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20083400000005

第5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3)

◎文苑拾萃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周昉撤幄改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周钦之曾孙。出身于仕宦之家、游于卿相间之贵族。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周昉能获得这个官位与他哥哥的地位有关,其兄周皓随当朝大将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战功。从艺活动约在唐大历、贞元间。

周昉是唐朝著名的宗教和人物画家。他画的佛像容貌丰腴,色彩柔丽,酷似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绘画史上把这种宗教画的风格称作“周家样”。

周昉的学习和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尤其是在获得很大声誉,成为著名画家以后,仍能虚心学习,精益求精。

据记载,唐德宗曾经命周昉画章敬寺的壁画,他为此而费尽心血,甚至在梦中也进行艺术构思。画草图时,他特地撤掉幄帐,以便于群众观看、指点。章敬寺接连京城东门,各界人士,熙熙攘攘,大家争相观看周昉的画稿,并在旁边品头评足,议论纷纷。有的人在赞叹绝妙之处,有的人指出工夫没到的地方。大家都帮着周昉去粗取精。周昉虚心地听取群众意见,不断进行修改。

整整经过一个多月,画稿越改越好,观众的意见越来越少,以至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这才按着改定的草图,一口气画出来。画成之后,人们赞不绝口,推之为第一流的作品。

周昉在绘画方面刻苦钻研,并且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使得他的造诣终于超过当时驰誉远近的大画家韩干。周昉画的人物肖像画有“兼得神情”之誉。

有一次,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韩干给他画像,画成后大家一看,都说画得好极了。出于好奇心,赵纵又请周昉再画一幅。画成后,郭子仪把两幅画分别挂在座位两侧,反复衡量,到底哪一幅画得更好,可怎么也分不出高低上下。

过了几天,赵纵的妻子回娘家来了,郭子仪便指着画问道:“画的是谁?”女儿答道:“赵郎!”父亲又问:“你看哪幅画画得最像?”女儿回答道:“画得都很像,可是后画的这幅更好。因为先画的那幅只画出了赵郎的状貌,后画的这幅则进一步画出了赵郎的气质风度。”女儿所说的后者正是周昉的作品。听了评论,郭子仪高兴地说:“今天才分出了这两位画家的高低呀!”

后来,郭子仪把女儿的话学给周昉听。周昉连连摇头,说:“哪里,哪里,和韩干比,我的画功还差呢!”

周昉的人物画不但形似,而且传神。相传《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都是他的杰作。

◎故事感悟

撤幄改画,为了听取众人的意见;遇赞则谦,为了有更好的精进。周昉作画的认真态度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值得称道。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也要保持谦虚和认真的态度,和周昉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进步。

◎史海撷英

郭子仪李光弼尽弃前嫌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处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

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之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他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文苑拾萃

周昉传世作品

周昉传世作品有《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等72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卷,绢本,设色,描绘宫廷贵妇夏日纳凉、观绣、理妆等生活情景,体态丰腴,运笔细劲古拙,流动多姿,设色浓丽,风格典雅,现藏故宫博物院;《簪花仕女图》卷(传)描写宫廷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园嬉游之情景,藏辽宁省博物馆;《调琴啜茗图》卷(传),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荆浩受教于山野老人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儒效》

荆浩(850—?),字浩然。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有《匡庐图》等。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年轻时因逃避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埋头学画。一天,他因迷路走到一个乱石林立的峡谷里,只见峡谷里小溪清澈,古松参天,他便摊纸作画。后来,他日日写生,画艺也飞快进步。

第二年春天,他又去峡谷作画,路上碰见一个衣着简朴的老汉。老汉见了荆浩,亲切招呼,说:“你又来作画呀?”

荆浩年少气盛,见老人像个山野老农,只“嗯”了一声,又继续向前走了。

“你知道画法吗?”老人并不生气,举杖随行。

荆浩以为老人轻视他,心里有气,就顺口说道:“画画嘛,画得像就好。”

“你说错了。”老人感慨地说,“我见你天天到此临画山景,风雨不辍,精神可嘉。但你只能画外形,那怎么行呢?画者,刻画也。要深入领会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精神实质,才能形神兼备、精巧入微啊!”

