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04

第4章 诚实待人,童叟无欺(2)

对于陈君贤以及陈家村民拾金不昧的精神,汉明帝知道以后,非常高兴,下诏书表彰并且奖励了他们。

◎故事感悟

陈君贤面对重利而不改志,用自己的品德感化了周围的人,他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作为后世的典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史海撷英

收复河西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组织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目的就是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

这年春,汉武帝派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率领骑兵一万人从陇西出发,然后向西北迂回,横扫匈奴五属国,一直攻过河西走廊的焉支出(今甘肃山丹东南),进击1000多里,杀掉了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佛像)。匈奴损失近万人。

从此以后,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黄河以西,沿着祁连山,一直到盐泽,匈奴的势力几乎被消灭。汉朝陆续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史称“河西四镇”,以保护西域的交通要道。

◎文苑拾萃

断代史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的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在二十五史当中,除了《史记》外,其余均属断代史。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都属于断代史。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余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计229年的历史。

阎敞诚信不欺孤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肃宗孝章皇帝(58—88年),刘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75—88年在位,历13年。年号建初、元和、章和,庙号肃宗,死后谥号为孝章皇帝,终年仅31岁。

阎敞是东汉一位辅佐郡守的属官,他的职务虽然低微,但为人诚实可靠,很得他的上司——太守第五尝的信任。

不久,从京城洛阳传来一道圣旨:征调第五尝进京,另有委任。阎敞向太守表示祝贺后,就派人为太守收拾行李,开始为太守全家搬入京城做起了准备。可是第五尝并不高兴,他认为自己的年纪已经太大,快要告老退休了,此时赴京,恐怕担不起什么重任。临行,他把阎敞叫到身边,说:“谢谢你这些年忠心耿耿协助我办事,使得郡境安宁。现在我要赴京了,还有一件事我想只能拜托你办,我才放心!”

阎敞说:“府君有事尽管吩咐,我一定竭诚以赴!”

第五尝指着几个箱子说:“这里装的是我几十年的积蓄,大约有130万五铢钱。我本想告老返乡时,用这些钱置办一些田产房舍,留给子孙。此番皇上调我进京,我想,这几个箱子没有必要随我进京,因此想寄存在您这里,以待需要时取用。”

阎敞说:“我愿为府君效力!”第五尝离去之后,阎敞立即把箱子搬到自己家中,封存在一间屋子里。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第五尝一去十年,竟杳无音信。阎敞守着这几箱五铢钱,不敢辜负第五尝所托,年年都要定期擦拭箱子,生怕锈坏箱内的铜钱。

一天,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来敲门。阎敞问:“公子有何贵干?”青年说:“奉先祖父第五尝之命,前来拜见阎敞长者。”阎敞定睛一看,果然是第五尝的孙子。离去的那一年,他只有9岁,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差一点没有认出来。阎敞急问:“府君可好?”这一问,青年不禁潸然泪下,说:“先祖父到了洛京不久,全家患病,一一身亡,只剩我孤身一人了。先祖父临终之际,拉住我的手说:‘你长大,一定要寻到阎敞老伯,我曾有所拜托。’那时我还小,直到今天来找老伯!”

阎敞听了,拉住青年的手,打开那间存箱屋子的门,指着箱子说:“你祖父托我办的事,就是看护这里面的130万五铢钱。全都在此,请你一一清点吧!”

青年睁大眼睛,说:“祖父说的是30万五铢钱,不是130万啊!”

阎敞眼眶一红,说:“听你这话,让我想到府君临终前病得是多么厉害啊,连130万五铢钱都记不清了!公子啊,请全部拿去吧,不必迟疑了。你应当继承的,不是30万,而是130万啊!”

◎故事感悟

为了朋友的嘱托,阎敞遵守一诺十年不变,在朋友临终记错钱数时,他也如实相告,并如数奉还。这种诚信无欺的品德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史海撷英

汉武帝联合乌孙

汉晋时期,乌孙是一个追逐水草迁徙的游牧部落。最初,乌孙和月氏都住在甘肃的西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后来,乌孙被月氏打败,乌孙王也被月氏人杀死,乌孙人便不得已归服了匈奴。乌孙王的儿子腊骄靡被匈奴单于收养。腊骄靡长大以后,才智过人,屡有战功,匈奴单于便把乌孙旧部交给他,腊骄靡做了乌孙王。这时,月氏人已经向西迁到伊犁河流域。腊骄靡为了报杀父之仇,在匈奴的援助下,把月氏人赶出伊犁河流域,并在那里从事放牧和狩猎,重建家园。乌孙盛产马匹,富户养马多至四五千匹,成为西域地区的一个拥有骑兵十余万的强大民族。汉武帝时,乌孙跟匈奴的关系已经疏远,乌孙王不想再继续依附匈奴。为此,匈奴曾派兵攻打乌孙,结果反为乌孙所败。

在汉朝对匈奴的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以后,张骞就向汉武帝建议联合乌孙。他说:“现在匈奴已被汉朝打败,乌孙过去居住的地方也因赶走了匈奴而空闲着。听说乌孙人对他们的旧居十分留恋,又很喜欢汉朝出产的物品,如果我们多送他们一些礼物,请他们重新迁到原来的地方,再把汉公主嫁给乌孙王做夫人,双方约为兄弟,乌孙王肯定会答应的。这样就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张骞认为,只有联合了乌孙,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都可以应招而至,向汉朝称臣。

