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20083400000007

第7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5)

◎故事感悟

陈永康明白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正意义,所以他问遍百家,寻访生产第一线有经验的实践者。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该这样,经验是靠慢慢积累和学习的,学问也是靠多问才能得到。做到这些,我们的知识和阅历才能更加丰富。

◎史海撷英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文苑拾萃

水稻“三黑三黄”

所谓水稻“三黑三黄”,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三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叶色的浓淡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其叶绿素的含量,还反映了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水平。叶色“黑”,说明较多的光合产物与氮素结合形成蛋白质以供器官生长建成,进行所谓扩大型代谢;“黄”的时期则氮素代谢削弱,功能叶的光合产物贮存较多,即进行所谓贮藏型代谢,使苗健壮而不过旺。

“偷听”他人的批评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丰子恺(1898—1975年),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美术家。在青年时代作画时,他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并能向生活中的内行请教,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

有一次,他曾作过这样一幅画: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画好后挂在墙上,正好被给他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见了,那个农民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就都跟上来了。”他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然后把杜处士的故事讲给女儿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丰先生讲完故事很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但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丰子恺喜欢偷偷听取批评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中有一段写道:“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为了听到真实的批评话,他常常偷听别人对他的画的评价。有一次住在嘉兴的时候,他带孩子们到烟雨楼去玩。当女儿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听邻座有几位游客提到父亲的名字,她正要说话,丰先生立刻示意她不要出声。这时有个人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其实这是丰先生受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叫做“有意无笔”或“意到笔不到”。这样可以更含蓄,更耐人寻味,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但丰子恺还是吸取了那位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刻画上更下工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来表达没有五官的面部神情。

还有一次,那是在1940年,丰先生全家流浪到贵州遵义,寄居在郊外的一座庄院里。有一天,他的女儿随他到庄前田野中去散步,走累了坐在一条石凳上歇脚。不一会一群人路过这里,见了石凳,也坐下来闲谈。其中一个人指着庄院说:“你们知道吗?丰子恺就住在这个庄院里。”大家一听就纷纷议论起丰先生的画来了。丰先生立刻把头靠在膝上假装打瞌睡,生怕被他们认出来了听不到心里话。这群人说了些赞美的话,什么“独具一格”、“中外闻名”之类。唯独一位五十左右的人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说:“我总觉得丰子恺画的背景比较单调,往往几幅画背景都差不多。再说他最近在报上发表的几幅画,人物穿的是内地服装,背景却是江南的。看来他画惯了江南的山水,内地的山水一时还画不像。”这些意见丰先生一一牢记在心,一回家就记《画师日记》,记的全是批评话。

从那以后,他常常到郊外去写生。按照别人的意见仔细观察,认真写生,把当地的山形水色一一收入画册,尽量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故事感悟

丰子恺的“偷听”,换来的是他画画艺术的精进,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髓之所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把这些观点集合在一起,才知道自己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存在着不足。

◎文苑拾萃

丰子恺故居

缘缘堂是丰子恺亲自设计和建造的,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于1985年重建。据说这是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建筑。缘缘堂的名字还有个有趣的来历。有一次,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许多自己喜欢又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拿起来的都是“缘”字,于是就命名曰“缘缘堂”。

郭沫若拜中学生和演员为师

◎下情难于达上,君子不耻下问。——格言

郭沫若(1892—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旗帜。

郭沫若是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谦虚好学,甘拜普通小人物为师的故事广为流传。

《沫若文集》分卷发行后,他接到不少热情洋溢的来信。写信的有学者、作家,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都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郭沫若边读边说:“真是太过奖了!”

忽然,郭沫若同志拿着其中一封信仔细地阅读起来。原来,这是一封上海中学生的来信,信里对文集个别字的使用提出了意见。郭沫若走到书架前,抽出自己的文集,翻到中学生指出的页码,读了读,点点头,自言自语地说:“嗯,小家伙提得好,提得对!”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后生可畏啊!”

他回到书案前,抽笔摊纸,立即给那位中学生写回信:“你的批评意见大体上是中肯的,特别是对我的杂文有些可以删去的建议,我愿意接受。你如有工夫,在不影响你的功课和身体的情况下,请你把我的杂文或其他文字中不能满意的地方具体指摘出来寄给我。”信中还说,文集其他各卷出版时,将分送给这位中学生,请他读后再提意见。

郭沫若回信后,怕忘了送文集的事,又写了一个条,放在文集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大事,不能忘了。”

还有一次,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演到第五幕第一场,他听到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找婵娟的扮演者商量。

“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加重些?”郭老问演员们。

正在化妆的一个演员,灵机一动地插了话:“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

郭沫若一想,真是太绝妙了。这一字之改,真把这句话讲活了,婵娟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不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直率!”

这件事在郭沫若这位著名学问家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为此专写了一篇题为“一字之师”的文章,倾吐了他对这位演员的赞赏之情。

◎故事感悟

“一字之师”,终生受益。郭沫若能够虚心听取中学生和演员的建议,并持赞叹态度,非常可贵。我们也要多听取其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受益、不断成长。

◎史海撷英

郭沫若反对蒋介石

1927年3月,郭沫若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7月,郭沫若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月,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后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苑拾萃

寸金桥

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

寸金桥,坐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董必武同志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听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1986年7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