荆浩大吃一惊,忙问老人姓名,以便登门求教。谁知老人笑而不答,飘然而去。

从此,荆浩虚怀若谷,听取不同意见,汲取各家之长,独创一格,终于成为名家,被后人尊崇为山水画的宗师。他自己也终身忘不了那位不知姓名的老人。

◎故事感悟

只是一位深山老人,竟能比自己懂得的知识多得多!荆浩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有时候,谦虚好问的品质是需要一些外界的因素影响才能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如何形成,这种品质始终会一直影响着自己。

◎史海撷英

荆浩的山水画理论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笔法记》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文苑拾萃

《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因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传统画的教科书。

《画传》出世,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是一点不过分的。

何澄接受少年批评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论衡·实知篇》

何澄(1217—约1309年),燕(今河北省)人,金末元初画家。金哀宗时官至太中大夫、秘书少监。元代武宗至大初晋升为中奉大夫,授昭文馆大学士,领图画总管,年九十三尚健在。工画人物故事,亦善山水。曾画《陶母剪发图》,颇有影响。

何澄是元代著名画家,有许多名画流传后世。

一次,他创作了一幅名画,他的许多友人和学生抱着“先睹为快”的目的纷纷登门拜访。何澄带着大家走进了画室,画室的四周墙壁上都挂着画家的新作。

大家边看、边说,气氛十分热烈、和谐。一会儿,他们来到一幅画前停下来。友人张一捧问:“何兄,这幅画就是新作?”大家的眼光都落在新画上。只见画面上画着一位40多岁的妇女,长长的头发披搭在胸前,她左手抓着头发,右手拿着剪刀,正在剪那黑发……

“这幅画,无论是人物的肖像,还是身上的装饰,老师都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一个学生啧啧叹道。

“画画最难的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这两只眼,含着无限的情韵,舍不得把珍贵的头发剪掉呀!”张一捧说。

一个学生提出让何澄老师给大家讲讲这幅画的构思。何澄慢慢地说:“一天,范逵到陶侃家做客,主人设宴招待范逵。范逵对陶侃是了解的,他们家很穷,这次为什么有钱设宴招待他呢?后来他一了解,原来是陶侃的母亲把自己心爱的头发剪下来卖钱,然后买酒菜招待他。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心里。我就是从那种角度,感激友人的情谊,尤其感激他的母亲,所以,我把这一素材进行加工,画成这幅人物画《陶母剪发图》!”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小孩,他也喜欢画画,看见大家在欣赏主人的画,自己也夹在里面看。

这个小孩就是长大后当官的岳柱。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岳柱看了看《陶母剪发图》,他说:“这幅画画得不真实!”

岳柱的一句话,就像一把盐撒在油锅里,顿时炸开了。张一捧等人都责怪小孩多嘴。

站在旁边的何澄认出这个小孩是仆人的儿子。他和颜悦色地说:“岳柱,你说说,这幅画哪里不对呢?”

岳柱听了主人的话,心里踏实多了,说:“刚才听说,陶母家里很穷,没有钱买酒菜请客人,只好剪掉头发卖钱买菜招待客人。可是既然陶母很穷,那您为什么给她戴上金钏子呢?她可以把金钏子拿去卖钱,不比卖头发值钱吗?”

张一捧听后哑口无言。何澄听后,点点头说:“你的意见提得很好,戴着金钏子,她就不是穷人,而是一个富贵女人了。”说着,他转身拿起画笔,把陶母手上的金钏子抹掉了。

何澄改完,再想征求岳柱的意见时,岳柱早已离开画室走了。

◎故事感悟

面对一个十几岁孩童的批评,很有名气的何澄虚心地接受并当场改正,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令人钦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要看不起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低的人,因为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比我们要强。

◎史海撷英

金朝灭亡

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因归德形势恶化,金哀宗又逃往蔡州。蒙军随即进兵蔡州,围困之。八月,金哀宗遣使使宋借粮,遭南宋拒绝。十一月,宋将孟珙、江海率军两万、运粮30万石出兵助蒙灭金,合围蔡州。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蔡州已被围三个月,城中粮尽。初九夜,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次日,承麟受诏即皇帝位。十一日,正在行礼,蔡州城南已经立起宋军旗帜,诸大臣亟出抗敌。宋军攻破南门,蒙军攻破西城,双方展开激烈巷战,四面杀声震天。金军将士顽强抵抗,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哀宗自缢于幽兰轩,享年37岁。昭宗完颜承麟闻知哀宗死讯,“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退保子城,同日死于乱军中,金亡。近侍焚哀宗尸,收哀宗骨,葬于汝水。

◎文苑拾萃

国 画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所做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也有所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