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05

第5章 诚实待人,童叟无欺(3)

自此,班超也跟着哥哥来到京城,做些抄写工作,挣些钱来贴补家用。班固觉得弟弟很有才华,曾打算让班超来帮他编史书,可他哪里知道,弟弟的志向并不在这方面。

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写文书,抄着抄着,就开始烦躁起来。最后,他干脆把毛笔扔在地上,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身为大丈夫,就该像古时候的张骞那样,到塞外去建立功勋,封万户侯,怎么能整天闷在书房里靠这些抄抄写写来糊口养家呢!”

这时,正赶上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来到窦固的帐下做了军人。后来有句成语叫“投笔从戎”,说的就是班超扔下笔杆去从军的典故。

班超在军中作战英勇,又有智谋,很受窦固的赏识。汉明帝准备派人出使西域时,窦固就把班超推荐了上去。汉明帝也还记得那个为哥哥慷慨陈词的班超,觉得这人既胆大,又有口才,派他去西域最合适不过了。于是就下旨封班超为司马(官名),让他带着36个随从到西域去了。

班超果然不负众望,第一次出使,他就降服了鄯善国。消息传回到京都后,汉明帝十分高兴,让窦固给班超增兵。然而班超却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身边有原先的36名勇士就已经足够了,降服各国靠的是大智大勇,恩威并施,而不是人多。接着,他又带着这36个人相继征服了于阗、疏勒等西域大国,还联合各国的军队击败了龟兹国、尉头国的进攻,又平定了各国的小股叛乱,还劝降了拘弥、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家。从此,西域又与汉朝建立了相互往来的关系,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

在这期间,班超的人马最多时也不过上千人,但班超对下属却诚心诚意,胸怀坦白。遇到危险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了功劳,他也从不独占,因此,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他手下的人也个个能以一当十。

班超功劳越来越大,有人便开始嫉妒他,背后说他的坏话了。

有一次,班超劝降了乌孙国,并让乌孙王派使臣到洛阳去晋见皇上。这时,汉明帝已经死了,汉章帝即位。汉章帝见了使臣非常高兴,大大地赞扬了班超的才干,并同意按班超的主张联合乌孙国攻打龟兹国。汉章帝还重赏了乌孙国的使臣,又拿出许多礼物,让使臣带回去送给乌孙国王。为了表示对来使的尊重,章帝还特意派了一个名叫李邑的卫侯(官名)护送使臣回国。

不料,这个李邑却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率队走到于阗国时,正好遇上龟兹国攻打疏勒国。虽然他驻扎的地方离战场很远,而且还有其他路可以绕过去到达乌孙国,可李邑却死活都不敢再往前走了,生怕哪天会遇上打仗,把自己的命丢在这荒凉僻远的塞外沙漠上。然而,如果中途退回去的话,又怎么向皇上交差呢?李邑是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有个手下人给李邑出了一个坏主意,李邑一听,这才转忧为喜,连忙吩咐人按这个主意去办。

不久,朝廷便接到了一封李邑派人送回来的奏疏,里面的大意是说:他到了西域后,发现这里的人野蛮好斗,到处都在打仗,根本就没有归顺汉朝的意思。而班超呢,却在这里娶了娇妻美妾,整天享清福,他当然不愿意回到中原了,所以班超才对朝廷撒谎,说西域可以收服。他这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让国家白白地劳民伤财呀!并劝皇帝收回联络乌孙的命令,召班超回京问罪。

这封奏疏的内容一下子就在朝廷里传开了,李邑派回来送信的人又到处散播谣言,那些原来就对班超有成见的人听到消息后,也都活动起来,准备劝汉章帝改变对西域的政策。一时间里,班超欺骗皇上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舆论对班超很不利。

远在疏勒国的班超听到这个情况后,不禁叹气道:“古时候有个曾参,以仁爱忠信出名。有人嫉恨他,就跑到他母亲那里去造谣,说曾参杀人了。第一次,曾母不信;第二次,曾母开始有点怀疑;第三次,曾母就信以为真了。所以说,谣言重复三次,就不由人不信了。可惜我自己并没有曾参那样大的名气,却碰到了他那样的遭遇。”

没想到,汉章帝却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立刻驳斥道:“这都是一派胡言!就算班超不想回中原,难道他手下那些将士也没有一个想回家吗?为什么他们都能跟班超一条心,为他出生入死呢?”

随后,汉章帝便下了一道诏书,将李邑臭骂了一顿,责令他老老实实到疏勒国去见班超,听候班超的吩咐。另外,章帝又特意给班超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他说:等李邑到了你那里,你可以把他留下来,任凭你发落。

李邑领了诏书后,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自作聪明,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回怕真是没命了。可是,等他到了疏勒国,班超却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只是叫人招待他住下。然后,班超另外派人护送乌孙国使臣回家,还让使臣带信给乌孙国王,劝他按照常规,把王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以表示对汉朝的忠诚。乌孙国国王欣然答应了班超的劝说,很快就把儿子送到了班超这里。

这天,班超把李邑叫来,对他说;“李大人,现在有一件公务要麻烦你去做,请你护送乌孙王子去洛阳,怎么样?”

