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20083600000018

第18章 博古通今(3)

不幸的是,一直生活舒适安逸的王维,晚年后却被卷入意外的政治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战乱中,王维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点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王维也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照规定,王维投效叛军当斩,幸好他在战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正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到贬官的处分。

其后,王维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文苑拾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中国文学史上的全才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赋、散文等,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文学观点与欧阳修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他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也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他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等人,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这四个人也因此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诗现存约有4000首,其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的《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而且,他的词也开豪放一派,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共有340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表现题材,丰富了词的内涵和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书法,其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的书法,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之传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苏轼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时期,苏轼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更显得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子由、兄子侄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等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以及清代的张之洞等人,也都积极地学习苏轼的书法,可见其书法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现存苏轼的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苏轼在绘画方面善于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还善于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这些描述都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苏轼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故事感悟

在文学艺术任何一个领域能取得不凡成就已经了不起了,而同时在多个领域都能成为大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可谓凤毛麟角!

“终生努力,变成天才”、“一分汗水一分辛劳”,的确,勤奋和成果是成正比的,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能得到丰硕的果实。苏轼的诗词歌赋的精通皆是通过努力换来的!

◎史海撷英

苏轼与王安石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因父亲在汴京病故,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服孝期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都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从而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了。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因此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所以上书反对。苏轼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被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文苑拾萃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20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当时,有六个自负的举人很看不起他,便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好好戏弄戏弄他。

苏轼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入席后还没等动筷子,其中的一个举人就提议行酒令,而酒令的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的五个人都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他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北海牧羊!”第三位也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已经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便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苏轼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着说:“诸位兄台,请啊!”六个举人顿时呆若木鸡。

解缙出句显真功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解缙是明朝进士,曾任书庶吉士、翰林学士。明成祖朱棣听说解缙是个才子,曾经两次试探他。

第一次,明成祖以皇后“有喜”为题吟诗。解缙吟:“君王昨夜降金龙……”

成祖说:“是女的!”

解缙吟:“化作嫦娥下九重……”

成祖说:“已经死了。”

解缙吟:“料是民间留不住……”

成祖说:“扔到湖里去了。”

解缙吟:“翻身跳入水晶宫……”

明成祖连连点头,说:“卿真乃高才也。”

第二次,明成祖以“鸡冠花”为题吟诗。原来,明成祖在御花园里摘到了一朵白鸡冠花,藏于袖内。随后他来到翰林院,对解缙说:“卿能以‘鸡冠花’为题吟诗吗?”

解缙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成祖突然从袖中取出白鸡冠花。解缙灵机一动,吟道:“为何今日淡淡装?”

成祖追问:“你说为何?”

解缙吟道:“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还戴满头霜。”

“好诗啊,好诗!妙绝啊,妙绝!卿乃绝才!”成祖赞道。

解缙不但诗词书画皆善,而且还长于对联。而且,他的对联形式别致,清新隽永,花草树木,寄情山水,好以“褒联”赞颂心怀大志、才高德重的人。

有一次,解缙听到湖边书声琅琅、笑声阵阵,便循声走去。只见一群孩子正在湖边读书、对诗。幽美的风景,好学的孩子,使解缙沉浸在遐想中。

这时,其中的一个孩子吟道:“蒲花桃花葡萄花……”

解缙接口吟道:“春华秋实。”

孩子们看着这位文质彬彬的伯伯,悟出“春华秋实”是以物喻人,激励上进,都拍着小手蹦跳着:“好噢,好噢!”

解缙还好以“贬联”回击那些向他挑衅的权臣庸吏,傲士腐儒。

有一次,在朝廷的宴会上,一个大臣冲解缙出了一句讽喻上联:“三猿断木去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马上对道:“一马污足陷泥里,老畜生岂能出蹄(题)!”

满堂发出一阵哄笑,那个大臣被羞得狼狈不堪。

还有一次,一个秀才摇头晃脑地对解缙说:“久闻贵才子善对,今特来领教。”说完,他就拉着长腔吟了一副:“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随口吟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个秀才听完羞得无地自容,溜之夭夭。

这正是:勤者才,惰者庸,解缙奇才在勤功。

◎故事感悟

要想如解缙般博学多才、文思敏锐,就必须通过勤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古人尚且知道学习要勤奋,知识要积累,技艺要苦练,我们更应该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学习读书的条件和机会,为自己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史海撷英

解家一门三进士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18岁时,第一次参加了江西省的乡试,并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年,解缙又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

可是,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这次会试怎么会被挤到第七名呢?

原来,解缙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是要点他为一甲的,拟为“状元”人选(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可是其他考官认为,解缙的文章中言论过于尖锐,担心招惹是非,因此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列为第七名。

明朝甫立,朱元璋对首科会试是十分关注的。由于在开考前的二月丙寅日夜晚,有一颗大星出现在天空的东井壁,颜色赤黄,闪闪有光,朝东北方向行进,渐渐变浊而隐没。这时,朝廷专司观星宿的钦天监便进奏说:“是为文士效用之占。”

一向崇信阴阳术数的朱元璋听完十分高兴,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会考取士,就出现这样吉祥的征兆,因此不禁喜形于色地说:“国之昌盛,必有祥瑞!朕必能抡选英才,为国所用。”

朱元璋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所以为国选才也不拘一格。在殿试前,他调阅了一二甲策论,见解缙文笔雄健,立论新颖,切中时弊,殿试中又见他才华出众,欲力排众议钦点其为状元,但这时有权臣进言道:“首开科甲,为国抡元,当取吉祥以顺民心。解缙字大绅,点为状元,‘缙’、‘绅’俱‘解’,于国不吉。”

朱元璋听完后,默然无声,念及国祚,便忍痛割爱舍却解缙,钦点取名较为吉祥的“任亨泰”为状元。

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传出后,立刻便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也轰动了京城(今南京市),一时传为盛事。而在这次殿试中被录取的第一名状元的任亨泰,在后世却远不如解缙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