雄心勃勃的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拜他为中郎将,派他出使西域。

◎文苑拾萃

《白虎通》

《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等分别陈述见解,“讲义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的异同。在会议上,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则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因此,《白虎通》一向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的资料汇编。它不仅是经学发展中的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的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的典范价值。故而《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白虎通》:“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高允坦荡不欺君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用之,医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前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最终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拓跋绍刺杀,终年仅39岁,在位24年。谥号为道武皇帝,庙号烈祖。

高允是北魏太武帝的一位大臣,奉命协助另一位大臣崔浩编写史书《国记》,同时担任景穆太子的导师。

451年六月的一天,景穆太子慌慌张张地骑着马跑到高允家说:“不好了,父皇把崔浩抓起来了!”高允问:“怎么回事?”太子说:“崔浩不听先生劝阻,将《国记》刻在石碑上,竖在都城大街两边,泄露了国家机密。此事怕要牵连先生,怎么办呢?”

高允叹了一口气说:“崔浩一意孤行,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谢谢太子的关照,我一向主张答诏宜实,如果皇上问起我,我会照实回答的。”正说着,传来圣旨,召高允进宫。太子一路陪伴来到宫门口,对高允说:“如果父皇问起,你就不要说话,我来答话!”

见了太武帝时,景穆太子抢先说:“父皇!高允是儿臣的先生,办事一向小心谨慎。《国记》摆到大街上,是崔浩想向国人示范:写史要用直笔。高允先生反对摆到大街上,我是知道的,请父皇赦免先生!”

太武帝“哼”了一声,问高允:“《国记》都是崔浩撰写的吗?”高允回说:“是臣下和崔浩共同撰写的,而且臣下执笔的部分比崔浩的还多。”

太武帝大怒:“这么说来,你的罪过比崔浩还大,不可饶恕!”景穆太子一听,赶忙说:“父皇息怒!高允先生慌里慌张答错了话,刚才儿臣问了他,他说是崔浩一个人写的!”

高允听太子在为自己开脱,立即下跪说:“臣下的罪过的确比崔浩大。太子殿下由于臣下侍候读书久了,想救臣下一命,其实并没有和我说过那些话。至于把《国记》摆到大街上,我的确是反对的。”

太武帝看了景穆太子一眼,说:“难得你有此一片苦心。”又回头对高允说:“你能一事当前,敢于对寡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诚实无欺的态度,还算是忠贞的大臣。现在,由你替我起草一道诏令:将崔浩家族128人一律处死!”

这时,高允忙说:“崔浩为本朝立过大功,这次他泄露了国家机密和祖先的隐私,的确是很大的罪过。但他秉笔直书,写的是历史事实,不应当处死!请陛下宽恕他!”

太武帝大怒,说:“你不替我起草诏令,还为崔浩说什么好话?来人,将高允拿下!”

高允被关押了起来。景穆太子说:“父皇啊!您因高允先生诚实无欺而赦免了他,怎么又由于高允先生继续表现出诚实无欺的态度而扣押他呢?”

太武帝沉思了一会儿,认为太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太武帝最后决定:惩办崔浩;赦免高允,让他继续当太子的导师。

◎故事感悟

高允身为太子太傅,能够坚持真理,秉笔直书当朝史实。虽然因为与他同时修史的崔浩泄露国家机密而受到牵连,但他并没有推脱责任,而是勇于承担,坚持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其威武不屈的品质表现了一个正人君子的诚信和气节。

◎史海撷英

北魏太武帝灭佛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自幼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因而成年后很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崔浩开始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早年时,寇谦之就热衷于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并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予他的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认识了崔浩,便经常通宵达旦地听崔浩谈论古代的治乱史。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了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文苑拾萃

太和五铢

太和五铢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495年)铸造的钱币。其形制类似五铢钱,但是制作比较粗疏。“太和五铢”四字呈方折篆体,直读,光背。由于当时允许民间自铸,故而铜质混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厘米,重约3.4克;小者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太和五铢铸行有限,仅在京师洛阳一带流通,没有形成北朝统一的通用货币,因此传世及出土的数量也比较少。

忠诚坦荡的班超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耻言》

班超(生卒年不详),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班超生在东汉初年,是汉明帝和汉章帝时期的名将。他一生的经历惊险、曲折,有不少传奇式的故事流传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亲班彪以司马迁为榜样,写成了《史记后传》;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

班超虽然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却他从小就表现出另一方面的才干。他20多岁时,有一次,哥哥班固被人告发私自编写国史,结果班固被抓进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闻之后,非常气愤,一个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汉明帝听说后,觉得班超很有勇气,就把他叫了进来,想听听他要说些什么。在威严的天子大殿上,班超一点儿都不惧怕。他慷慨陈词,既讲清了哥哥编史书的宗旨,又指出了这部史书的重要性。汉明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一高兴,就把班固放了出来,还让班固到京城专门为朝廷编写史书。