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200834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国君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古往今来,君王不耻下问,学士不耻下问,圣人不耻下问,这些都为世人所称道。人们赞扬他们虽高高在上,学富五车,但却不恃才傲物,敢于、乐于向比他们才能低的人求教。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加可贵。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人问。

虚心求知,天经地义。所谓“入泽问渔天,进山问樵夫”,恰是一些学有大成者聪明、可贵之举。试想,如果孙思邈不是问遍百家,哪能写出医学经典《千金要方》?如果唐伯虎不是虚心求教,其画艺能达到那么高深的境界?如果李时珍不处处求教,又怎能为后世留下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呢?

要做到不耻下问,应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长者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就可以发现要学的东西,也只有虚心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学习开始。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向下属和百姓请教所得。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讲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余……”意思是说: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的社会,也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善于求问。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即书本上的知识,“无字之书”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会看、会听、会想、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