李邑听后大吃一惊,他原本以为班超会狠狠地报复自己,没想到班超居然这么轻易地就放自己回去。他结结巴巴地说:“班将军,难道您真的不记我的过错吗?”

班超淡淡一笑,说:“你我都是朝廷大臣,如果总是你害我、我害你,怎么能一心为国家效力呢?既然你的才干不适合在这里发挥,勉强你留下来,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还是请你回去,我们各自诚心为国尽忠就是了。”

李邑又是羞愧,又是感激,后来,他回到洛阳再也没有说过班超的一句坏话。

然而,班超的下属却有点不解气,他们对班超说:“李邑这家伙昧着良心造谣生事,险些坏了将军的大事。虽说您胸怀坦诚,不记他的过错,可也不应该放他回去呀,万一他又在京城说您的坏话怎么办?”

班超回答说:“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我才要让他回去。这不正说明我们光明正大,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吗?只要我们在反省自己的内心时,没有什么感到内疚的事情,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什么。”

众人听班超这样一说,虽然还有点不解气,但都打心里佩服班超诚实、坦荡的胸怀,也就更加愿意跟着班超去为国尽忠了。

后来,班超率领手下人打了更多胜仗,还在西域各国传播友谊,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生产,建立友好往来。直到他71岁那年,才奉诏回到洛阳。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病魔缠身,回到洛阳一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故事感悟

投笔从戎,班超踏上了武将的征程,出使西域,开阔边疆,平息战乱,传我中华国威。班超坦诚的胸襟和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史海撷英

门阀士族

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的弟子动不动就达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他们又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例如,世传欧阳《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四世都为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就多达五人。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由于世居高位,他们的门生和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种种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都要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都照例得到优先。

◎文苑拾萃

外 戚

外戚也称“外家”、“戚畹”,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在中国的历史上,帝王在年幼时,外戚往往都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汉书·外戚传赞》中记载:“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

唐刘知几《史通·题目》中也有记载:“如马迁撰皇后传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

《宋史·李处耘传论》中也说:“幸联戚畹之贵。”此外,《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晚稍进外家……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清吴伟业《永和宫词》:“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缚客因催博进钱,当筵便杀弹筝伎。班姬才调左姬贤,霍氏骄奢窦氏专。涕泣唯闻椒殿诏,笑谈豪夺灞陵田。”都是有关外戚干政的事件记载。

陈纪卖房诚实不欺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

陈纪(生卒年不详),字元方,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陈寔之子。生年不详,享年71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诚实不欺的故事千古流传,给人以很大的启迪。这里要讲的是后汉时陈纪卖房的故事。

后汉时,名士陈实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纪,字元方;二儿子陈湛,字纪方,两人都是品学兼优的人。当时,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诚实不欺,品德高尚。

陈纪在东郡有一所房子,因无人居住,打算卖掉,陈纪请家人找一位买主。经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要买房子的人。家人向要买房子的人介绍了房子的建筑材料如何好,工程质量如何好,价钱如何公道,等等。买房人实地察看后,觉得实际情况和所介绍的一样,便决定买下来。

正当双方谈妥、拍板成交的时候,陈纪突然走了出来,对买房子的人说:“这房子的确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出水之处,每当天下大雨,积水很难排泄出去。这是个很伤脑筋的事情,你要好好考虑。”

买房子的人一听,便不买了。家人埋怨陈纪说,“买卖已经谈妥,可你把缺点说了出来,人家就不买了。”陈纪很不以为然,批评家人说:“为人应当诚实,宁肯房子卖不出去,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去欺骗别人。”家人听了,感到他讲得很在情理。

◎故事感悟

自古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说法,很少有做买卖的人说自己卖的东西有缺点,但陈纪不是这样,他敢于说出自家房屋存在的问题,说明他为人诚实,不为一己私利而去欺骗别人!陈纪诚实待人的品质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难兄难弟”

陈元方的父亲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应该有陈元方和陈季方两个才学见识都很高明的儿子,而且,两个儿子又都给他生了很出色的孙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

有一天,陈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争吵,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品高,吵了好久也争不出胜负。于是,两个孩子便跑到爷爷陈太丘那里,要爷爷给下个结论。没想到爷爷不紧不慢地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爷爷的发自内心的得意和赞赏,以及后来长文和孝先的才学出众,都让许多后世为父母的人生出一些嫉妒来——生子孙若此,夫复何求!

后来,这个故事流传也日益广泛,并形成了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难”字读阴平(即口语所说的普通话“一声”),本来是“各有长处,难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将“难”解释成了“苦难”的“难”,“难”的读音也成了去声(即口语所说的普通话“四声”),成了“一起患难的人,共处同一个困难境地的人”的意思。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全书共1000多则,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的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甄彬还金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潜夫论·务本》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中国南北朝时候,有一个叫甄彬的人。他心地纯洁,不占人家便宜。

这年春荒时节,家里连柴米油盐都买不起了,只剩下一捆头年秋天收获的苎麻,本来打算织成夏布做暑天衣服用,为了糊口,只好拿到长沙寺开设的当铺里去抵押,当了钱,好买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