人不由觉得相见恨晚。
朱元璋问道:“以朱老先生之见,当今天下之势,我该如何行事才好?”
通过谈话,朱升已经揣度出来,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见,大帅想成大业,要遵循三句话,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记此三条,元帅可成大业。”
朱元璋听了,连声赞谢说:“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练兵马,积蓄实力,奖励农耕,积有食粮,讳露锋芒,勿早树敌!先生见识宏远!”
朱元璋回去之后,按照朱升的三策去做,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推翻了元朝,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不忘朱升的功劳,请他去朝中做官。因为朱升年老,朱元璋还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礼节,对他关怀备至。
◎故事感悟
短短的九个字,带来的是大明王朝的建立和黎民百姓的幸福安康。朱元璋的成功源自他怀着一颗谦虚和不耻下问的心去做事。我们在敬佩他这种良好品质的同时,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史海撷英
朱元璋建立明朝
元至止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决意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纪斯民”的口号。1368年正月,北伐军进占大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1368年)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汉人终于重掌政权,做回了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文苑拾萃
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三十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李时珍处处求教
◎有睿智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格言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38岁时被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明朝的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被排到所谓下九流的行列里。人们既需要医生,又看不起医生。李时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从小继承父业,毕生钻研医道,直至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医学家。
大约在他35岁的时候,李时珍发下宏愿,决心重新修订医学名著《本草》。为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在10年苦读的基础上立志要再行万里路。他知道,人人皆有专长,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每到一地,他就向当地的农民、山民、渔民、樵夫、猎人、药农学习,向他们请教。凡是遇见不懂的知识、没见过的事物,他都虚心请教,认真记录,从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宝贵资料。
有一次,李时珍走到一处驿站已非常疲乏了。一些往来于驿站之间的车夫们正聚在一起,见到李时珍便热情招呼他坐下。见到李时珍疲惫的样子,一个车夫从眼前刚刚熬好的一盆汤中盛了一碗,端给他说:“来,吃碗解乏汤试试。”李时珍端过碗来一喝,微甜,略带清香,急忙问:“这汤是用什么熬的?叫什么?治什么?”车夫们笑着告诉他:“这是用叫鼓子的旋花熬的汤。这种草药能治疗筋骨损伤,保护筋骨,解除疲乏。”说罢,一个车夫还拿了些粉色的旋花给他。李时珍听罢,兴奋得跳了起来,连忙把车夫们的话一一记录下来。李时珍由衷地感谢这些车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