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20083400000006

第6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4)

一切皆为师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子·卷八·自然》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的成功,在于他的不耻下问,多方求教。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袁枚便向附近家有藏书的富者去借。屡借不得,“归而形诸梦”。

无论邻里小儿、山野牧童,还是白发老农,都是袁枚学习的对象。袁枚乐于同他们交谈,希望从他们的谈吐中有所收获。自然现象也都是他的老师,无论花草树木或山水风云,他都要细心观察,希望能从观察中悟出道理。

时值二月,袁枚远行。送行的和尚见春色正浓,惋惜地说:“满园梅花正盛开,可惜的是您老人家不能带走它啊!”袁枚听了,随口吟到:“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十月的一个晚上,袁枚在花园里散步。此时,万籁俱寂,明月当空。月光下,一片竹林郁郁葱葱,几株老梅繁花似锦。袁枚触景生情,便吟起诗来,但有两句总吟不好。此时一位老农担粪而过,见了袁枚,高兴地说:“先生,梅花树已经有一树花了!”袁枚听了,心里一动,两句诗脱口而出:“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随后朗声大笑道:“今天,满园的美景给了我意境,老人又给了我佳句!真乃幸遇多师也。”

袁枚常说:“从事创作,不仅要餐经馈史,博览群书,还要向老百姓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这些所谓诗人、文人如能拜他们为师,还怕写作源泉枯竭吗?”

◎故事感悟

大自然的所有一切,都能够成为自己的老师。只要有“问”,就能从中找到答案。只要能够有着谦虚好问的态度,我们的知识、灵感和阅历也就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史海撷英

文字狱之年羹尧案

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胤禛继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胤禛早就想杀一儆百,只是苦于没有借口。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胤禛特别注意年羹尧的奏表,并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可不管这些,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胤禛令年羹尧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凡是与他有一丝牵连的人统统受到处罚。

吴玉章一字师小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列中,吴玉章以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为人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们都饱含深情地尊称他为“吴老”。然而,在人们的崇敬面前,吴玉章却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志和下级。

一次,吴玉章端坐书案,抄录一些自己的诗词寄给《红旗飘飘》丛书的编辑。当抄到1942年的旧作《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时,其中有两句写道:“纵横百军生,‘回乱’成荒地。”这两句本来是写南泥湾的景物、历史,以此来衬托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劳动之艰辛、功劳之巨大。其中加引号的“回乱”,本意是说清朝时期,南泥湾一带回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起义,但遭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镇压,从此南泥湾更加荒凉了。这时,站在一旁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小服务员看到这两句话后,不禁直搔头皮,心中有话但又不好意思说出。经过一阵思索之后,小服务员终于鼓足勇气,对吴玉章说:“吴老,‘回乱’成荒地这句话似乎不太妥贴。您虽然在‘回乱’二字上打上了引号,但从前后语意联系来看,还是把南泥湾荒弃的原因归结到回民起义。”

吴玉章听到这里,心中也感到此句确实不妥贴,连忙谦恭地说道:“不妥,不妥,确实不妥!你提得很好,你再说说,怎么改呢?”

小服务员尽管看出了这句的毛病,却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语句。吴老赶忙把身边的同志都找来,一起认真商量怎么修改这两句。最后,大家把“回乱”改成了“剿回”。一字之改,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出南泥湾的荒弃原是清朝统治者镇压回民起义造成的恶果。

从此之后,吴老对这个小服务员十分尊敬。许多次,他当着客人的面指着小服务员感慨地说:“他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吴玉章到了晚年,更是虚怀若谷,谦恭待人,时时寻找自己的不足。81岁那年,他挥笔写下了一则座右铭,置于案前:

“我志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学问而学问无专长,喜语文而语文不成熟。无枚皋之敏捷,有司马之淹迟。是皆虚心不足,钻研不深之过。年已八一,寡过未能。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

◎故事感悟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必吴老的“一字师”定不止这一个吧!而他的这种“座右铭”精神也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提醒我们,虚怀若谷才能做到用知识武装自己!

