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20083600000017

第17章 博古通今(2)

博学多才的郭璞

◎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郭璞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郭璞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博学多才,一生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做了大量的注解古籍等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郭璞所注解的主要古籍有《山海经》、《穆天子传》、《尔雅》、《楚辞》、《三苍》和《方言》等。在这些古籍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璞对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尔雅》的注解,对我国古代动植物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辑春秋战国时期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共19篇,其中最后七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在这七篇当中,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等,纳入到了一定的分类系统中。

在《尔雅》当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早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生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年,窦攸因“能据《尔雅》辨豹鼠”,故而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都跟从窦攸学习《尔雅》。而郭璞更是将《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然而,《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的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不少内容是不易被人看懂的了。因此,在郭璞之前便已经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了。

郭璞幼年就对《尔雅》很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人的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郭璞研究和注解《尔雅》共历时18年之久,对《尔雅》之中所载的动物和植物进行了许多研究。

首先,郭璞以晋代通行,或当时某地方言的动植物名称,来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例如,《尔雅·释鸟》载:“鸬鸠,鹊褐。”郭璞的注解为:“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尔雅·释木》中载:“榴,山榎。”郭璞的注解为:“今之山楸也。”

这类注解,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只是以名词解释名词,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丰富的训诂知识和实际经验等。

另外,这类注解虽然只是以名词解释名词,但实际上它却是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和当时为大多数群众所认识的动植物都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一些古老的名称具有以当代一定实物为基础的含义。

例如,《尔雅·释虫》中有“国貉,虫蠁”的记载。如果不看注解,人们是很难理解“国貉虫蠁”的含义的。郭璞的注解为:“蜜”,“今呼蛹虫”。并引证《广雅》云:“土蛹,蠁虫也。”所谓的蛹虫,其实就是指寄生在蚕蛹体内的蚕蛆蝇幼虫。郭璞的注解,将古老的“国貉”、“虫蜜”等动物名称和当时养蚕生产上广泛存在的蚕蛆蝇幼虫联系起来。

在郭璞的《注》中,还经常出现“今言”、“俗言”、“今江东”等提法,仅《释草》中就出现了50多次。这些都说明,郭璞对《尔雅》的研究是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能够由今通古,所以郭璞的注解在无形中也复活了许多古老动植物名称。

郭璞是山西人,因战乱逃至江南,并经常往来于长江中下游等地,所以他对许多地方的动植物都有所了解。因此郭璞在注解《尔雅》过程中,不仅引经据典,解释各种动物和植物的通名和别名,而且还根据自己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对多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特征等,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例如鲟鱼,《尔雅·释鱼》中仅记其名为“ ”,没有其他的解释。但郭璞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描述:“鳢,大鱼,似鳟而短鼻,口在颌下,体有邪形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在注解里,郭璞很逼真地描述了鲟鱼的形态特征。

《尔雅·释虫》中载“壤,啮桑”,郭注的注解为:“啮桑,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在这里,郭璞将桑树害虫桑天牛的形态和习性等都作了描述。

又如对《尔雅·释木》中提到的“白樱”(即扁核木),郭璞《注》云:“桵,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珰,紫赤,可啖。”对“活莞”(即通脱木)郭璞《注》说:此“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

郭璞的这些描述虽然还很粗糙,但它不仅大大发展了《尔雅》的分类描述,而且对后来的动植物分类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璞还开创了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图示法。据《尔雅注·序》中记载,郭璞不仅为《尔雅》作了文字注解,还为《尔雅》进行注音、作图。《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尔雅图》十卷,郭璞撰”。可见大概在梁代时期,人们还能看到有郭璞所作的《尔雅图》。而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尔雅音图》,已经是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影宋绘图重摹的刊本了,但它可能就是源于郭璞所作的《尔雅图》。

当然,即使是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辗转重摹和翻刻,现在的《尔雅音图》也不可能还是郭璞所作的《尔雅图》原貌了。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尔雅音图》的情况表明,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动植物都有图。相反,凡是虽为《尔雅》所著录,但因郭璞暂时不认识而未作注解的动植物,就是无图的。这也说明,郭璞所作的图完全是配合文字注解而作的。因此,《尔雅注》中所解释的动植物不仅有着简要的文字描述,而且还配有实物图像,实为动植物志的雏形。这也是我国动植物分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郭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正因为他的研究和注解,使得《尔雅》中所包含的分类思想不仅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而且还使得原来难以读懂的《尔雅》成为能够读懂和能够利用的书籍。《尔雅注》也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著名的《证类本草》一书,其中就大量吸收了郭璞所注解的《尔雅》的成果,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从郭璞以后,图文并用描述动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唐代以后,所有的大型本草著作中都配有图。

在对《尔雅》进行注解时,凡是其中所著录的动物和植物,郭璞自己暂时还没有弄清楚的或没有听说过的,他都不强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详”或“未闻”等字样。这说明,郭璞做学问的态度是十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

为注解《尔雅》等古籍著作,郭璞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尔雅注》后来还被列入《十三经注疏》。

另外,郭璞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316年,他因献《南郊赋》而被任为著作佐郎,后又迁尚书郎,再后为割据荆州的王敦辟为记室参军。最后,郭璞因多次谏阻王敦谋反而惨遭杀害。

◎故事感悟

博学多才需要脚踏实地的勤学苦修。勤学、苦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勤学善问、惜时如金,就不会把大好时光荒废掉。也只有踏着勤学之路,才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史海撷英

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在郭璞的一生当中,其诗文著作多达百余卷以上,洋洋数十万字言。《晋书·郭璞传》中称其“词赋为中兴之冠”。

在郭璞的著作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仅存14首,也是我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游仙诗的起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汉乐府中也有这类作品,建安、正始时期更是不断有人继作。

在游仙诗中,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所谓正格的游仙诗,它们“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文选》李善注);另一种是借游仙以表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比如曹植、阮籍的某些作品等。

而郭璞显然继承了后一种传统。因此,他的游仙诗往往借游仙以咏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比如第一首说: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这首诗就表达了郭璞对朱门的轻蔑与否定。而第五首又说: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表现了郭璞才志之士生不逢时的感慨。

另外,第四首则表现了郭璞求仙的渺茫和伤时叹逝的感情。

郭璞游仙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富于形象性,和通常的游仙诗往往写得过于抽象不同。如第三首说:“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这首诗写想象中的神仙居处和生活情态,形象鲜明而生动。《诗品》中说郭璞的诗“彪炳可玩”,正是指出了这种特色。

不过,《游仙诗》的主旨毕竟在歌咏高蹈遗世,所以具有比较明显的消极思想。

◎文苑拾萃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我国古代的词典。而且,《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已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的意思,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因此,“尔雅”也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的意思。

《尔雅》被认为是我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对后代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尔雅》也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的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但后人大多都认为是秦汉时期的人所作,后来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期被整理加工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王维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四百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时期,王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而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著有《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不仅如此,王维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等。唐人记载称,他的山水面貌有二: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在诗的这一范畴中,王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在青少年时期,王维便很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王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这一时期,他作有《献始兴公》等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也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却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王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来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

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之乱爆发前,王维的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因此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而且,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等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还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他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虽然着墨无多,但却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也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也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故事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田园诗给人一片清奇,如在画中的感觉。王维就是这样通过不断读书、钻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田园诗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海撷英

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

早年时期,王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自己可以作出一番大的事业。然而,后来政局变化无常,王维也逐渐消沉下来,并开始吃斋念佛。40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一所别墅,从此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