◎史海撷英

荣县的独立

保路运动期间,在四川的各州县中,荣县的群众基础较好,同盟会会员王天杰就在这里从事革命的联络和组织工作,并组织民团一千余人。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宣布荣县独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最先建立的革命政权,成为成都东南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

◎文苑拾萃

吴玉章故居

吴玉章故居位于荣县东南,距县城约15千米的金台乡蔡家堰村,今尚存土木结构房屋三间,其中两间有楼,占地面积96平方米。

1988年吴诞辰110周年,国家拨款,在紧连旧居之西重建吴玉章故居,整修至双石乡的道路及蔡家堰大桥。修葺后的吴玉章故居占地15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大门门楣悬挂杨尚昆同志的题匾“吴玉章故居”。门内两边柱上刻有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院坝正中安放吴玉章半身雕像。雕像基座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基座背面阴刻吴玉章的生平简介碑文,文字为繁体正楷。堂屋门楣悬挂徐向前同志题写的匾额“革命前躯”。

众人是圣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陈永康(1907—1985年),乳名友生,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13岁即下田干活,20世纪40年代摸索出“一穗传”水稻选种方法,创亩产500千克纪录。1951年,首创全国单季晚稻亩产达716.5千克,被评为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并推广他的水稻丰产经验。1956年,组织高级生产合作社,任主任。1957年11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丰产科学技术交流会上,提出了他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水稻“三黑三黄”看苗诊断的系统经验。会后,被聘为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并出版《陈永康水稻栽培经验》一书。培育的水稻良种“老来青”被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引种。

陈永康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他有许多头衔,诸如江苏农科院副院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等等。头衔多,荣誉多,名气也愈大。但他从来不居荣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有所创新。他谦虚不自满,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高尚品德,受到同行的敬佩和赞誉。

在陈永康的眼里,“众人是圣人”。在向广大群众推广自己的经验时,他十分注意学习群众的经验,从而使自己的一套水稻高产经验不断得以充实。

无锡县东亭乡有个省劳模叫潘泉生,十年前在省里开会时和陈永康同住一个房间。这位20岁刚出头的农村小伙子,白天晚上盯着陈永康,一有空闲就向他请教农业科研方法。几十年过去了,这小伙子成功地培育出一个新的水稻良种。陈永康听到消息后,五次专程去看小潘的200亩丰产田。潘泉生的年龄和陈永康当劳模时的年龄相仿,但陈永康在小字辈面前也一样不耻下问。

一次,陈永康去无锡县安镇乡会见创造水稻条寄育秧技术的江苏省劳模滕子明。不巧,这天大雨滂沱。滕子明想:这么大雨,陈永康不会来了。正在这时,陈永康竟撑着雨伞走来了。人们看到他那被雨淋湿的衣服,沾满泥浆的胶鞋,劝他休息一会儿,等雨小了再下地。陈永康笑笑说:“种田人下雨也要跑田里去呀!”说罢,他拉上滕子明来到草绳育秧新方法的试验田。在泥泞的田埂上,他俩蹲在雨中,热烈地讨论起来……

陈永康经常告诫自己:“任何先进的生产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不会好到了顶点。老经验千万不能变成保守思想的老框框,新事物最怕的就是老眼光。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有所进步,窍门只有一个,向群众学习,向科学家学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干到老,学到老,边学边干,边学边钻……”

不墨守成规,虚怀若谷,不断向新的领域开拓,使陈永康晚稻高产经验更加充实。在《陈永康晚稻高产栽培经验》一书出版后,他谦虚地说:“现在推广的这套陈永康经验,经过科学家们的总结提高,又经过各地群众在运用过程中的补充、发展,成了集体的智慧和集体劳动的产物,不再是我个人的经验了。”他说:“没有党哪会有我的今天!没有党,人家也不会晓得我这个种田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